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跨过鸭绿江》观后感1500字篇一
央视1套热播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昨晚已经全部播完,我几乎一集不拉的看完。有激动、有震撼、更有流泪,也深深地感到我们祖国今天的和平、富强来之不易!
说实话我不喜欢看战争片,特别害怕那些血腥场面,感官和心理都难以承受,再加上近年来有好多粗制滥造的抗战神剧令人生厌。
但是《跨过鸭绿江》不同,它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尽量完整详实的反映了抗美援朝这场伟大的战争,让人们了解并记住那段历史。抗美援朝的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是巨大的,正如毛泽东的那句名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武器装备上的以弱对强,所以,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程度悲壮程度都是触目惊心难以描述的,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血淋淋的气氛扑面而来。一到那种惨烈场面,我都无法直视,只能闭起眼睛,听着枪弹的呼啸爆炸,脑海中依然浮现着你死我活的拼搏,心在颤抖,盼望那种场面赶快结束。
小学时候就熟知的英雄邱少云的故事,在剧中活生生的反映出来:
邱少云所在部队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但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抠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一动不动。其实在他前边一米远的地方就是一条水沟,他只要往前打个滚,就能扑灭身上的火,但是他没有动,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忍着钻心的疼痛,忍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煎熬着,等待总攻开始……最终壮烈牺牲!
这一段镜头,我不敢看、不愿看、不忍看、看不下去!眼泪止不住的顺着脸颊流……
烈火吞噬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却在中国军史上留下了一个伟大的名字:邱少云!这位四川籍战士用最坚忍的潜伏,完成了中国士兵最勇猛的突击!
当秘书向彭总报送邱少云请功报告时,说意见不统一,有建议报一等功的,有建议报三等功的,理由是邱少云没有放一枪一弹,没有打死一个敌人,报三等功已经是顶破天了。彭总听后大怒道:顶破天?邱少云为了整体战役,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宁愿被火活活烧死也能纹丝不动,这样的钢铁意志,就是志愿军的军魂!然后刷刷在报告上批下“特等功”三个字。
深深被剧中长津湖志愿军“冰雕连”震撼落泪,悲壮的场景让人潸然泪下,悲痛万分!零下三四十度,不仅是对敌人的斗争,更是对自己生理极限的挑战。
看“冰雕连”大恸
心拔凉,寒彻骨,
泪凝雪固落冰窟。
热血身,成雕塑,
惊天泣地鬼神哭!
永远铭记那些为了伟大的祖国而英勇献身的最可爱的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还有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董存瑞等等众多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可以说激励我们一生,是他们的英雄事迹鼓舞着我们一代代人为祖国建设奋勇向前。
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农耕国家对抗最现代国家集团却获得胜利,靠的就是志愿军英雄的意志力,他们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的一次次扑向敌阵,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把敌人挡在山脚下寸步难进,他们踏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而且缺衣少粮,坚守阵地,令敌人望而生畏。中国能安稳发展七十年,就是托了志愿军这一代人的福,他们吃了几代人的苦,流了几代人的血,打了几代人的仗!正是这些英雄人物的奋勇向前,才为中国创造了和平环境,才让中国人真正在世界上挺起腰杆,屹立在世界强国的丛林之中。
抗美援朝,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这一战让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这一战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这是《跨过鸭绿江》历久弥坚的永恒价值,也是全世界、全人类和平发展的永恒追求。
看《跨过鸭绿江》观后感1500字篇二
连续三周,全国黄金档电视剧收视榜首都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跨过鸭绿江》。它自去年底登陆央视一套,每一周收视率都在攀新高。实时关注度破3%,平均收视率超过2.5%,是央视一套近年来收视成绩最好的开年剧。
更难得的是,剧集播出后,参加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老战士给剧方写信,“一股中国军人的英雄气,在胸中激荡。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年轻的网友也在评分网站上留言,“从陪爸妈看到提醒他们准时追剧,铭记历史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无差别年龄段观众都在为这部电视剧点赞。在剧评人马庆云看来,《跨过鸭绿江》作为主旋律剧作,呈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它在战争气度、人物塑造、历史美学等方面都呈现出更新的语境,让历史照见了未来”。
从大局开始讲战争,让“一个小兵”视野大开
毛文戎老人是那位激动得给剧方写公开信的老兵。他的信中有这样一段:“我是一个志愿军小兵,在朝鲜战场两年零五个月,先后在军司令部作战科、政治部秘书科、宣传科工作,在主攻团参加过反击战。但我对整个抗美援朝的了解是片面的,很有局限。《跨过鸭绿江》展现出一幅立体的、有声有色的历史画卷,使我视野大开……”
如同“当年的小兵”,今天的观众在打开这部剧时,也像进入了历史的课堂,从大格局开始了解战争。有别于以往战争题材剧常用炮火连天将观众引入现场,《跨过鸭绿江》反其道行之,剧中真正的入朝第一战,从第八集才姗姗来迟。剧本用整整七集的体量,满足观众对那场战争“硬核知识”的需求:抗美援朝,我们为何要打?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我们为何能够打赢?
通过高浓度的“文戏”,剧集为观众展开当年的历史大格局。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向来不惹事,也不怕事。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的侵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境,中国的国土安全、民族尊严、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侵害,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作何反应。是像麦克阿瑟断定的那样忍气吞声,不敢干预?还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的中国人民选择了后者。《跨过鸭绿江》就用绵密的戏剧将那段恢弘历史细细讲来,既有宏观的角度,也有大量的个人微观视角。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那些跨语言的对话,全部以不同语种原音呈现,制造了历史对话的现场感。
历史的画卷以符合当代观演语境的样貌呈现,年轻人对于我们当年为何战、怎样赢,有了更生动入微的认知。
塑造大人物也着墨小人物,让年轻的抉择感染年轻的心
《跨过鸭绿江》里当然有引领中国革命航程的大人物,它真实塑造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以及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崇高形象,讴歌了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志愿军指战员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但在塑造好大人物、革命英烈的同时,镜头也对准了荡气回肠战争里的普通战士,从可歌可泣的前线群像里凝练出一批质朴年轻人。
比如侦察排长郑锐,他出身普通百姓家庭,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当地一名公安人员。在得知朝鲜前线需要增援后,他第一时间收拾行囊,义无反顾奔赴战场。他身上,承载着朴素中国人民“母亲送儿上战场,送了一个又一个”的浓烈爱国情。比如射手陆乘风,这位神枪手既是志愿军战士意志力、忍耐力的注脚之一,也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化身。汽车兵马金虎、战地医护金医生和王珍珠、战地宣传李干事、文工团演员郑双雪……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小人物形象贯穿全剧,“吃饺子”“合影”“送别”等平凡生活中的日常活动,从普通人的视角观察到了战争背景下的生活画卷,为严肃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注入别样的“亲历者”的气息。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战,先后有24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战士奔赴前线。当剧中真实的英雄与虚构的年轻人相得益彰,观众向英雄致敬的同时,也看见了无数“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的年轻人。这群年轻人铁了心跟党走,他们的抉择触动到今天荧屏前同样年轻的心,“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精神”真正藉由一部文艺作品让观众入了心、动了心。
看《跨过鸭绿江》观后感1500字篇三
由余飞、辛志海、韩冬、郭光荣、王乙涵编剧,董亚春执导,唐国强、丁勇岱领衔主演,孙维民、王志飞、刘之冰、姚刚、王挺、王同辉、刘涛等主演的抗美援朝战争剧《跨过鸭绿江》目前正在CCTV1播出。
1月19日下午,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主办,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跨过鸭绿江》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与会领导、主创人员以及业界专家共同分享了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播出情况、创作历程,并从主题思想、艺术特点、时代价值等角度对该剧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读。
《跨过鸭绿江》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
它首次全景式、史诗般地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崇高风范,讴歌了志愿军指战员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怕难、不信邪,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申积军介绍,《跨过鸭绿江》在CCTV1播出期间,破了近几年CCTV1的收视纪录,且仍然在持续上升的过程中。酷云的数据破4,豆瓣评分8.6,知乎9.0,口碑爆棚。
本剧总编审、总制片人王浩介绍了《跨过鸭绿江》的创作过程。在重大办专家的帮助下,主创以抗美援朝的重大史实为主体,从出兵决策,到五大战役,其中穿插了空战、细菌战等一系列内容,用最精彩的内容来主导情节的发展,全景式地展现了整个抗美援朝的过程。“我们通过审美的角度把事件演绎出来,让人物活起来。”
《跨过鸭绿江》的总制片人王雁表示,主创团队在一百天内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遭遇了台风、暴雨、严寒,主创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所追求的就是真实还原历史情境。整个团队后期前置、通力合作,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总导演董亚春分享了拍摄经验。在拍摄前主创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围读剧本、读史料。《跨过鸭绿江》的专业性很强,拍摄时在细节处下足了功夫。“毛主席的戏、美军司令部的戏,地图既要有区别又要精准,要经得住拍特写,电报文件都要认真核对史料。导演、美术、道具几个部门共同监管,同时还在不断请教专家。”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认为与以往惨烈、悲壮的战争片不同,《跨过鸭绿江》给人带来了爽感,是泪水与欢笑交织的痛快,也是由衷的自豪和感动。“从中国现实一直到国际视野,从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无不诠释着‘中国为什么能赢’这样的主题。”
在剧中的扮演解方的演员王同辉在研讨会上表示,因为解方的主要戏份在司令部,只有文戏,没有战争戏。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每天现场带着演员研究角色,推敲台词,务必求真求细求实。“电视剧播出后,每当看到一些故事片段和英雄人物,还能让我热泪盈眶。”
彭德怀元帅的侄孙张峰也来到了研讨会现场,他表示大家都认为彭德怀是张飞李逵式的人物,但他只有为了完成战斗任务、严肃战场纪律时才发脾气。他认为这回丁勇岱老师的演绎是最好的,“原来我们都认为看到电视剧《彭德怀元帅》觉得董勇老师演得非常好,这次是真超越了。”
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也参与了一部分创作。他表示《跨过鸭绿江》中的诗情饱满不仅仅是贯穿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豪情,更重要的是,“在一点都不失真的情况下,把被无数的影视作品表达过的桥段,进行了全新地、充满诗意地表达。”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谈到战争场面,剧中的搏斗、冲锋、防卫都无比惨烈,让人感受到真实的紧张感。惨烈的战争场面搭配抒情委婉的轻音乐,构成了强烈的反差,比慷慨激昂的音效更加扣人心弦。这归功于导演深厚的功力。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表示,这部剧难就难在绝大多数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从毛泽东、周恩来、杜鲁门、斯大林,到彭德怀、麦克阿瑟等等。这些人从国家元首到将帅再到普通士兵,清晰勾勒出了战争当中的人性和人情。这是这部剧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认为,《跨过鸭绿江》基调是昂扬的,但悲情也非常深刻。正是这种真正的悲剧和崇高,深刻地凸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崇高精神。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表示《跨过鸭绿江》与之前虚构的同类题材电影不同,以往的很多经典影视剧基本上以虚构为主,这次则是以电视剧这一叙事从容的艺术形式,全景式、类纪实性、揭秘性地再现了抗美援朝这段伟大的历史。“《跨过鸭绿江》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七十年前,但在今天威力仍在。”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陈芳表示《跨过鸭绿江》在宏观与微观,全景与局部,点与面的关照和兼顾上做得非常好。“书写宏大史诗的同时,对每一次局部战役的战术布局,乃至如何攻占一个高地,炸毁一个桥梁,都做了周到细腻的刻画。”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跨过鸭绿江》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部全方位、全景式表现抗美援朝的史诗性作品。这部剧的成功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于我们制度的优势,由于党领导的文艺工作尊重人才、尊重规律,结出了一个丰硕的果实。
研讨会最后,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作出了宏观的总结。他表示《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很特别的电视剧,它是一篇短时间完成的命题作文,是一个大团队集体协同的结果,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体制优势和意识形态的管理服务。
“要拍好重大革命题材的剧,首先艺术创作质量是最根本的,其次要用电视剧的艺术形式调动人们的情感,做到打动人心。最后时机也很重要,去年是志愿军出国作战七十周年,是个非常好的节点。抗美援朝题材在今天具有非常重大的时代意义,它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去挖掘。”
看《跨过鸭绿江》观后感1500字篇四
新年前夕,*主席发表新年贺词。殷切的语言中充满着令人心暖的力量。2020年并不平凡,从众志成城书写抗疫史诗到不畏艰险抵御洪涝灾害,从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到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从民法典正式出台到贫困县全部摘帽……我们在艰难中勉励战胜恐惧,在成长中学会珍惜。2021年,我们依旧铆足劲头向上拼搏,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疫情侵袭,病毒肆虐,不顾感染风险,热血出征的,是你;日夜值守,严阵以待,舍小家顾大家,加班加点的,是你;鏖战之时,壁垒森严,响应政策,隔空加油的,是你;国有所需,走出家门,在流水一线,复工复产的,是你……在这场抗疫大战中,各行各业扛起责任,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医院、企业、慈善机构、养老院等积极出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奋勇担当,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你我,识大体、顾大局,默默奉献,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为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贡献自己的涓滴之力,最终汇成抗疫的磅礴伟力。“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抗击疫情带给我们的经验启示与精神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觉担当,也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过去的这一年,我们与疫情作战的同时不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这一年,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精准施策,压茬推进,832个贫困县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贫困地区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我国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一年,我们不断进行科技攻关,“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奋斗者”号实现海底万米下潜,为探索深海科学奥秘、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又一利器;“嫦娥五号”飞天揽月采样成功,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九章”量子计算机实现200秒的“量子算力”,推动全球量子计算的前沿研究达到新高度;北斗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这一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中国加入全球最大自贸区;这一年,我们庆祝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抗美援朝70周年;这一年,我们抵御洪涝灾害,把损失降到最低……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创新创造、艰苦奋斗,用尽“洪荒之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优秀答卷。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百年来,共产党人带领着亿万人民乘风破浪、昂扬奋进,从嘉兴南湖的一叶扁舟,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强国号”巨轮。“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进入2021年,开启“十四五”新时期,这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蓝图绘就千般景,扬帆破浪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当有继续大踏步前进的凌云志,对照“时间表”“路线图”谋发展、强推进;当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担当,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传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棒”,让高质量发展的列车跑出“加速度”;当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作为,千方百计多解决一些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最美的风景在下一程。2021年,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实干家、追梦人,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乘风破浪,勇毅前行,续写中华民族复兴新篇章。
看《跨过鸭绿江》观后感1500字篇五
“鲜艳的党旗迎风飘扬,豪迈的歌声多么响亮,带领中国人民谋幸福,颂歌献给伟大的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在喜迎建党百年的庄严时刻,你听!我心里的那一首首“颂歌”唱起来了,我们共同唱响百年荣光。
你听!《东方红》唱起来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传唱中国大地,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经典红歌。
那是陕北一个冬日的早晨,佳县张庄村农民李有源挑起一副扁担向佳县县城方向走去的时候,一轮红日从东方徐徐升起,照得满山遍野一片红彤彤的。李有源凝视着这轮红日,顿时觉得浑身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一个念头随即闪过了他的脑海:把毛主席比作太阳那真是最好不过了。这首由《芝麻油》和《骑白马》演变而来的《东方红》,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用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成为红歌中的经典曲目。它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东方红》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它凝结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也传承着我们的红色记忆。从纵横壮阔的黄土高原,到浩瀚无际的寰宇银河,是那一抹东方的鲜红,照亮着一个民族坚实的方向。曾经的“你”,用一声声长歌,唤醒了华夏大地奋勇崛起的决心;如今的“你”,用一颗颗流星,架起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桥梁!
你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唱起来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响彻朝鲜战场,响彻祖国大地,激励着志愿军英勇杀敌,鼓舞着全国人民踊跃支前。
当年在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的列车上,广播里播放着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没人指挥,没人教唱,刹那间,这旋律飞进了战士们心里,由轻声低和,到齐声合唱,气壮山河的保家卫国,由此甘洒热血勇赴疆场。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用一次次卓绝胜利,把侵略者从鸭绿江、图们江边赶回到三八线。这首诞生于抗美援朝伟大斗争中的“强国之音”,尽管只有短短的44个字,却成为了新中国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凝聚拳拳之心,穿越有情山水、离合悲欢,把人带回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每个音符里都记载着一次次有名和无名的牺牲,讲述着一个个精忠报国的不屈脊梁。70年前,为了保家卫国,20万人献出生命。在祖国和亲人的心里,他们从未远去。歌声回荡,山河无恙;英雄无名,祖国不忘……
你听!《映山红》唱起来了。“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不仅唱出了生活在黑暗之中的苏区人民渴盼红军归来的强烈心声,更是唱出了与黑暗势力殊死搏斗的革命意志。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是潘冬子父亲随部队转移后,潘冬子和妈妈在山里盼望红军回来时所唱,在妈妈心里,春天就是斗垮所有的“胡汉三”,胜利花开的时候。“高举红旗呦朝前迈,革命鲜花呦代代红!”妈妈希望潘冬子在红星的照耀下,快快长大,高举革命红旗,前赴后继跟着党,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使革命鲜花代代红!《映山红》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和对胜利的企盼,那漫山开遍的映山红,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染红的“中国红”,红得灿烂,红得耀眼。那一抹鲜红,见证一个浴火重生的大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出一条**的康庄大道,见证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在亿万人民的奋斗中朝着复兴梦想阔步前行。《映山红》唱响了50多年,感动了几代人,至今仍在继续着红色传承,那是中国人的底色,是信仰之色,是担当之色,是精神之色。
你听!《唱支山歌给党听》唱起来了!你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起来了!你听!《党啊,亲爱的妈妈》唱起来了……你听!我心里的那一首首“颂歌”都唱起来了,让我们将最美的歌献给亲爱的党,献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