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十八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明朝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建立时间:1368年 都城:南京(后明成祖迁都北京)
后金 建立者:努尔哈赤。建立民族:满族
清朝 建立者:皇太极 建立时间:1636年 都城:北京
皇权高度膨胀 “胡蓝之狱”,发生在朱元璋时期,波及面最广。
① 废除宰相制度 使存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消失,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②设立厂卫制度 其中东厂是在明成祖时设立的;③设立廷杖制度 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飞禽走兽);④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八股取士 科举制到明清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允许自由发挥。目的是实行文化专制。
文字狱 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第十九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戚继光抗倭 倭寇: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戚继光:著名抗倭将领,人们把他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最初在浙江一带抗倭,著名的台江战役就在这发生的。后来又到福建、广东进行抗倭。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在明末的时候,被荷兰殖民者给侵占,荷兰人在当地残酷压榨台湾人民。
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登上台湾,把台湾从荷兰手中收回(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雅克萨反击战 背景: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并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
过程:康熙皇帝决定反击,进行2次雅克萨反击战,分别在1685年,1686年,重创沙俄,最终双方谈判。
〈尼布楚条约〉中国和俄国签定的一个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历史上唯一的平等条约,1689年签定。
具体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条约还规定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以过境进行贸易。
条约签定的意义: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十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辽 建立民族:契丹族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建立时间:916年 都城:上京
北宋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建立时间:960年 都城:汴京
西夏 建立民族:党项族 建立者:元昊 建立时间:1038年 都城:兴庆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每年送岁弊,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不好的影响);但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好的影响)。
榷场 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杨家将 北宋抗击辽的代表
第十一课 宋金南北对峙
金 建立民族:女真 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金太祖) 建立时间:1115年 都城:会宁 先后灭掉辽,北宋
南宋:建立者:赵构(宋高宗) 建立时间:1127年 都城:临安
靖康之变 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宣告北宋的灭亡。
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郾城大捷 1140年,岳飞取得的一场对金军的大胜。
岳飞抗金的意义 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宋金南北对峙 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由此形成双方的南北对峙局面。
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目的:加强统治
措施:①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将女真人大规模南迁至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③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在生活习俗方面进一步向汉族靠拢。
第十二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 趋势:魏晋南北朝以来 完成:南宋 原因: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 农业:占城稻,原产于越南,北宋时期引进,得到迅速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② 手工业:煤,称石炭,开采量世界第一(北宋);铁、铜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陶瓷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著名的制陶点有五窑,景德镇。
③ 商业:高度繁荣,为适应商业的发展,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 海外贸易:得到政府的鼓励,发展兴盛,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机构(广州、杭州)
泉州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第十三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士农工商 士:主要指当时的读书人,地位最高,相当部分官员来自这一阶层。
农: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佃户。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 工:身份相对自由。 商:行商(卖眼药图)和坐商,他们的经济活动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身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乡村生活 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元旦、寒食、冬至。王安石的《元日》就是指元旦。
城市风貌 瓦舍:宋代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 蹴鞠:类似现代的足球运动。
第十四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铁木真:又称“成吉思汗”,蒙古族的杰出首领;主要贡献有建立蒙古族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元朝 建立民族:蒙古 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 建立时间:1271年,实现全国统一的时间:1276年
忽必烈改制 原因:巩固统治 具体内容:①政治方面,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②经济方面,推行重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影响: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人分四等 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元朝的民族政策有悖于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
回族 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国人通婚的产物,信仰伊斯兰教,产生于元朝。
第十五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活字印刷 发明时间:北宋 发明者:毕升 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意义: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叫司南;北宋时期,加以改进变成指南针;意义:一经发明很快应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唐朝就已经发明;宋代时期,得到改进后,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
绵纺织技术革新 革新者:黄道婆 革新时间:元朝 重要发明: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意义: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江南绵纺织业中心;棉布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十六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资治通鉴》 成书时间:北宋 作者:司马光 体例:编年体通史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具体内容: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共1362年的历史。
意义: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词 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出现于宋代。
代表人物:苏轼 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 两宋之交著名婉约派词人,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 南宋豪放派词人,又是著名抗金将领,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元杂剧 著名作家有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关汉卿生活于元代,1958年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东西方各国普遍举行了纪念他戏剧创作700周年的活动。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隋朝 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581年 年号:开皇
统一:589年 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 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开凿的 用时六年。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③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④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二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唐朝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 建立时间:618年 都城:长安
李世民(唐太宗) 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
魏征 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贞观新政 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武则天 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受到高宗的宠爱和倚重。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 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①统治前期,重用酷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大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③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点)。
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姚崇 被誉为开元初年的“救时之相”。
唐朝的经济高度繁荣表现:
① 在农业生产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②唐手工业在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面都超过了前代;③唐初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至一千多万户;④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四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科举制度 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处理政事的能力。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科举制度的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19世纪英国的文官制度,就是仿照科举制度的。
衣食住行时尚:①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还好吃面食;②唐人喜好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③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④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原因:①盛唐时期国运鼎盛,政局安定;②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革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表现:体现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宏放、汇纳百川与充满时代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
天可汗 西北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
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政策 具体做法:在东突厥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与生活方式;与吐蕃和亲等。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①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催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③文成公主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女性,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第六课 开放与交流(唐朝的对外政策)
谴唐使 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鉴真 唐朝高僧 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五次失败,最后双目失明,贡献: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玄奘 唐朝高僧 唐太宗时期,为求取佛经精义,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历尽九死一生,贡献:促进了中国与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
长安 唐朝都城 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大明宫在长安城的北部
第七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雕版印刷 唐朝初年发明,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火药 孙思邈书中记载,在唐初发明,开始运用于军事上是在唐朝末年。
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设计者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
晋江的安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第八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唐诗 著名诗人有李白,人称“诗仙”,创作风格是豪迈奔放,想象力丰富。杜甫,人称诗圣,诗被人称为“诗史”。创作风格是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唐诗兴盛的原因:①唐代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实行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②唐朝帝王大都喜爱或能创作诗歌,进士考试也以诗歌为重要内容。
乐舞 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的《
敦煌莫高窟 以佛教故事为主,是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石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