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下午,我校组织教职工观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期间,很多老师深受感动留下眼泪。女士情感细腻,流泪是自然流露。而这一次,平日里严肃庄重的男士们也忍不住泪流。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情”深处。不独我校,其他观影单位也是如此——感动流泪是观影的主旋律。
尽管《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但是它的视角非常新颖独特。它没有完整地、系统地从头到尾叙述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它聚焦的是周恩来在1973年夏天借陪同外宾的机会回延安,在延安活动的22个小时。这22个小时,完完全全地演绎出一个“情”字。
情是一个人最温存、最柔软、最动人所在。为什么电影这么感人?我个人认为就是这一个“情”字,“情”是该影片最大的特色。
这里的“情”,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亲情、爱情、友情不太一样,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它表现的更加深沉厚重。
这里的“情”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感情,周总理对延安的思念之情、感恩之情,对老区人民的愧疚之情,对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期盼之情,对这片红土地的不舍之情。二是情绪,从周总理准备回延安开始,情绪就开始跌宕起伏,整部影片随着他的情绪向前推进。三是情怀,展现了党和人民的感情和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情怀,也是这部影片的核心。这些“情”在这部影片里高度浓缩。
表达“情”的方式很多,可以采用宏观的叙述方式,例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而该影片却从小见大,从小事见深情,例如小米饭。从总理宴请老乡的小米饭和回忆感恩当年曹大娘的小米饭,导出埋在总理心中深深的“小米情结”以及这背后蕴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我们常说中国共产党依靠小米加步枪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小米”说明了当年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艰苦条件,但又何尝不是在说人民群众用“小米饭”养活了共产党人。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许愿一定会再回延安。
小米饭背后就是党与人民的鱼水深情。
《周总理回延安》取材历史,意义深远,一个人名,一个地名。它代表着共产党人,重新回望革命圣地、拥抱革命传统。
当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主席就说“我们找到家了”。影片中,周总理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又回家了”。影片结尾,周总理深情地说:“我还会回来。”这与毛主席当年的话照应起来。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情怀,延安就是党的根。
在这里“周恩来”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广大优秀党员,“回延安”代表着要回归“公仆精神”“延安精神”,回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2020年,**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表了重要讲话。行文至此,就以**的重要讲话作为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