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英语语法阅读复习指导
听力和写作,重在积累。
在平时的练习中,听力往往没有受到同学们的重视,但是听力理解能力是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它一方面可以直接考查通过听的途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间接考查口语能力。所以,听力考试不但是应试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需要。建议选择课文磁带,英文报纸 (SSP, 21stCentury, EnglishTests),相关听力材料等具有朴实、地道的语言特点,贴近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和熟悉的话题,每天坚持听说20~30分钟,保持耳朵对语言的敏感和熟悉程度,以便考试时尽快进入状态。
在练习听力和阅读的过程中,同时积累了词汇和句型,如果你能对这些好词好句进行仿写,那么,当你需要写作相关话题时,就能驾轻就熟。例如,英语报上描写Singapore的句子Your tour to Singaporewill never becompleted unless you visit the placesof interest, like Bird Park, SingaporeZoo, and other famous places。被摘录下来,当同学们在学习完9B Unit3之,完成作文描写一个景点的时候,就能用到它了,它能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呢!
中考英语复习指导:英语听力学习方法
很多同学都是在进入初三后才意识到听力的重要性,这已让他们损失了不少宝贵的时间。因为听力训练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初三紧张的练习对一些简单的、有规律可寻的题型还能有一定效果,但是对于拉开档次、决定你是上普通还是重点学校的那部分题,就丝毫没有作用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树立一个好的听力学习态度:从初一开始我们就要注重听力的学习。这是目前很多初中生没做到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进行练习呢?每天花很多时间盲目地去听是没用的,我们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有策略的去听,也就是四有原则。
所谓有目的就是指针对具体的题型来练习。我们平常的英语考试和中考的听力题型几乎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逐个地将各个题型的题目拿来练习,也就是选一段日子来专攻一个题型,并且把这段时间学习的经验总结,把错题也分析总结。
有计划和有目的是相辅相成的。有计划就是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攻克一个题型的周期。有计划也是指每天循序渐进的做练习。每天保持半小时的训练比较好,这样比较容易坚持,而且效果好,半小时的时间也于考试的时间相适宜,可以培养考试状态。
有选择即不要什么都听。首先要量体裁衣,接着再逐渐提高难度。比如在初一时,应选择一些简单的、有点娱乐性的听力材料:如:《英语九百句》或者《迪士尼学英语》。到了初三左右,可以选择《新概念英语》(一)。平时也可以听些英文流行歌曲或看英语动画片作为休闲,这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
有策略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它讲究的是方法和效率。首先,我们要学会泛听和精听的结合。在我们听力练习的计划中要适当的安排泛听和精听,针对不同的题型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听的方式。例如,对于会考到细节题的短文,我们要精听;对于考主题的文章我们就泛听。当然,策略还包括许多学习的小窍门。比如我们在听短文时,心里要怀着what, who, which, when, where, why, how,也就是七个W来听,就能很快掌握大意。
最后还要强调一下发音。听力考试中总会有辨音题。总的来说,这个题型不难,但如果我们的发音不正确就会出错。千万别忽视发音问题,自己最好将一些容易混淆的音标对比进行练习,把相应的单词总结出来。
中考英语语法复习指导
1.语法部分,重视个性化学习。
学习得考虑自己的个性化特点,这样才能有很强的针对性。考试前的最个性化的工作就是查漏补缺,每周至少两次复习错题,一遍不够,错题最好安排时间重做,做的同时认真体会,及时归纳梳理,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理解。例如:用angry的相应形式填入以下空格,He looked _______when he heard bad news. 和 Helooked _______ atme because Iwaslate for class again。这两题考察的不同的知识点:前一个是look作为联系动词(link verb),在这里用angry作表语;后一个是look作为不及物动词(vi。)使用,因此填angrily。如果你能把相关知识点做好整理,就能事半功倍。
2.阅读部分,思考解题方法和技巧。
如今中考试题中单纯涉及文章理解的问题已经很少,而是要求考生能对文章中提到的表层信息点进行整合和推理,有些选项确实是文章中提到的事实,但不一定是问题的答案。所以,对语言综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例如:推断题。学生往往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而必须根据上下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或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层理解后,才能找到答案。有时甚至还得联系作者的观点、意图、语气等弦外之音、文外之意加以推理,这些题目一般都是深层意义的题目,他们没有明示,大多数属于模糊性的,甚至是模棱两可。
解答这类题时,同学们要注意从话题出发,充分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文章的内在含义和字里行间中,从作者的态度和取向中获取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