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我校创建于1906年,学校于2011年8月31日迁入新校舍,占地面积28170m2,建筑面积11473m2,教育教学工作自我评价。学校具有现代化的多网合一多媒体教学系统,2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4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有262个,占32。6%;在编在岗教职工7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9人;研究生学历1名,本科学历23人,大专学历38人,党员21人。
二、做法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实施,我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尤其是在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小学教研室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我校以课程建设。认真学习《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等有关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深刻领会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和结构,坚持课改的理念和改革的目标,确保了上级规定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
我们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努力体现课程的校本化,做到了既能依法办学,注重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又能特色办学,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几年来,尤其是百年校庆以来,由于学校上下发扬“团结协作,永不服输”的学校精神,在课程的设置、开发及实施等方面逐渐凸现个性,学校的环境教育、课外经典阅读等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如今,我校全体教职工正为把学校办成“环境优美的花园、书香飘溢的乐园、师生成长的家园,建设成一流的农村小学”的办学目标而努力。
(一)加强学校课程的领导力,确保课程改革及教学整体要求的有效落实。
在新教材实施背景下,改进教育教学策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而要使教育改革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有效性,学校,特别是校长对课程领导力是关键。因此,长期以来,我校重视并加强了学校课程的领导力,成立了以校长的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及教学整体要求的有效落实。
1。加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领导。
二期课改实施以来,我校一方面严格按照上海市课程计划及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编制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开足开好规定的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另一方面在加强对课程标准深入研究、落实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发展规划,注重三类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实施。
(1) 在基础性课程中,以贯彻学科课程标准为主,做到科学运用,适量开发,实施到位。
首先,学校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课程计划,每学期按照《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设置课程,制定课程表。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占用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其他课程,确保在课时上不分主次,一视同仁、其次,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完成好教材的教学内容,而且适当地拓展、渗透有关学校特色项目,做到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如,我校在各科中因“材”而异,灵活实施渗透环境教育,我校还专门梳理、编制了各年级学科环境教育知识点;再次,学校有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还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和检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及评价体系等,确保了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如,虽然我校地处枫泾和朱泾两个大城镇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几年来部分优秀师资和生源流失,况且现在学生中30%以上是外来民工子女,但是我校自2006学年以来,在区组织的各类质量监控中均获第一名。
(2)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中,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二期课改实施以来,我校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落实课改要求,在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中,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环境教育是我校实施课程校本化的一个特色科目,二期课改实施以来,我校不仅认真做好在基础型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而且还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中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学校还依托少先队活动,开发并开展了《环保特色章争章手册》的争章活动,还利用拓展课进行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其中《绿色家园》就是我校开发的三年级专用环保拓展型教材,范文《教育教学工作自我评价》。在探究型课程中我们也注重围绕环境教育为主线开展探究活动。
几年来,通过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实施,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校通过科技类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设,在科技创新领域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涌现了一批具备一定自主探究能力的科技爱好者,并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2011和2011年我校学生在上海市第24、25届英特尔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中均获一等奖,2011年7月我校10位学生代表上海赴山东济南参加尚德电力杯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总决赛,获团体银奖;今年7月我校学生又在江苏泰州获尚德电力杯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总决赛团体金奖。
由于学校持之以恒地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我校先后被命名为上海市绿色学校(首批)、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特色教育学校和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特色教育十佳模范学校等称号。
同时,我校还开发和实施体育类、艺术类拓展型课程,使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发展。
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区、市级的体育类、艺术类等比赛中成绩突出。学校的女子足球在区市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2011和2011年学校的阳光伙伴集体跑不仅蝉联区小学组第一名,而且还代表金山区参加市级比赛取得了好成绩(2011年获二等奖,2011年获一等奖),几年来我校的田径队、跳踢队在区级比赛中团体总分一直名列前茅,学校学生体育竞赛每年始终名列前茅,去年获小学组第一名。今年我校组建运动队代表金山区参加了上海市学生运动会,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获得了区第三届运动会优秀组织奖、区第三届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和金山区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的称号。
2。加强校本教研和培训的领导。
课程改革,教师是根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课改成功的前提条件,而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校重视充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提升教师对课程的执行力。
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在重视教研组长的选拔和培养以及加强对教研组考核管理等机制的保障下,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五课”活动,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我们每学期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开始了“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的“五课” 活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都参与活动。重点加强集体备课,强调授课教师的个性创新、课后反思,突出听课教师的评课,力求实现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资源共享,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人人提高。
(2)开展专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为了让教师自觉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实践,我们要求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在组内进行专题研究。每学期教研组成员在组长引领下,根据教研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研组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确定后,全组教师有目的地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大家学习相关的理论,围绕课题开展教学研究,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还推动了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
(3)开展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诊断,制定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为了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快速提高,我校从2008学年开始,在教师进修学院和兄弟学校等单位的支持下,我们邀请了进修学院教研员和部分区学科带头人对我校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诊断,专家们给每个教师开了“处方”,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处方”,认真制订三年成长计划,为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创设良好的氛围。我们通过诊断和教师制订三年成长计划,加快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课程实施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开展四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我校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以教师的年龄、教龄和实际教学能力等不同层次,开展了青蓝工程、砥柱工程、银发工程和名师工程等为主的四项工程建设,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通过四大工程建设,加快了教师的成长,许多教师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部分骨干教师已经成为区、市的名师后备力量。
(5)新老教师师徒结对,促进教师共同提高。在过去教师师徒帮教合同的基础上,我们根据现代化教学中更需要新老教师的互帮互学,推出了新老教师结对子,自愿结合,双方签定协议,共同提高。并实行双向定标,双向奖励,充分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使青年教师成长更快,骨干教师日臻成熟,从而也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6)聘请专家讲学,开阔教师视野。在校本培训中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为培训创设了多—维度的空间。近年来,我校邀请了全国优秀教师徐寅、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干训部朱纪华等多位市专家及区教育教学专家为教师作讲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加强课程的执行力,确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的执行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执行力的高低。课改的核心问题是“课程”与“课堂”,而教师是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新课程改革呼唤执行力,执行力是左右一个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的地位、作用、过程、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的理性的认识,教育观念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深刻性,稳定性,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具有制约作用,先进的教育观念能指导和促进教育的发展;落后的教育观念也会贻误教育,甚至使教育产生负面效应。因此,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努力提高对课程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