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种阅读技巧,助你中考得高分!
摘读
这种读书方法的重点在于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摘录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容。或字词句篇,或语法修辞,或知识哲理,分门别类摘录在自己本子上。摘毕要写上什么时候、摘于什么书刊、作者是谁。这种方法有利于加强语言的积累,提高对文章的领悟能力及驾驭文字的能力。
查读
它的重点在于利用工具书查明阅读中碰到的字词的音、形、义,并结合课文的上下文做基本掌握。
划读
它的重点在于阅读中边读边准确地划出有关内容,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它的目的在于有重点地掌握阅读中所需要重视的内容,便于攻克难点,解除疑点,培养按要求找划内容的阅读能力。
询读
它的重点在于阅读中发现疑问,做出标记或摘录下来,通过询问别人解决问题。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能者为师”,“不耻下问”的治学观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虚心好学的精神。
理读
它的目的和重点在于在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要求反复琢磨课文的全部标题(包括课题),分析标题之间的关系,钻研课文的结构、层次、划分段落,列出提纲,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中心线索,掌握文章思路,有规律地加以思想分析和结构分析。
议读
它的目的和重点在于通过议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所在。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疑难,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找出依据。
疑读
“学贵有疑”。它的目的和重点在于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思考的习惯。要求在阅读中善于质疑问难,边读边想,发现疑问,然后带着疑问去查读、询读,去解决问题。
避读
在阅读中对经过努力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无重要意义的内容以及自己了解的内容,避而不读。能培养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具有避轻就重地选择能力,在做阅读题的时候会经常用到。
联读
重在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回头看,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要求把阅读新课与旧课结合起来,使知识系统化,既有效地复习旧知识,又较好地学习新知识,逐步培养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并培养其联想和综合能力。
比读
要求在阅读中把不同的篇章、优劣各异的内容、相同或相反的知识通过比较找出异同,加深理解。尤其要把它带到阅读的第二课堂中去运用。它的目的在于培养读书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可培养研究、探索能力。
逆读
要求从全书之末,即从书的最后章节向前读回去。在开读时必然会遇到各种疑问,那不要紧,句子记在心中,存疑于胸中。要求在逆读过程中不断追根寻源,由果及因,存疑之点就能迎刃而解。它的目的是通过逆读过程中的重重障碍去激发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精神,达到牢固地掌握知识。
注读
要求在阅读中,发现疑难之处或有不同看法等,就在课文的书页空白处,进行批注,发表个人评论意见,提出质疑。能培养大胆评论的能力,并且能提高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改读
它的重点在于解放思想,不迷信作者,而抱着分析、研究,探索的态度,将正确的东西,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但更要发扬“挑剔”精神,敢于对错误的、消极的东西,提出改动意见。
中考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
体会写作意图,概括文章主旨:
1、从文章标题入手。作为统领全文的标题,有时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有时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对揭示文章中心的标题,只要稍加扩展、整理,即可作为答案。
2、从文章首尾入手。开篇点题,文末总结,首尾照应,点明或突出中心,这是记叙文常见的写法。所以从首尾两处提炼主旨,是行之有效的答题策略。
3、从关键语句入手。这里所说的关键语句包括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含义隽永的语句等。这些语句通常与主旨密切相连,有时可以直接拿来作答。
4、从表达方式入手。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通常是用来点明或深化中心的,提炼主旨时可重点品读。
5、从概括段意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各部分之中,可通过归纳合并得出中心思想。
6、从人物形象入手。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和态度,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是提炼文章主旨的重要途径。
7、从表现手法入手。如运用“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的记叙文,其主旨是显而易见的,稍作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理解标题的含义,我们应该先看标题的本义,即表层含义;再体会它的深意,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指代义、比喻或象征义等,考虑它与主旨的关系,是不是揭示文章的中心。还要注意考虑它与文中人物的关系:是不是揭示了人物性格,是不是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至于标题的作用(好处、妙处),则往往从以下角度考虑:
①交代主要人物形象;
②确定文章说明(描写)对象,交代文章主要内容(中心事件);
③揭示(暗示)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④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⑤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⑥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⑧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⑨具有象征意义;
⑩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
?从修辞入手,先指出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该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标题作用。
文章顺序
(一)写作顺序
1、事情的发展顺序。 (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写的)
2、按时间顺序。(包括一年四季,一天早、中、晚,历史发展演变,个人年龄变化等)
常用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3、按空间位置的变化顺序。(包括地点的转移、上下关系、远近关系等)
一般用于游记、参观记、写活动和写景物等文章。
4、按事情的不同方面顺序。
按事物的性质把内容分为若干类别,然后按照分类顺序记叙。常用用于说明文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5、逻辑顺序(常用于说明文)
6、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1)、先分后总。
(2)、先总后分再总。
(3)、 总——分——总。
(二)叙述顺序
1、 回忆式或倒叙开头的方法
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引人入胜。(针对全文)
2、插叙
作用:(针对某段)
①补充交代故事原因、背景
②丰富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
③与其他内容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中心
④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
⑤使文章曲折有致、富于变化
3、补叙。
4、顺叙。
线索
(一)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时间为线索。包括一年四季,一天早、中、晚,历史发展演变,个人年龄变化。
2、以地点变换为线索,也叫“移步换景”。
3、以人物为线索。以人物的某一特征或以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4、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具体物品为线索。
5、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6、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二)找线索。
1、注意文章标题,有时候标题就是行文线索,或者与线索密切相关。
2、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
3、注意人物情感是否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
4、注意段落开头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这类题,应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看清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空间;应在准确理解本句段含义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感情态度进行解读。最后注意它是否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准确理解句段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等。
【例题】2理解句子或段落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一、思想内容上:
(1)联系本句(段)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奠定感情基调。
(4)渲染气氛
(5)点明中心(主旨);暗示文章主旨;升华(深化)主题;表明作者写作意图;丰富文章内容;画龙点睛。
(6)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
(7)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余味无穷、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结构上:句子或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题目考查的句子或段落是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1、如果出现在开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1)开篇点题,点明中心
(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如果在中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总结上文或引出下文
3、如果在结尾,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
(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
(5)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首先,把原词还原到原文,找准词语所属的句子以及句子所处的位置,做到“词不离句”。
其次,应该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词句的上下文和文章中心理解,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象征意义。
最后,理解出含义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看是否符合语言环境。
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下列模式:“___”一词原指“___”,文中指的是“___”,生动地(准确地)写出了___。
(二)、理解词语的作用。
理解重要词语的作用主要指该词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要注意“四联系”,
①联系本词(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
②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
③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④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
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下列模式:“___”一词原指“___”,文中指的是“___”,生动地(准确地)写出了___,从而起到了“___”的作用。
(三)、指代词的内容。
解答指代词的含义这类题时,要做到句不离段,在原文中找出句子所处的位置。一般来说,所指代的内容就在这句话的前面,紧挨着的那句话就是答案;极少数情况下,句子后面也有所指代的内容。
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语言赏析是记叙文阅读最常见的题型。主要从修辞手法、词语的表达效果、描写角度、文章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
【知识点】1从修辞手法的赏析。
这是最常见的赏析角度,解答此类题型,需牢固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熟悉其答题套路。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所具有的喻体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一般情况下是喜悦、赞美、热爱等情感)
(2)拟人:把……当做人来写,赋予……以人的情感,使之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某物)的喜爱之情。
(3)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增强了……的感情(或突出了……或强调了……)。
(4)对比:通过……与……的鲜明对比,突出(或强调)某人(或某物)……的特点。
(5)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某人)……的态度(情感)。
(6)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
(7)反复:……一句反复出现,强调了(突出了)……的态度(情感),突出了文章中心。
(8)引用:给文章增添了情趣(诗情画意);表现(说明、证明)……,令读者信服。
(9)夸张:突出了某人(某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反语:多数情况下是起讽刺作用。
【知识点】2从词语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最后合并分析结果,整理作答。
(1)对词语含义和用法特点进行解说。
(2)分析词语表现了描述对象……的特点(过程、技巧)。
动词:准确具体、生动传神 形容词:生动形象、细致准确
(3)体会词语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品质、精神、感情)
(4)分析词语在表现文章中心方面的作用。
【知识点】3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 、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答题格式:
1、 运用了__描写
2、 结合关键词,(分析)写出了……
3、 表现了……
(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心情、思想性格、精神品质)
侧面描写
(一)侧面描写方法
以景物烘托描写对象。
用其他人物衬托描写对象;或借助其他人物的反映,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用人物的外在衬托人物的内心、形象、形象等。
(二)侧面描写的性质分类:
(1)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2)烘托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渲染(营造)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形象、心情
④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感情
⑤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⑥突出、深化作品主题
学会用几个词:渲染了…… 衬托了…… 交代了…… 表现了……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社会风貌
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⑤渲染气氛,为情节做铺垫
⑥推动情节发展
⑦突出、深化主题
景物描写
好的:开心、高兴、喜悦、愉悦、温暖、幸福、轻松、自由……
恶劣:萧条、凄凉、萧瑟、失望、难过、悲伤、悲凉、孤独、紧张、恐怖、压抑……
【知识点】4从文章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
不同的文章,语言上各具特色,如简洁凝练、形象生动、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意蕴深刻、委婉含蓄、幽默诙谐等。答题时可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
铺垫、伏笔与照应
一、铺垫。
铺垫一般用于文章开头,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再如,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我”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出现,孩子异常激动,“我”奇怪,读者也好奇:孩子见了熟悉的熊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接着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惊,“我”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读者这时才恍然大悟,为孩子纯朴天真的心灵由衷地激动。“熊”这个物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绝妙的铺垫。
再如:《背影》一文,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亲”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接着又写到“父亲”亲自到车站送别,和车夫讲价钱,上车给“我”拈座位,并帮我铺好大衣等四件事。作者写这些要表达的意思有二,一是要告诉读者家里这样穷,可是“父亲”还是让“我”穿好,从后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皮大衣证明这一点。同时也告诉读者“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生活压力这么大还是不顾一切来照顾“我”,可见“父亲”对“我”是怎样一种感情。实际上作者写这些时,自己感情也已在酝酿蓄积, 带动读者酝酿蓄积感情,待到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我”解渴时,“我”感激“父亲”,理解父爱这种激动的心情就一发而不可收。作者感情进入高潮,作品内容也进入高潮。
铺垫的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二、伏笔。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有意的穿插些情节,看似与后面内容无关紧要,实际上是上文对下文所要出现的人物、发生的事件、结果等做的提示或暗示,让人看到后面时,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样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可以从表面看来无任何直接的联系中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暗示/遥应”,面对一些重大情节的发展,不致感到突然。直到作者把伏笔揭开,才能真正使整个文章联系起来,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 、“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再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开始写小佛朗士上学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那儿传出来的,作者还顺便列举几例,如征发啊,打仗啊等等。那么今天是什么消息呢,小佛朗士没有去看,不知道。作者暂不交代,我们读者也不知道。任情节向前发展,待到上课时,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阿尔萨斯和络林已被普鲁士士兵侵占,韩麦尔,小佛朗士他们就要沦为亡国奴时,小佛朗士恍然大悟为什么布告牌前会有那么多人,今天布告牌上什么消息就不言而喻了。
伏笔的作用:一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二是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不至于让读者产生突兀之感。
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但前后不宜紧贴。
伏笔与照应往往配套使用。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但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铺垫与伏笔都是写作的技法,讲究一个行文的前后呼应,都有为下文服务的共同目的。二者有三点区别:
1、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是埋下关子,设下包袱,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铺垫是前面有所交代,语句较多,可以铺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它没有隐含性,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打好基础。
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常见于文章中间,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接着就写主要人物。
3、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主要是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等等。
三、照应
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即伏笔),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几个段落、某个句子和某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说他们相互照应。
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强化某些关键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或某种启示。
相照应的内容可以是句与句、段与段,也可以是句与段;可以是两处,也可以是多处;可以与前文字句相同或相近,也可以是全文意思的再现、延续、深化,或是对前文的回答解释。
常见的照应有以下几种形式:
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正文和文章标题相照应 行文中,互相照应。
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一般分为三步走:
首先,判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可从主题选材组材、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常用的表达技巧有:细节描写、顺叙、倒叙、插叙、通感、白描、讽刺、引用、联想、想象、象征、渲染、反衬、衬托、烘托、对比、类比、伏笔铺垫、夸张讽刺、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叙事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托物起兴、卒章显志、直抒胸臆、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巧设悬念、欲扬先抑、虚笔、虚实结合、正侧结合、详略结合、动静结合、动静相衬、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远近、等。
其次,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该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理解该手法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写出阅读的启发和感受
常见题型一:
针对全文或某一情节谈感受(感悟);谈从文中受到的启发(明白的道理)。
解题思路:
1、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情节作为切入点,有感而发。
2、围绕文中的具体情节或现象谈,不能抛开文章空发议论。
3、感受和启发的角度可以自选,但观点要与文章主旨保持一致。
4、谈启发或明白的道理时,要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5、观点、认识要明确而集中,语言要通顺流畅。
常见题型二:
你是否赞成某人的做法(看法)?请简述理由。
解题思路:
1、通常情况下,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不重要,关键是把理由说充分。
2、无论做判断还是谈理由,尽量切合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
3、开放性题目可以畅所欲言,但一定要体现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表述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要能说服或打动别人。
常见题型三:
读完本文,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处理好三个问题
1、为什么说。结合对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把握,明确自己与人物对话的目的。
2、说什么。围绕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确定说话的角度和内容。
3、怎么说。精心组织语言,使说出的话表意明确,通顺流畅,有真情实感。
议论文文体知识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二、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三、论点
1、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起支撑作用,结构上表现为总分关系。
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然后等
2、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②开篇 ③ 中间 ④结尾 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3、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
1)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最常见,它不需任何修饰和导入,直接提出文章的论点,使文章更显精练、简洁。如《谈骨气》开篇即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2) 引述名言警句,作为论点。这种议论文的开头,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新颖,而又深深信服。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先引用名言,然后加以阐释,引出论点。
3) 讲述故事,引出论点。开篇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
4) 摆出生活现象,引出论点。文章开头先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然后引出一个正确的观点。这种开头更贴近生活实际,议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的放矢。
5) 运用比喻,引出论点。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一个或一组比喻,通过比喻的意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四、论据
1、分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2、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事实论据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
3、道理论据:(1)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道理论据应有一定的权威性。
4、论据的作用:是文章的__论据,地证明了__,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运用论据应注意:
(1)论据必须与论点相一致。
(2)论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
(3)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具有概括性。
(4)运用多个论据时要有详略。
(5)使用论据后要紧扣论点进行分析。
五、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的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3、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六、议论文基本结构是: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结构, 一类是“纵式”结构。
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 总论——分论——总论 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七、议论文语言:
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八、文章开头段的作用:
①记叙文(包括小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说明文: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的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议论文:引出论题(或论点),作为文章的事实(或道理)论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九、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十、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3、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4、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5、令人深思,给人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现代文阅读技巧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基本题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
(一)主要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具体作用见上):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阅卷采点给分)
散文的阅读
考纲陈述: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观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所体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人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小说的阅读
1.明确概念: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文体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
3.阅读要领:
(1)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2)理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
(3)分析小说典型环境描写
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作用:
作用一: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作用二:暗示及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作用三: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作用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作用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把握、透析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1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入手,进行认真的考察;2联系小说典型环境描写;3结合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5)了解小说的叙事手法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