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卫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官兵,家乡的父老乡亲,每一个认识拉齐尼·巴依卡的人,都不愿相信,那个“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边防战士”的护边员,那个常年在“死亡之谷”山口巡逻的“帕米尔雄鹰”,永远地离开了。那么你知道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阅读!
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篇一】
时至今日,与拉齐尼·巴依卡一起勇救落水儿童的木沙江·努尔墩依然无法相信,一周前还与自己一同吃住、学习的好大哥,就这么走了。
“‘救孩子!先救孩子!’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木沙江·努尔墩喃喃道,“短短十多分钟,却感觉那样漫长,充满惊心动魄。”
听到呼救声,他第一个冲上冰面
1月8日,喀什大学新泉湖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路过的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向湖面瞧一瞧,抑或是停下脚步,静静地凝望。
“他的身影,从来不曾远去。”伫立湖边,木沙江·努尔墩思绪万千,1月4日中午发生的一切,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
雪飘如絮,铅云低垂,在漫长的冬季,这似乎是很普通的一天。
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木沙江·努尔墩前往食堂打饭,路过新泉湖边时,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救救孩子!”他俩循声而去,只见湖中央的冰窟中有个身影在挣扎,一旁有人在焦急求救。
十万火急!拉齐尼·巴依卡没有丝毫犹豫,飞奔而去,第一个冲上冰面。
“当时,我们没有时间想其他的,就想第一时间把孩子救上来。”木沙江·努尔墩回忆。
跟着拉齐尼·巴依卡的脚步,木沙江·努尔墩也往湖的方向跑去。
“咔嚓!”快到达时,木沙江·努尔墩听到冰层破裂的声音,心中一惊。等他靠近时,看见拉齐尼·巴依卡已经掉进冰水里,正用力托起孩子,不停对他说:“救孩子!”
木沙江·努尔墩赶紧脱下大衣,并让呼救者——孩子的母亲解下围巾,系在一起,往水里送。“当时,希望拉齐尼拽住后,能把他们拉上来。没想到,稍一用力,脚下的冰面顿时开裂。”木沙江·努尔墩说,“落水的那一刻,我整个人一下就冻僵了,真不知道拉齐尼是怎么坚持那么久的。”回想那冻透骨髓的寒意,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
托举起孩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拉齐尼·巴依卡体力接近透支。浮浮沉沉间,他一直托举起孩子,让其高于水面。这时,不知他已喝了多少口冰水。
路过湖边的人见此情景,立刻拨打110报警电话求助。很快,正在巡逻的辅警王启鹏到达现场。
“快去拿救援设备!”给同事嘱咐完,王启鹏自己走上冰面。脚下,不时响起冰层细微碎裂的声音。
王启鹏深吸一口气,跪在冰面上,身体全力向冰窟前倾。
“快,抓住我们的手!”王启鹏和孩子的母亲一起使劲,慢慢把离他们最近的木沙江·努尔墩拉了上来。
没想到,短短十几秒内,意外再次发生——孩子的母亲准备绕到靠近孩子和拉齐尼·巴依卡的冰面上去施救,自己却又掉入水中。
“都趴在冰面上,别站起来!”这时,喀什大学后勤管理处餐厅管理员王新永赶到,一边匍匐在冰面上,一边对人们大喊。
他逐渐爬到靠近孩子的冰面,看见拉齐尼·巴依卡用力把孩子托出水面。“救孩子,先救孩子。”拉齐尼·巴依卡气息微弱,但双臂坚稳犹如雕塑。
王新永与王启鹏从拉齐尼·巴依卡手中接过孩子,孩子终于获救了,力竭的拉齐尼·巴依卡却沉入水中。
“救生圈、救生衣和绳子,快!”喀什大学派出所的辅警努尔艾力·吐尔洪和穆合塔尔·奥布力带着救援设备赶到。他们其中一人把绳子拴在身上,跳进水中,抱住孩子的母亲,另一人奋力拉绳,成功将孩子的母亲救出。
“我们赶到的时候已经看不见拉齐尼了。”穆合塔尔·奥布力难过地说。大家下水去找,没有找到。直到消防队员来了,才找到了他……
“一定会出手相助,这就是我的爸爸”
“我来到喀什大学后,认识了中语学院的刘老师、马老师、杨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贾老师。在这里学习听力课、阅读课和口语课,提高了自己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
这是拉齐尼·巴依卡手写的《一个月以来在喀什大学学习生活的心得体会》中的一段文字,内容质朴真诚,一如他的为人。
一直以来,拉齐尼·巴依卡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是——“一头牦牛,三代护边”,从爷爷到父亲再到他,祖孙三代都是优秀护边员,接力在帕米尔高原上戍卫边疆。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这些年,身份多了,拉齐尼·巴依卡的初心却从未改变。2004年入党以来,无论是在雪山深谷巡逻戍边,还是在人民大会堂里为民建言,拉齐尼·巴依卡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知识水平不够的话,怎么起模范带头作用?怎么提成熟的议案?怎么带领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经常问自己的几句话。
为了提高知识水平,3个月前,拉齐尼·巴依卡来到喀什大学培训,重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拉齐尼·巴依卡的练字本上,一笔一画写得极其认真。偶尔出错的地方,老师批改后,他都会练习好几遍。
“他是个好学生,虽然性格内向话不太多,但是能吃苦,很努力,很认真。”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教师刘局红感慨地说,“他经常说自己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所以想在各方面都能有所提高,更好地为巡边、护边作贡献,还希望把自己的儿女教育得更好……失去这样一个好学生,我感到非常痛心。”
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拉齐尼·巴依卡的英雄壮举在寒冷的冬日,给了人们太多感动和无限怀念。
“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出手相助,这就是我的爸爸。”说这话时,拉齐尼·巴依卡13岁的女儿都尔汗·拉齐尼努力忍住不让自己的眼泪掉下来,以免让爷爷奶奶看到痛心,长长的睫毛上挂满细密的泪珠。在她心里,英雄的父亲并没有离开,而是化作了天空那颗最闪亮的星星,守护着更多人。
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篇二】
头戴一顶塔吉克族特色毡帽,被高原紫外线晒黑的脸上总是露着憨厚的笑容。话很少,两只明亮的眼睛透出的是坚毅与执着。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留给人们的印象。这位塔吉克族第三代护边员,全国人大代表,去年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却在1月5日因为救助落水儿童永远闭上了他那明亮的双眼。
拉齐尼·巴依卡的家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这里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8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作为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放牧的牧民,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爸爸都是守护祖国边防的护边员。
“来人啊!救救孩子!”1月4日13时56分许,正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有哭腔的叫喊。循着声音,他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孩子跌入人工湖的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来不及细想,拉齐尼·巴依卡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落入水中。拉齐尼·巴依卡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托出水面。
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
10多分钟后,当孩童被成功救起时,托举生命和希望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水中露身,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消息传出,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人、朋友,曾经得到他帮助的乡亲们,以及他所在培训班的老师同学,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他们熟悉的那个忠诚正直、谦逊善良的拉齐尼·巴依卡就这样离开了他热爱的守边护边事业和挚爱的亲人。
拉齐尼·巴依卡曾多次荣获国家和新疆道德模范、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优秀护边员等荣誉称号,2020年10月获得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同年11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4年8月,刚刚从部队退役的拉齐尼·巴依卡开始义务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当巡逻向导,成为第三代护边员,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称赞为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1957年,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毛遂自荐成为边防连第一位“牦牛向导”,随后,他的父亲也加入其中,在红其拉甫边防连担任义务巡逻向导38年。拉齐尼·巴依卡还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时,便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
60多年来,拉齐尼·巴依卡祖孙三代的足迹踏遍了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在拉齐尼·巴依卡的心里,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他多次说:“没有国家安全,哪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高原巡逻路上,不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险情。有一次,拉齐尼·巴依卡单独带着巡逻分队来到有着“死亡之谷”之称的吾甫浪沟巡逻。巡逻第一天,队伍遭遇暴风雪,无法赶到预定的地点,待第二天来到铁干里克村时,由于山体滑坡,前一年父亲做的标记已经没有了。
“这里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我们怎么过呀?”上等兵普合毛担心地问。拉齐尼·巴依卡毫不犹豫地说:“再难再艰险我都会带你们渡过难关,放心吧。”
说完,拉齐尼·巴依卡立即起身探路。刚走出不多远,一块石片突然从山上滑落,砸中了他的额头,鲜血直流。大家大声劝他返回,但他只简单地处理了伤口,坚持继续探路。两个多小时后,拉齐尼·巴依卡终于找到了一条比较安全的石壁路,官兵们顺利通过。
说起这件事,他说:“这是任务,我必须完成。”
16年的巡逻路,拉齐尼·巴依卡和边防官兵结下了深厚情谊。每当说起边防官兵对他们的帮助,拉齐尼·巴依卡总是掰着手指说,大雪压塌了房子和羊圈,他们来修;孩子上不起学,他们主动捐款,还给孩子补课;吐尔迪罕大妈家里困难,他们就买来羊羔帮她致富;红其拉甫没有医院,牧民生病了都到连队找军医,到连队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常常说的一句话。
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篇三】
三代护边 谱写忠诚
英雄城里出英雄。英雄的诞生,从来不是偶然。
半个多世纪前,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哨卡建在海拔43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
这里山路崎岖,自然环境恶劣。拉齐尼·巴依卡的祖父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主动请缨,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做向导,从此开始了一家三代护边70余年的传奇。
时间一晃便是23年。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带领官兵们走遍红其拉甫边防线上每一道河沟、每一个山口、每一块界碑,同吃同住,一起经历千难万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不让界碑挪动一毫米。”1972年,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走不动了,他将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叫到身边,嘱咐道:“守好边防的任务,以后就交给你了。”
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骑上牦牛,谨记“家训”,走上边境线,与官兵一起爬冰卧雪、戍边巡逻,这一干又是38个春秋。
拉齐尼·巴依卡从小跟着父亲在边境线上长大。巡逻路上,父亲经常给他讲爷爷巡边的故事。年幼的拉齐尼·巴依卡听着,两眼放光,一颗种子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长大后也要和爷爷、爸爸一样,为国守边。”
2004年8月,刚刚从部队退役的拉齐尼·巴依卡接过父亲的班,成为家中第三代护边员。同年,他光荣入党。这让他对自身有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做一名优秀的护边员,更要做到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的那样“尽我所能,为人民、为祖国多做好事。”
巡逻路上,拉齐尼·巴依卡总是走在前面探路,凭着多年经验,多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巡逻路上,我们每次都要穿越冰河,他总要自己先过去,试试水深不深、流速急不急,确认安全后,才让我们过河。”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红其拉甫边防连战士肖瑶说,“有拉齐尼·巴依卡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山区气候变化无常,危险说来就来。2011年冬天,巡逻队遭到暴风雪袭击,边防战士皮涛突然滑入雪洞,周围冰雪不断塌陷。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巴依卡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终于将皮涛拉上来。皮涛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了三个多小时,才挽回生命。
16年的护边生涯,拉齐尼·巴依卡曾在峭壁探路途中被山石砸晕血流不止,也因渡河发生意外,噙泪与自己相伴多年的白牦牛作别。太多的急险时刻,却从未拦下他巡逻的脚步。
“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拉齐尼·巴依卡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铮铮誓言,被当地群众称为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篇四】
时至今日,与拉齐尼·巴依卡一起勇救落水儿童的木沙江·努尔墩依然无法相信,一周前还与自己一同吃住、学习的好大哥,就这么走了。
“‘救孩子!先救孩子!’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木沙江·努尔墩喃喃道,“短短十多分钟,却感觉那样漫长,充满惊心动魄。”
听到呼救声,他第一个冲上冰面
1月8日,喀什大学新泉湖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路过的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向湖面瞧一瞧,抑或是停下脚步,静静地凝望。
“他的身影,从来不曾远去。”伫立湖边,木沙江·努尔墩思绪万千,1月4日中午发生的一切,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
雪飘如絮,铅云低垂,在漫长的冬季,这似乎是很普通的一天。
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木沙江·努尔墩前往食堂打饭,路过新泉湖边时,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救救孩子!”他俩循声而去,只见湖中央的冰窟中有个身影在挣扎,一旁有人在焦急求救。
十万火急!拉齐尼·巴依卡没有丝毫犹豫,飞奔而去,第一个冲上冰面。
“当时,我们没有时间想其他的,就想第一时间把孩子救上来。”木沙江·努尔墩回忆。
跟着拉齐尼·巴依卡的脚步,木沙江·努尔墩也往湖的方向跑去。
“咔嚓!”快到达时,木沙江·努尔墩听到冰层破裂的声音,心中一惊。等他靠近时,看见拉齐尼·巴依卡已经掉进冰水里,正用力托起孩子,不停对他说:“救孩子!”
木沙江·努尔墩赶紧脱下大衣,并让呼救者——孩子的母亲解下围巾,系在一起,往水里送。“当时,希望拉齐尼拽住后,能把他们拉上来。没想到,稍一用力,脚下的冰面顿时开裂。”木沙江·努尔墩说,“落水的那一刻,我整个人一下就冻僵了,真不知道拉齐尼是怎么坚持那么久的。”回想那冻透骨髓的寒意,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
托举起孩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拉齐尼·巴依卡体力接近透支。浮浮沉沉间,他一直托举起孩子,让其高于水面。这时,不知他已喝了多少口冰水。
路过湖边的人见此情景,立刻拨打110报警电话求助。很快,正在巡逻的辅警王启鹏到达现场。
“快去拿救援设备!”给同事嘱咐完,王启鹏自己走上冰面。脚下,不时响起冰层细微碎裂的声音。
王启鹏深吸一口气,跪在冰面上,身体全力向冰窟前倾。
“快,抓住我们的手!”王启鹏和孩子的母亲一起使劲,慢慢把离他们最近的木沙江·努尔墩拉了上来。
没想到,短短十几秒内,意外再次发生——孩子的母亲准备绕到靠近孩子和拉齐尼·巴依卡的冰面上去施救,自己却又掉入水中。
“都趴在冰面上,别站起来!”这时,喀什大学后勤管理处餐厅管理员王新永赶到,一边匍匐在冰面上,一边对人们大喊。
他逐渐爬到靠近孩子的冰面,看见拉齐尼·巴依卡用力把孩子托出水面。“救孩子,先救孩子。”拉齐尼·巴依卡气息微弱,但双臂坚稳犹如雕塑。
王新永与王启鹏从拉齐尼·巴依卡手中接过孩子,孩子终于获救了,力竭的拉齐尼·巴依卡却沉入水中。
“救生圈、救生衣和绳子,快!”喀什大学派出所的辅警努尔艾力·吐尔洪和穆合塔尔·奥布力带着救援设备赶到。他们其中一人把绳子拴在身上,跳进水中,抱住孩子的母亲,另一人奋力拉绳,成功将孩子的母亲救出。
“我们赶到的时候已经看不见拉齐尼了。”穆合塔尔·奥布力难过地说。大家下水去找,没有找到。直到消防队员来了,才找到了他……
“一定会出手相助,这就是我的爸爸”
“我来到喀什大学后,认识了中语学院的刘老师、马老师、杨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贾老师。在这里学习听力课、阅读课和口语课,提高了自己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
这是拉齐尼·巴依卡手写的《一个月以来在喀什大学学习生活的心得体会》中的一段文字,内容质朴真诚,一如他的为人。
一直以来,拉齐尼·巴依卡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是——“一头牦牛,三代护边”,从爷爷到父亲再到他,祖孙三代都是优秀护边员,接力在帕米尔高原上戍卫边疆。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这些年,身份多了,拉齐尼·巴依卡的初心却从未改变。2004年入党以来,无论是在雪山深谷巡逻戍边,还是在人民大会堂里为民建言,拉齐尼·巴依卡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知识水平不够的话,怎么起模范带头作用?怎么提成熟的议案?怎么带领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经常问自己的几句话。
为了提高知识水平,3个月前,拉齐尼·巴依卡来到喀什大学培训,重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拉齐尼·巴依卡的练字本上,一笔一画写得极其认真。偶尔出错的地方,老师批改后,他都会练习好几遍。
“他是个好学生,虽然性格内向话不太多,但是能吃苦,很努力,很认真。”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教师刘局红感慨地说,“他经常说自己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所以想在各方面都能有所提高,更好地为巡边、护边作贡献,还希望把自己的儿女教育得更好……失去这样一个好学生,我感到非常痛心。”
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拉齐尼·巴依卡的英雄壮举在寒冷的冬日,给了人们太多感动和无限怀念。
“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出手相助,这就是我的爸爸。”说这话时,拉齐尼·巴依卡13岁的女儿都尔汗·拉齐尼努力忍住不让自己的眼泪掉下来,以免让爷爷奶奶看到痛心,长长的睫毛上挂满细密的泪珠。在她心里,英雄的父亲并没有离开,而是化作了天空那颗最闪亮的星星,守护着更多人。
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篇五】
惊闻噩耗,当地干部群众悲痛万分。拉齐尼年近七旬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双眼含泪,紧盯着照片中儿子的脸庞,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喃喃自语:“拉齐尼一定会去救人的,这就是他会做的事……”
拉齐尼的家在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地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这里河谷沟壑遍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驻守在这里的,是喀什军分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
拉齐尼·巴依卡家里有一间陈列室。房间不大,里面存放着一家三代为国戍边的照片和荣誉证书,还有早年巡边用过的望远镜、水壶、马鞍等。在一个木制相框里,镶嵌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名战士正和一位头戴塔吉克民族特色帽子的老人交谈;老人便是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
爷爷凯力迪别克是红其拉甫边防连最早的向导,也是塔吉克族中最早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爷爷年龄大了,给边防战士做向导的担子就落到拉齐尼父亲的肩上;父亲一干就是32年,行程约4万公里,足迹踏遍防区每一个角落。
拉齐尼听着边防官兵为国守边的故事长大,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护边员。2004年初,他从部队复员后,放弃了到县城工作的机会,毅然接过祖辈父辈手上的接力棒,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拉齐尼一家三代人,接力守边护边70多年。在这种爱国奉献精神的引领下,当地牧民纷纷加入到巡边护边的队伍中。如今,在当地,“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各族群众筑起铜墙铁壁,守护一方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