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的春节风俗

王明刚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吉祥,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其间的许多带有安庆地方浓重色彩的风俗民情也颇具特点。

  送灶日。

  是先秦以来华夏重要的“五祀”之一。旧时,安庆民间真正进入春节过程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灶台、案几、锅碗瓢盆洗涤得干干净净,在灶台上摆好灶糖(一种极有粘性的糯米糖)。送灶时,把锅台神龛中写有“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位”的灶君神像揭下,在香纸中焚烧,并鸣放爆竹送灶神上天汇报民间一年的生活情况。而灶糖的作用是“甜头”和“封口”,要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过小年。

  和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不同,安庆区域是农历二十四过小年。小年的内容主要是接回祖先及逝去亲人的亡灵春节期间享受供奉祭祀。

  打腊。

  小年之后至除夕之前的几日,基本以打扫卫生(即打腊)、置办年货(如流行农村的打豆腐、炸圆子、做米粑及各种土特炒货、杀年猪等)、添衣购物为主。这是每家每户一年里最兴高彩烈和舒心的`日子。

  除夕。

  这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进入腊月以来置办年货的忙碌已趋于平静,街面、道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似乎突然消声匿迹,空气中飘散着家家户户厨房烹、煎、炖、烧、炒的香味。傍晚,在摆满各种菜肴的桌面,男人们点上香烛,摆好祭祀供品,斟满酒杯,焚化纸钱鸣鞭,以恭请祖先们首先享用。之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开始吃年饭。酒是这晚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老人会在吃饭过程中嘱咐孩子们这晚不要淘汤,说是三十晚淘汤出门便遇雨。又叮咐饭要吃剩,寓意是富有剩余。可孩子们哪记得住这些,三下五除二放了碗,站到大人身边,等候一年里他们最期盼最兴奋的“压岁钱”。拿了压岁钱,孩子们纷纷到户外放烟花、炸鞭炮、点灯笼去了。在那没有电视的年代,男人们的年饭可以吃到深夜,边吃、边喝、边唠着家长俚短。饭后,忙碌的女人则进内屋准备大人孩子正月里拜年走亲戚的新衣物。除夕是“一夜分二岁,辞旧暨迎新”的时刻,因而老人都要守夜,顺便倾听午夜过后是啥动物的第一声啼鸣,俗称“打春”,以辨析来年的光景。

  贴春联、福字。

  旧时安庆人家的春联、福字多是自家书写或请人帮写,这样的春联即有鲜明个性,也反映了户主心中对来年的憧憬和祈盼。在安庆郊县农村,户户门扉上不仅贴着鲜红的春联和楹挂,就连牛栏、猪圈、鸡舍凡有门的地方都贴有红红的对联。皑皑白雪,红红春联,构成一道特有的乡村新春佳节的亮丽风景!透过贴着春联的门扉,你可以感觉到每家农户屋内的融融春意和浓浓年味。红福字更是“倒”出了人们对美好的期盼与追求。

  “开门鞭”。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称为“开门鞭”,寓除旧迎新、开门大吉之意。因是迎接新年的第一声礼炮,对此,安庆人十分重视鞭炮的质量和响数。除夕零点一到,那千门万户比赛似的爆竹声震环宇,振聋发聩。你可以从此落彼起的鞭爆声中听出那些对旧年晦气的喧泻和呐喊,当然更多的是迎接新春的吉庆与欢乐!此外,开门鞭之后,还要在灶台、水井、猪圈等处放些小鞭,意在祈请主管这些物事的在天之神司好职责。

  拜年。

  正月初一,穿戴整齐一新的大人小孩稍微吃些早点就出门去拜年,晚辈分别到长辈家拜年。安庆的待客习俗一般是鸡汤泡炒米、炆蛋(俗称“元宝”),贵客还有鸡腿。族聚共村的要到公共堂屋集体进行团拜活动;妇女和姑娘无须参加。晚辈分别向长辈作揖并祝福吉祥话,长辈照例要对晚辈讲几句勉励之语;同辈则相互作揖恭喜祝贺。

  安庆的习俗正月初二一般拜年的对象是岳家、舅家。初三至元宵节前,是先后到各亲戚家走动并相互宴请。给长辈亲戚家拜年要带礼物,礼物轻重视血缘亲疏而定。一般不能少的是,糕点、糖、桂圆、蜜枣、酒、烟。正月十五过后春节结束,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当然,除国家正式法典规定的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外,安庆区域的民间节日还有许多,如正月初七的“人日节”,“立春节”,农历二月二的“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农历三月初三的“踏青节”,清明节前一天或二天的“寒食节”,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巧节”(亦称“七夕”),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的“祭鬼节”,农历的“东至节”,进入腊月的“腊八节”等,因时代的变迁和移风易俗早已退出和淡化,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