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有什么

黄飞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知识点

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 吊词])。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

2.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核心知识点

1.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籍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野草》。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等,他的小说作品有《阿Q正传》等。⑴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

①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竞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②“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3.第1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从结构上说,引起对从前生活的回忆,引出下文。

⑵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4.解释词语: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憔悴——瘦弱,不好看。

诀别——再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5.本段描写了故乡春天的景色,它与北京冬天的景色形成了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美好生活怀念的思想感情。

6.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起过渡作用,把“我”从故乡春天的回忆里拉回到现实,进一步加强了春天的温暖与严冬肃杀的对比,表现了“我”迷惘、悲哀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知识点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差事chāi盛气凌人lín

B.琐闻suǒ 乳臭未干chòu

C.滑稽jī 刮目相看guǎ

D.粗糙cāo 言简意赅gāi

提示:A项中“凌”应读“líng”;B项中“臭”应读“xiù”;C项中“刮”应读“guā”。

答案:D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是

A.这一期《汉尼巴尔周报》大大畅销,因为在这以前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新鲜事儿。

B.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C.我万万没有料到,这样一件小事,竟像我的戏谑琐闻一样,受到人们刮目相看。

D.尔后,我又撰文狠狠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不仅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但是也由于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

提示:D项中“不仅”不应与“但是”搭配,犯了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不仅”应与“而且”搭配,表示递进关系。

答案:D

3.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为集体做的几件小事都是微不足道的。

B.我诽谤小表弟,说他弄坏了我的游戏机。

C.小强最近进步很大,真令人刮目相看。

D.有些电视剧编导水平很差,演员演技又不好,真是俗不可耐。

提示:在运用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意思准确,还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恰当。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