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考成绩学习方法及应试技巧之物理
物理
物理的试卷组成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
单选的丢分点可能会在关于阿基米德原理浮力方面、动静摩擦的分析比较、或者给一个比较新奇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告诉你它的作用,让你分析其特点,要求我们完全掌握比热容、热值、浮力、压强的基本知识、做题的时候再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运用就可以了。
对于多选题,如果有不确定的选项,能少选不多选,多选题是允许丢分的,因为题目给的选项语言可能比较模糊,再好的同学也可能分析不准导致丢分。
填空题则是偏送分的,填空题的分都要全部拿在手里,做填空的时候注意不要有错别字,是照相机而不是照像机,一个错别字丢分非常不值!
还有一个注意的点是每个填空题的空是互相联系的,读题要认真,第一个空不要分析跑偏了,否则可能导致分数全丢!
作图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重力or拉力,看看清楚。计算题需要背过公式,多多练习,计算题不是你丢分的地方。
最后是实验探究题,这方面可能是大家都比较困惑的,实验探究题如何得分?为什么我写的满满的却一分不得?
实验题的得分有几个要点,首先不管什么叙述都要注意控制变量,不写控制变量就要白白丢分。
然后是在学新课的时候,老师可能会就实验提出让大家思考的问题,同学们也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像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实验题的叙述题,要求大家上课认真听物理老师讲,认真记在脑子记,如果可能,可以记在笔记本上,日后多拿出来看看。
当你在考场上,发现这个叙述题你没见过,且没有思路,你就要去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看看能否对你有所启发。在一些辅导书上,也有一些物理的实验难题,大家可以去做一做,有疑问记下来,再去问老师。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
物理到底学什么?
怎么样才能学好?
所以给大家推一篇学习方法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同时,它和生活息息相关,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大多数同学都是从八年级开始接触物理的,刚开始的时候,对物理都是充满了好奇,拿到物理课本,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看一看,课本里新鲜的概念,有趣的实验,都深深地吸引着大家。
对于这门新鲜的学科,有的同学是满怀期待、做好准备,大伸拳脚想有一番作为;有的同学则是畏手畏脚,从一开始就担心自己不能够适应物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会因为没有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刚开始的时候就一蹶不振,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学习物理,光是注意概念,了解实验,并不能学得很扎实,应试着整理课本中的知识结构,找出逻辑,让自己更了解初中物理究竟学的是什么。
如果你可以完成对课本知识的整理,你就会发现,自己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全面地看待初中物理的知识,也能很好地理解各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做到这一点以后,看起书来,做起题来,都会顺畅很多,原因便在于:心中有了全局的观念后,便不再拘泥于一章一节的单个知识点,而是能运用庞大而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去解决问题,自然得心应手。
由此看来,初中物理说难不难,这是因为,学的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另一方面,又说易不易,因为要真正做到对物理知识有透彻的了解,融会贯通,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功夫。
翻开你的第一本物理课本,你会发现,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和逻辑的学科,想要学好物理,一定要记住四个多。
多看
物理研究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能见到,要学好物理,首先就要学会多观察。
多留意身边的各种现象,比如闪电,彩虹,灯泡的发光,镜子的反射
如此种种,都是物理学研究的问题。只有多去观察,才能对这些现象的细节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下面的方法打好基础。
除了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观察课本中和老师在课堂上给出的物理现象,如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给出的图片、实验及教师的演示实验等。
仔细观察当中的物理现象或事实,产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如运动、变形、温度变化等)以及结果。
多思
物理作为自然学科,其内在逻辑十分严谨,这就要求我们多去开动脑筋,多想几个为什么。
思考的过程,是不断解决疑问,同时不断产生新的疑问的过程。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从本质上理解观察所得的物理现象及其成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物理学的逻辑理顺。
多思更要注意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自己逐渐提高思维能力。我们的课本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的。
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
因此,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课本中解决问题步骤的同时,还要注意思考,看自己能否想出与课本中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这样,就能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又能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记
虽然物理作为理科,与文科相比,需要记忆的东西不算太多,但基本的公式、定理、现象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记忆,才能融会贯通,同时在考场上应付自如。
大家可要注意了,物理的记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
这就要建基于前面的多思上了。只有理解了再进行记忆,才能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内形成完整的逻辑,才能真正抓住物理的精髓和本质。
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还要准确。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我们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
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因子都带有单位。所以,在记忆物理公式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因子的物理单位。
多用
物理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上,用到实验上,用到解答练习题上,都大有裨益。
在运用的过程中,知识会进行新一轮的固化,这样记得更牢;在运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想法,推动知识体系的革新。
多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重视实验。做实验时,应当按老师要求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认真实验、反复练习。
对老师和课本中给出的有关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探索性小实验、小制作都要积极想办法动手做,这对增强动手能力、强化知识体系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还可以自己主动设计实验。如对课本中插图、习题里隐含的实验内容,就可以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这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三物理高效复习方法
物理固然有复杂性的一面,但是只要我们抓住物理学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门功课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在此,笔者就想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学好中学物理。
善于观察,于观察的过程中学习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科学。这些现象包括力现象,声音现象,热现象,电和磁现象,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变化等现象。学习物理的主要任务就要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使同学们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许多生产和生活现象都是物理现象,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观察周围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这些同学往往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实物感较强,思路较宽,比较容易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单纯地好奇于她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应注意观察里面有几种颜色?为什么有这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会是着这样排列的;打开收音机,不应只是单纯地听一听美妙的音乐,而是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元件?这些元件是怎样组和的?为什么通过这些元件可以听到电台广播?电台广播是如何发送的。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有的放矢,必将打消畏惧物理的心理,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观察要有针对性。同学们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应该重视观察与已学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初中学习了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我们就要注意观察物体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压强与作用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象载重拖拉机的履带;载重汽车的后轮变成四个;刀磨快了才好切东西;以及钉图钉、缝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应该注意这些日常现象,并能将这些现象与压强这一概联系起来。久而久之,脑中必然积蓄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
观察还必须目的明确。俗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看到的现象,不应专注它的好看与新奇,而是应当找出这些现象后所隐藏的物理原因、物理规律。例如:纺锤型的圆锥滚轮沿V形轨道向上滚。我们不应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滚轮放在斜轨下端是不会自动向上滚的。我们只要知道滚轮向上滚时,重心是不断下降的,那么滚轮上坡的道理就会一下子明白了。另外,看到硬币浮在水面上,应该与液体的表面张力联系起来;看到肥皂泡上五颜六色的花纹,应该与广的干涉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观察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我们千万要忌讳对周围的一些现象漠不关心,不观察,不思考,这对学习物理是不利的。其实,物理上许多定律的发现和重大的发明都是源于观察的基础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建立在仔细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基础上的。瓦特在烧开水时,观察到水蒸气产生的力量推开了壶盖的基础上,发明了蒸汽机等。过去一些同学进入中学后往往觉得物理越学越难,这和他们长期困于书本之中,不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和现象,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怕不无关系。
要重视实验,勤于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
中学阶段,学校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老师将演示很多的实验,学生也将做许多分组实验。对这些实验,对这些实验,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明确实验的步骤。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依据步骤,认真实验,仔细纪录,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学们自己也应尽量创造条件,多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学习了重心这课后,可用不规则的木板通过悬挂法找出其重心何在;学习了摩擦力这课后,可用向橡皮筋系在木块上,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物体的质量,看出水平面上摩擦力与重力间的定性关系,这些实验对我们掌握物理规律是十分有益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能都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十几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上的一些著名的竞赛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与发现却与我们无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还很不够,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操作潜能。再有学校组织的特长班、兴趣组等也是同学们实践锻炼的好机会。
物理学习忌讳不重视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只凭主观臆断。这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概、差不多、估计等等这些词是不应出现在物理中的。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往往印象是比较深的。通常人们往往认为触电是与电势有关的。如果亲自做过人体带电的实验,发现人体带上几十万伏的电势也不会触电,从而知道触电是由于有电流通过人体而发生的。
不依据实验,只凭主观臆断去学物理知识,这些知识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学们必然觉得这些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非常空洞与抽象,必然会觉得物理难学。
要勤于思考,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性很强,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于思考,首先要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体的实际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力图弄清: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学过一个规律,要力图搞清:这个规律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要力图搞清:这题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如何?该用哪个规律去解题?只要同学们能够改变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全忘记的机械学习方法,摆脱为交差而作业的被动状态,克服做作业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由勤思而善思,由善思而善进,不断提高我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
要善于总结,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模糊不清
各种物理规律总是寓于力学、运动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之中,它们联系密切又千变万化。因此,学习物理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也要学会总结,提纲挈领,把厚书变薄,又要学会能举一反三,联系到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会将薄书变厚。这样,将知识系统化,纲领化,就如同鱼网一样,收的拢,撒得开,张网撒一片,收网几条线。物理知识必然既然有序,条理分明。
对于每一章的复习,勤于总结,首先要学会写一个知识结构小结,可以包括:全章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些什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哪些是重点?这章学了那些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这些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各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知识小结应当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内容准确。小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文字型、方框图、表格式、树型结构等等均是可以采用的。
其实,小结的过程,也是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每次认真做完一次知识小结,就如同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立足高处,俯揽全局,奇景异观,尽收眼底。经过总结的知识,既易融会贯通,又便于理解和记忆。
物理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对所学的知识一切都模糊不清,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变成了一锅粥糊。遇到题目,觉得是这个知识点的,又觉得是那个知识点的,分不清楚,左右为难。现在有些同学觉得拿起题目无从下手,我想大概就在于不善小结,各知识点模糊不清的缘故吧。
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学好物理
很多物理知识都来于生产生活,反过来又指导我们改进生产生活。因此,我们不应把物理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作一门纯理论来学习与研究,那样自然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如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需要同学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同学们经过几年的学习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如能再加上做到上述几点。我想,学好物理这门学科也将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