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巴东三峡知识点
知识点
一、谋篇立意
刘大杰先生的《巴东三峡》这一篇,是传统游记的典范,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游记精华之一,刘先生是从宜昌起,逆流而上地游览三峡的,他按照游览的顺序——从西陵峡、巫峡到瞿塘峡一一描绘了三峡中各处不同的水势与山势,大到高峰险滩,小到石崖上倒悬着的红色、紫色的小花,全部收入笔下,应该说,刘大杰先生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精妙的山水画,三峡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0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总写三峡地势险恶,
第二部分(3~9),分述三峡各段的地理情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6),西陵峡:共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
第二层(7、8),巫峡:最奇险最美丽(山、水、云),
第三层(9),瞿塘峡:水势险急;人文景观丰富,
第三部分(10),叙写游览三峡的感受:愉快轻松,
三、写作方法
⑴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抓住不同峡的山、水及其他景观的特征来写,如:巫峡抓住了“最奇险最美丽”来写;瞿塘峡抓住了山势稍低平,水势仍险急的特点来写,
⑵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如:“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等等,
⑶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有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就突出了巫峡阴森、恐怖的特点,另外,也使得语言优美,增强了文化内涵,
四、重难点导析
⑴第七、八段对巫峡的描写
第七段描写巫山的山水,先一句总写“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采用多种手法进行描绘,生动形象,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使人感觉危险异常,在写到山时,运用拟人手法突出其高峻,如“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围”“咬”二字用得极妙,此外,作者还运用了烘托的手法,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出山峰的高峻,最后一句用江水冲击山崖、石滩发出的声音形成的声势来突出“奇险”,照应了开头,总之,这段采用多种手法描绘巫峡的山水,强烈冲击人的视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八段写巫山的云,巫山云雾天下闻名,但因为天气晴爽没有看到,作者仍然根据道听途说,发挥想象,抓住巫山云雾奇妙多变的特点进行了一番描绘:“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并且与庐山比较:“发地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这样就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写作文时,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可以模仿作者的写法,使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丰富文章的内容,
⑵最后一段的作用
最后一段主要写走完三峡后人们的感受,走完三峡,满船的人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显出了“一阵轻松”,“放下心来”,“舒舒服服”的心情,这些关于心情的描写反衬出了三峡的险恶,由此可以想象出在经过三峡时人们的紧张与惊惧,
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书写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玲珑(lóng) 秭归(zǐ)悲惨(cán) 凝望(níng 注意力集中。)
B, 袅袅(niǎo)悠闲(yōu) 崆岭(kōng)浣妆(wán洗,洗涤。)
C, 蘷门(kuí) 遗迹(yí)险峻(jùn) 耸立(sǒng 高高的)
D,缈小(miǎo) 调和(tiáo) 蔚蓝(wèi) 恐怖(kǒng 害怕。)
2,选出正确的选项( )
⑴江南的山玲珑 ,树木葱茏可爱。
⑵水从高的石滩上 下来,形势极可怕。
⑶远远的朝北望去,隐约的可以 八阵图的遗迹。
⑷天上一轮明月,已朝鲤鱼山的顶上,放射着 的光。
A,美丽 倾泻 望见 清寒
B, 秀丽 倒注 望见 清寒
C,壮丽 倒注 看见 清冷
D,秀丽 倾泻 望见 清冷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
登上这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触摸它伟岸的躯体,聆听它沉雷般的心跳,问苍茫大地,有哪一条江河 ___ 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有哪一道大坝能____ 如此众多的智慧?有哪一座建筑能_____ 如此壮美的崇高?有哪一项工程能____ 如此伟大的传奇?
A,凝聚 积淀 写满 见证
B,积淀 凝聚 见证 写满
C,写满 见证 凝聚 积淀
D,见证 写满 积淀 凝聚
4,下面一段文字是对我国享有盛名的“三峡景观”的描绘,其中搭配和衔接不当的一句是 ( )
A、有人说,三峡像一轴展不尽的山水画卷。
B、也有人说,三峡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
C、依我们看,三峡倒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
D、它是“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这三个具有各自不同旋律、节奏的优美的画面组成。
5,指出对下面的诗、谚语、典故在文中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B,“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瞿塘峡的雄伟、壮丽。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重在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D,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八年级语文上册周庄水韵知识点
一、字词
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lán) 漾动(yàng)
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
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
谛听(dì) 参差(cēn)(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
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
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
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闪烁:光亮的样子。
朦胧:不清楚,模糊。
连缀:相接。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
丝竹:代指弦乐器。
清澈剔透: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勾勒:画出形象的轮廓。
黑黝黝:形容黑的样子。
隐匿:藏起来,不显露。
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浓。
蔓延:不停地生长。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
首段安排很巧妙,开门见山,先来一段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随着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搅动的木橹,弯曲的,颇有点小镇古朴之风。接下来你的视线延伸到了周围的地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这些景物可以被你随意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而且很美,你看:它们“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丝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的花纹……”如此美景,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随着作者的思路继续下行,探个究竟。
一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而且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平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
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以前是这样,我们不难想像现在的周庄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不,作者又正正经经提到了现在的水:“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这句话承上启下,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来看周庄的水了。
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
先交待一句,“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不禁很好奇,这也是课文设下的玄机。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第一次到周庄的时间——仲春、天气——“天下着小雨”,那么在这样一个下着小雨的仲春时节,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这句比喻手法的运用将雨中山河写得生动了。
紧接着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仍然是先交待时间——冬天、天气——刚刚下过一夜小雪,不同的是,作者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细了,他不仅看到“阳光穿破石层抚摸大地”,看到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石阶的积雪,还看到了小镇四处滴水、淌水的情景。这段景物描写作者写得非常细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动各种感官,将雪后小镇写得妩媚动人,“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不禁让人十分向往。
作者的重点不是前两次周庄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将前两次放在一个自然段,而第三次则单独一段,费墨颇多。第三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那里的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盛大的节日”,既然是个节日,肯定很热闹,于是描绘当时的盛况,“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作者开始坐船夜游,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就是以船行驶时的所见为顺序的。先写船娘,“轻松”一词将她娴熟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写船行后留下的轨迹和橹的划痕,再写船经过一座拱桥时传来的音乐及当时的水面,再写划过来的花船,最后写泛舟结束后的小河,“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星光出来了,大家不免往天上看,“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在这焰火的烘托下节日的氛围突然变得这么浓,它给夜晚的古镇增添了一份新的光彩。“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后,作者的思想又回到了水中,他把由“天上的辉煌和璀璨”映照的“平静幽深的河水”比喻成“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而倒映在水里的河畔楼屋则“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他甚至赋予它们生命,“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如此良辰美景,虽然泛舟结束,但惊喜仍在蔓延,这是人们陶醉于大自然中的快乐,作者很好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第六段是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也是课文的结束。作者回忆起这个奇妙的夜晚,他的言词之中还是充满了喜爱和向往:“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三、课后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斑斓( )漾动( )眩目( )参差( )谛听( )
娴熟( )轨迹( )璀璨( )摇曳( )竹篙( )
2、解释词语
1.瞬息万变:
2.稍纵即逝:
3.难以捉摸:
4.如泣如诉:
5.张灯结彩: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 的砖石和( )的白雪( ),黑白分明,像是一幅的版画。------细细谛听,水声( ),( ),仿佛( )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 )上升。
2.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 )和( ),全都落到了水里,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 )、( )的彩带。
北大师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历知识点
作者
冯骥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冯骥才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冯骥才是“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
基本介绍
【词目】历法
【拼音】lìfǎ
【英译】[calendar]
【基本解释】
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候的方法。
详细解释<<<
1.民用年的起始、长度和划分是固定的历算系统,这种系统中按一定的规则安排日和更长的时间划分单位(如星期、月和年)。
《汉书·律历志上》:“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新唐书·方技传·李淳风》:“贞观初,与傅仁均争历法,议者多附淳风。”
宋程大昌《考古编·正朔二》:“太初历法,其在立冬、小雪,则曰於夏为十月,商为十一月,周为十二月,则秦汉十月皆建亥也。”
元姚燧《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积月为岁,积岁为世,必於历法益精益密。”
2.违犯法纪。
《大戴礼记·盛德》:“凡民之为奸邪窃盗历法妄行者,生於不足。”卢辩注:“乱法者生於不知足。”
阅读练习
①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②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
我将自己命运所 A (①遭遇 ②经受 ③面临)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 B (①仍然 ②赫然 ③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
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中 甲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的珍藏了。
③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 乙 (指人所做的事),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④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关系。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 丙 (形容失去光彩)。过后想起来,好似 丁 (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人本的话题——记忆。
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
所有的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 C (①描绘 ②刻画 ③塑造)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
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的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⑤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 D (①印到 ②刻进 ③嵌入)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⑥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精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⑦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1.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充实这空间。联系实际想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请写一段话表述出来。(不超过50字)(4分)
答:
2.在选文甲、乙、丙、丁四处,根据后面的解释,各填上一个成语。(4分)
甲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
3.结合选文语境,在A、B、C、D从后面括号里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2分)
A_________ B___________C__________D ___________
4.选文第②段详细记下“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什么作用?(2分)
5.课文以“日历”为题,而后面为什么又着重写“记忆”?请用选文中的原句作答。(4分)
16.你认为作者“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2.甲.刻骨铭心乙.所作所为丙.黯淡无光丁.空洞无物
3.A①B③C②D③
4.是我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一天;我由此懂得了日历的意义;懂得了生活中需要努力
5.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6.日历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