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庆贺冬至的传统方式

刘莉莉

  冬至,岁时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是我国传统的仲冬佳节。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吉日,所以民间对冬至的重视更多表现为带有喜庆色彩,并称之为“贺冬”。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加于常节。”宋周密《武林旧事·冬至》中亦云:“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先从大的环境写起,给读者以全景,然后再从细部描绘,抓住一个特有镜头,大小结合,全景和细部相统一,写出了百姓过冬至节的热闹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明清时,皇帝还要在冬至这一天去天坛内的“圜丘”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大典。

  随着时代的发展,冬至贺冬的许多民俗今已不存。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民间有“数九”“九九消寒”的习俗。明清时流行的一种图画,俗称“九九消寒图”。画梅花八十一瓣,或为八十一圈。自冬至次日起,日染一瓣或涂一圈,作记号以志阴晴雨雪,每九日为一九,至第九个九日为八十一日,冬尽春来。是一种有趣的冬天日历。梅可自己画,也有圈有刻印售卖者。过去的老百姓冬至日前在墙上贴各种“九九消寒图”,上面画着白梅花一枝,共有梅花八十一朵,从冬至起由孩子们用红笔每天涂一朵,待都涂遍,九九寒天已尽,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或是用笔描写九个空心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八十一天写完八十一笔,称为“九九消寒句”。人们用“数九消寒”的方法,为度过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不少乐趣。

  《岁时杂记》中曰:“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门食之,可免疫气。”《四时纂要》记载了民间冬至日食赤小豆的民间传说,共工氏子,不才,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是日以赤小豆煮粥,厌之。人们在冬至日这天煮红豆吃,不仅用以驱避鬼,防灾祛病,也道出了古人冬至吃粥的养生之道。在江南水乡,至今流传着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武林旧事·冬至》中语:“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拨’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在这一天,盛装打扮的人们为庆贺冬至节参加朝会,祭祀祖先,用精美的器皿享用冬节食品“馄饨”。

  冬至日时,热乎乎的美味馄饨,成为旧京时百姓家里很不错的佳肴小吃。《燕京岁时记》中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汤圆”也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