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生物中考考点

孙小飞

江西生物中考考点

遗传的细胞基础

1.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

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特征: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四分体中得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特征:染色体不在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分裂的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复习要点:

2.1遗传的基本规律

1.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处理方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详见课本23页“模型建构”。

2精子的形成过程:在减一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不久,初级精母细胞中得同源染色体进行两两配对,称为联会。随后,各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附着在纺锤丝上。不久,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样,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精细胞,再经过变形成为精子。(见书本第17页图2-2)

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基本相同,首先是卵原细胞增大,染色体进行复制,成为初级卵母细胞,然后,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一和减二,形成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二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在减一中形成的极体也分裂成为两个极体。这样,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就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三个极体退化消失,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见书本第20页图2-5)

4.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阻止其他精子在进入。不久后,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这样,受精卵中得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得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见书本第45页图3-6).

4.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某些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HIV病毒,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5.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主要特点:两条链,反向平行,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见书本第49页图3-11).DNA分子中得遗传信息蕴藏在4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特点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6.DNA分子的复制:概念: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过程:开始时,DNA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双链解开,然后,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条件: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7.遗传信息的转录:概念: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过程:第一步:DNA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双链解开,碱基暴露。第二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的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碱基互补时,以氢键结合。第三步,新结合的核糖核苷酸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第四步,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见课本63页图4-4)

8.遗传信息的翻译: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得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过程:详见课本第66页图4-6.

9.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一: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例如:豌豆的皱粒,人的白化病。二: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例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0.中心法则的内容: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流向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RNA的逆转录过程。

生物中考考点分析

第一节 藻类植物

1、淡水藻类:蓝藻、水绵、衣藻、刚毛藻、轮藻、小球藻

2、海洋藻类:海带、紫菜、石花菜、裙带菜、马尾藻、鹿角菜

3、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藻类植物的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4、藻类的经济意义:①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还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可供地球90%的氧气)。②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③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二节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一、苔藓植物

1、常见种类:葫芦藓、地钱、泥炭藓、黑藓

2、主要特征: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起固定作用)。所以苔藓植物植株矮小。

3、意义:苔藓植物的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二、蕨类植物

1、常见种类:真蕨、卷柏、贯众、满江红、肾蕨、中华水韭

2、主要特征: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注意:整个地上部分都是蕨类植物的叶)。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①有些可食用(如蕨菜);②有些可供药(如卷柏、贯众);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生物中考考点

生物圈中的动物

_1、生态系统中包括的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角色,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必要的,绝对不能少的。生产者——能自己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如绿色植物(主要)。 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主要是动物和寄生性微生物。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环境促进物质循环,如细菌和真菌。

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2)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3)对环境有好的也有坏的影响,如能促进植物繁殖和分布。

3、动物可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三大类。

_4、食物链——将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捕食与被捕食)关系表示出来的链状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A、食物链的书写一定要从生产者开始写,如羊→狼就不是一条食物链,因为没有从生产者开始写,正确的应是草→羊→狼。B、注意箭头指向吃的一方,如狼吃羊,那狼是吃的一方,羊是被吃的一方,所以箭头指向狼。C、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D、食物链中越后的生物,数量越少。)

5、生态平衡——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例总是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6、在食物链植物→蝗虫→青蛙中,大量捕食青蛙,蝗虫会怎样?分析:根据食物链中的关系,如果捕食了青蛙,青蛙的数量就会少了,也就是说蝗虫的天敌少了,蝗虫就会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蝗虫的数量就会增多,但是同时蝗虫需要的食物就会多了,植物就会减少了,当植物减少,有一部分蝗虫因不得不到食物也会减少,所以蝗虫的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

7、我国珍贵的国家一级动物:大熊猫、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

_8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方面。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保护动物多样性就要从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进行。

_9、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①就地保护——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样可以保护动物及它们的栖息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保护区——大熊猫;王朗保护区——金丝猴;洋县保护区——朱鹮;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斑头雁和棕头鸥。②易地保护——将动物从栖息环境中移到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繁殖管理,然后向已绝灭的原有分布区实施“再引入”,以恢复野生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