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让我们观看“天宫课堂”。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央视《天宫课堂》二次授课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央视《天宫课堂》二次授课观后感1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名航天员带着全体中国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苍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国太空之家。
发射时间虽然是在凌晨,但“圆满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联网却是一片欢腾,无数网民守候着这一时刻,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国航天永不止步的“惯例”,神舟十三号也将实现多个“首次”: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
此外,相比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停靠中国空间站之后,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而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也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而且,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之后,将完成空间站任务标准载人飞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轨验证,完全具备支持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需求,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如网友所说“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中国航天总是在不断超越,一点一点实现技术突破,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人类足迹。
抛开技术层面带给我们的震撼,今天中国航天的整体气质也越来越从容、自信、温情、浪漫,越来越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
比如,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乘组包括中国首位空间站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在出发前还特地发了个朋友圈“出差半年”,云淡风轻的幽默表达透着一股自信。在出征现场,王亚平的女儿还来为妈妈送行,高喊“妈妈加油”。这一幕令无数人动容,“妈妈出发给你摘星星了”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神舟十三号的任务为期半年,时间上将会跨过中国的农历新年,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同样备受关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给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的时候,已经为航天员们准备好了春节用品。航天员届时也会与所有中国人一起守岁,第一时间向国人送出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些细致巧妙的安排,让航天这种硬核的“科技叙事”,透出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今,神舟十三号已经正式开启太空征程,我们预祝航天员们能圆满完成任务,也相信中国航天必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将我们的大国航天梦带向更远处。
央视《天宫课堂》二次授课观后感2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飞行里程已超过4.5亿公里,距地球约1.7亿公里。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按计划将在轨驻留6个月,在这6个月时间,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一起配合进一步验证。
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央视《天宫课堂》二次授课观后感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央视《天宫课堂》二次授课观后感4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央视《天宫课堂》二次授课观后感5
正如专家所言,进入21世纪后人类发展的资源有限性不断凸显,如果仅仅停留在目前的生产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上,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堪虞,而“突破这个极限的关键领域就是太空”。太空写着民族的未来,太空探索既是着眼于当下,更是投资于未来,既为当世之幸福,亦为后世之发展。
今天,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宇宙。中国后来居上,成为世界航空航天技术强国,这既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也为民生改善提供了更大动力。眼下,中国与掌握最顶尖技术的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还需加大。中国人敢于“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必将不断增进国民福祉。
央视《天宫课堂》二次授课观后感6
今天下午在教室上了一节非常不一样的课程。因为这节课是由离我们400公里的天核核心舱中的航天员老师来授课。他们分别是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老师。
王亚平老师先向我们介绍了天核核心船航中的太空家园。其中有跑步机、热风加热装置、微波加热装置等。
三位老师还在太空家园中为我们做了几个实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个。叶光富老师展示了失重状下胞生长发育研究。细胞在太空中变得很神奇,我看到了跳动的心肌细胞,一闪一闪的,散发出一种光,这让我感受到天上的生活和地上的生活大不相同。叶光富老师还为我们展示了在太空中行走。二是,王亚平老师和女儿做的花在太空绽开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在微重力下,水膜表面涨力大显神威,水膜注水变水球。水球中光学实验,注入一个气泡,水球中形成一正一反两个像。泡腾片一放入水球中,水球中会泡出很多气泡,这我觉得水在太空中很神奇。
我们要感谢中国宇航员的勇敢和坚强,感谢科学家的辛苦付出,感谢国家的伟大。我们要好好学习,为中国航天事业做贡献。
央视《天宫课堂》二次授课观后感7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音乐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天宫一号课堂的直播视频,三位航天员为我们上了一堂有趣又奇妙的科学课。
航天员为我们展示了几个神奇的实验,实验有“减轻失重的实验”“浮力消失的实验,”“泡腾片实验”“水膜实验”“水光球实验,”让我记忆深刻的三项实验是:泡腾片实验,水膜实验和水光球实验。需要准备的工具是:圆铁环,红色的纸花,水袋,吸水管,泡腾片,蓝色的颜料,针筒。
实验开始,先将水袋里的水滴到圆形环里面,水在铁环上形成一个薄薄的水膜,接着向水膜里注入水,刚才的水膜变成了一个小水滴,用针筒将水膜里的气泡吸出,再将一朵红色的纸花放进水膜里,纸花开始慢慢绽放,我惊讶的张大嘴巴看着这实验,哇!好太神奇了!紧接宇航员又向水膜里继续注水,再用针筒往水膜里弄了一个大大的气泡,从透过水膜看宇航员的脸是正着的从水球里看宇航员的脸是反着的,我们不禁又发出赞叹!
宇航员又不断的往水球里注水,慢慢的水膜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透明的水球,宇航员又把蓝色的颜料滴进水球里,水球立马变成了一个蓝色的水晶球,再把一片泡腾片放进水晶球里面,泡腾片遇见水后开始产生气泡,随着泡腾片的溶化水晶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地球。
我看到这些实验时惊讶地直呼,这些实验太有趣太神奇了。
央视《天宫课堂》二次授课观后感8
今天我上了一节此生中最宝贵的课——天宫课堂。宝贵之处在哪呢?这堂课是由目前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的三名伟大的宇航员: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讲解的。他们代表着中国航天顶端的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余与我们遥远连线直播并在距离地球400公里以外的空间站进行实验,教给我了许多有意思的科学物理知识和现象。
太空授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我最感兴趣的是人体运动实验,航天员叶光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微重力的太空进行转体运动,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还告诉我们角动量的物理知识,也就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物理量。还有许多实验非常有趣,耐人寻味,传播了载人航天知识。我对变幻莫测的太空许多的疑惑都被解开,拓宽了我的知识面,科普了航天知识,为以后的科学物理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这堂课对我的影响和意义非常大,中国航天从之前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已成为世界一流之列,靠的是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宇航员等从事与航天事业的人们一路披荆斩棘的共同坚持与付出。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为了祖国崇高的航天事业勇于奉献,担当时代重任,不负人民期望,追逐梦想不断进步的精神让我颇有感触,我懂得了要不断追梦,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把握住机会,努力学习,长大后在祖国和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做贡献,让祖国屹立于世界之巅峰。
央视《天宫课堂》二次授课观后感9
伟大的精神造就了伟大的事业。新一代航天人在征服太空的进程中,以顽强的拼搏意志和杰出的聪明智慧,铸就了新时代的航天精神。12月9日,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具匠心的课。
本次太空课堂主要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真是太有趣了。他们身体处于失重状态,像小鱼儿四处游走。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太空转身"这个实验,是由叶光富完成的。他刚开始是原地转身,可是一转身人就倒下了,后来他是根据伸缩手臂加上旋转完成的,我想如果他不这样,用两把扇子来扇风,借助风力是不是也可以呢?
遥想当年,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奔月之梦”,不辞劳苦,克服重重困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学习,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退缩,勇往直前,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锋!
央视《天宫课堂》二次授课观后感10
今天我们观看了神舟13号的直播,我有以下观后感。
首先航天员王亚平给我们介绍她们的睡处以及他们的厕所。随后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小冰箱、加热器、还有小型的微波炉。
然后做了一个乒乓球实验。首先让在地球上的学生们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乒乓球浮了起来。王亚平照样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水杯里,接着用一个木棍把它往下压了一下,神奇的是乒乓球竟然停在了水杯中间。当时我也很惊讶,为什么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就会浮上来,怎么也下不去?可为什么在宇宙空间站里,乒乓球放入水杯里就会沉下去呢?后来一听王亚平阿姨讲解,我才明白了原来是太空里浮力几乎消失了。
还有用水袋做水晶球的实验。首先王亚平老师把水袋里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向水膜里,水膜一点点的变大,变厚,最后变成了又大又圆又漂亮的水晶球。接着王亚平老师往这个又大又圆的水晶球里滴了许多蓝色的色素,水晶球里的色素就在一点点的扩散。随后又往水晶球里放了半个泡腾片儿,过了一会儿,水晶球就冒出许多的小泡泡,好看极了。
看完这堂天宫课堂,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外太空的知识。我明白了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我还知道了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一定要善于观察,多多思考,我们要更加为祖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