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习惯的培养是关系到他今后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小学阶段,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而引起学习较差、常规较差等。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玩东西、要大人陪着做作业、我女儿上学都是她爷爷接送的,上一年级第一学期时,她一时还适应不了放学回家要做作业这个习惯,所以一回家,就像以前上幼儿园回家一样先看电视。她爷爷也约束不了她,等我们下班回家再叫她做作业,完成都很迟,影响了第二天的精神。于是我们就跟她讲:“你放学回家先做作业,爸爸妈妈下班回来给你检查,然后我们根据情况给你发标志。(因为那时班级是发标志鼓励孩子的。)”这之后她#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www..com end#每天一回家就做作业。这样不但提高了她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利用宽余的时间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母蟹对小蟹说:“孩子,您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能直着走呢?”小蟹委屈地答道:“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这是说,母亲必须正直地生活,正直地做人、行事,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不管我死在什么地方,请不要把我同贵族、名流、富豪们葬在一起,请把我埋在普通的犹太工人、老百姓中间,让我的墓碑能够点缀周围普通的石碑,也让他们装饰我的墓碑。”这遗嘱出自俄国籍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汗姆的手笔。与这份遗嘱一起留给后世的,还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尖酸刻薄、谩骂诅咒的语言。例如:“吃——让蛆虫把您吃掉!”“叫——让您牙疼得叫起来!”“缝——让缝衣针扎死您!”……
原来,肖洛姆幼年失去了母亲,父亲给他娶了个心肠毒、脾气坏的继母。继母经常用恶毒的语言谩骂他。肖洛姆从不顶嘴,只是躲在角落,把继母嘴巴里“吐”出的词语,记录在笔记本上。后来,他成了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许多咒骂与尖酸刻薄的词语,都是从继母那里“借”来的。
事实证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觉影响着孩子。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镜子”,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
母亲说,现在有很多孩子不同意母亲生二胎,有的甚至扬言:如果母亲生二胎,自己就去自杀。母亲说这些话的时候,假装无意地瞄了我一眼。我知道母亲的心思。
对于生不生我的弟弟或妹妹,我的母亲都快问我八百六十遍了,其实我对小弟小妹还是蛮喜欢的,因为一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子我就喜欢。“你母亲为什么生二胎呢?她要是生二胎,就没有时间和她的大儿子出去游玩了!”也有人这么和我说。
我不是一个自私的孩子,对于生二胎这个问题,我甚至觉得母亲是为了我好呢。你想啊!在若干年后,如果我有事出差而正赶上母亲有病了,我又回不来,所以我的小弟或小妹就可以照顾母亲,让我放心一点;还有,不是说人生多磨难吗?如果真的遇到了什么难事,我和小弟小妹还可以相互帮助呢!这是多好的事啊。
我反倒有些心疼母亲呢!
如果再过十年,我考上了大学。再过二十年,我的小弟或者小妹也考上大学,母亲那时已经六十岁了。这么算起来,她的青春年华不都奉献给我和我的小弟或者小妹了吗?有人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就问母亲:“你怎么这么喜欢与孩子打交道啊?把宝贵的青春都献给了孩子,值吗?”母亲却说:“为了孩子,一辈子都值了。”当时听母亲说完这句话,我都哭了。
我有这么好的母亲,真幸福!为了孩子,她不仅奉献了最美好的年华,甚至也包括自己的生命,我的母亲真的是世界上最大公无私的母亲呀!所以母亲,您就别再纠结了,在我这里,生不生二胎,您说了算。
这学期,孩子学校下发了一本苏州市家庭教育读本,针对就读年级孩子心理、生理、学习上的特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读本共分为九大章节,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案例故事、智慧分享、现身说法、拓展阅读等环节来阐述,让我在平时教育孩子方面受益匪浅。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切身体会到与孩子的亲密度越来越疏远。每天陪伴她的时间大多与学习有关,忽略了她的身心发展,这样的局面让我深陷困惑。
然而读本中的第二章节(和孩子一起流汗吧)让我有所感悟,顿时豁然开朗。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爱、理解、扶持和鼓励,父母不妨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架子,做孩子的伙伴、朋友,和孩子一起经历困难、分享快乐,无形中亲子关系会得以升华。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讨周末活动,游戏、运动等。期待着孩子敞开心扉,倾诉她的心声。
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的同时,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孩子。每当孩子的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时,容易愤怒、情绪失控,父母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立马离开情绪现场、下电梯、数数、深呼吸等管理情绪,从而使情绪得到平复。
孩子需要全方位的教育,不仅来自书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来自生活的教育。正如英国作家布莱克的名言说道“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爽的夜晚和寒冷的雨水才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的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
家风意味着一个家庭的风气问题,其实追根揭底就是家庭教育问题,正所谓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一样,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良好地家庭教育环境,那么现在的社会一定会非常和谐。
道理是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这个问题是不也许完全解决的。就如同我们一天有白天和黑夜之分,人的性格也有黑白之分,古语也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也说过:人之初,性本恶。所以说明社会黑与白是相辅相成的,就看我们怎么把握了。因此,每家每户也有不同的家风,我们每家每户的家门都会不一样,就好比每个人的指纹,树上的叶子,都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家风也如此。也许有人会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教育模式,同为一个家长教育出来的,怎么会有不同的家风呢,这就好比龙生九子,各个不同一样,最初的教育是一样的,但每个认得性格不同,理解的就不同,因此接受的信息就不同,而后他的家庭和他兄弟的就会不同。
说这些,也只是想和大家说下我对于家风的理解,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不必在意别人家怎么样,又或者自己家怎么样,也许我的想法大多数人不认同,但是我还是期望有认同的人。
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成长的必备经历。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要经历家庭教育,在母亲和父亲的影响下学习和成长。而家庭教育又与整个社会的教育观息息相关。
在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同学因为考的分数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待遇。在第一次考试中,甲同学获得满分,因而获得母亲表扬,乙同学因为没有及格,而被甩了巴掌。第二次考试中,甲同学考了98分,而被父母批评被甩了巴掌。乙同学考了61分,进步了,及格了,因而获得了家长的表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家庭的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理念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弊端。首先,就甲同学来说,100分与98分相差两分,分数差距很小,并不能由此推断出甲同学退步了,甲同学仍旧处于优秀同学的行列。但在其父母眼中,甲同学退步了,因而给予了他巴掌和批评。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方式很可能造成甲同学的受挫,一蹶不振。或者心理扭曲,为得一百分不择手段。这是这种教育观的不合理之处。其次,就乙同学而言,他的成绩进步了,虽然只进步了六分,但足以跨越档次,让他从不及格变成及格。父母对其采取的鼓励表扬的方式,鼓舞了乙同学的信心,对其以后的学习有着长久的影响,乙同学很可能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这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可取之处,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今天,我去爱家百货去采访大人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一进超市我就盯上了一位领着小弟弟的叔叔。我一个箭步走上前微笑着开始了我的采访,“叔叔您好,我是天中晚报报社的小记者,请问能接受我的采访吗?”叔叔爽快地答应了。“在家庭里你认为和孩子的沟通重要吗?你认为父教在家庭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吗?”叔叔和蔼地说:“和孩子沟通当然重要了,因为不与孩子沟通就没有办法了解孩子幼小的心田,就没有办法进行正确的教育。在家庭中我认为父教应该占重要地位。”叔叔话题一转,语调黯淡下来,关爱地看着小弟弟,“但我的时间太少了,平时都是孩子的妈妈在辅导他,我只能在休息时带他来玩玩,想想也对不起他。”我也想起了自己经常出差的爸爸,眼圈都要红了。我急忙转开话题“你认为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吗?当你批评孩子时想过他的感受吗?”叔叔笑了“孩子当然要多鼓励为好,孩子都喜欢被鼓励,他会把事情做得更好,但不是全部都鼓励的,做得不好时也要批评的,不过批评他时确实没想过他的感受。”“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你是一个好爸爸。”叔叔签上了他的大名。
接着我采访了许多父母,还采访了一位来自美国的朋友,虽然他还没有孩子,但从和他的交谈中,我知道了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确实有很大差别。在采访中了解到我们中国的父母之所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习是和我们传统的考试方法有关吧。
许多人都说家庭是停泊小船的港湾,是疲惫时放松的场所。对我而言,它还给予了我道理。
“儿子,我带你去爬山,走。”刚吃完饭,爸爸就带我去爬山,我又闲来无事就跟了去。没有多久便到了目的地,我下车看到无法看到尽头的台阶,有些不想爬了,不过既然来了,我也没有回头的理由了。
“走吧。”我对爸爸妈妈说了一句就向上走。刚开始还十分轻松,没有一点儿压力,一路上我和爸妈还有说有笑,走了一段山路就慢慢累了,这时我便不再说话节省力气。大约到了半山腰,我就汗水满身,没多少力气了,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想起了一句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想起这句话后,我又迈开了步伐,向着山顶继续前进。
又走了一段路,双腿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我又想起了“放弃”这念头,这时,爸爸妈妈却不断鼓励我前进爬到山顶。我咬咬牙,又坚持了下来。最后我终于遥遥地看到了山顶,我加快脚步走上山顶,迎着习习微风,看着山下小小的房子,我突然明白了,只要坚持,就会成功,而身边的父母也笑。
家庭带给了我们很多,不只温暖和光明,还有道理和信念。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