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心得1000字篇一
@组工干部 在工作中探寻“国家宝藏”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随着央视《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播出,文物“今生故事”的讲述人、摄影师赵震分享了他发现兵马俑脸上工匠指纹的故事。宝藏摄影师的这份踏实笃行的工匠精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财富,同时也是一份真正的“国家宝藏”。其实仔细想来,组工干部也要勤“考古”,在工作岗位上“探秘寻宝”。
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匠心精益求精。鲜活的历史不乏生动的细节,缺的是发现,而每一次发现的背后,是耐心也是匠心。考古是件精细活,出土文物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慎之又慎,稍不留心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古人云:“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以追求极致的态度精益求精,方能成就匠心人生,这是工匠人的匠心精神,亦是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曾说:“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党员干部要力求在各项工作中做到“零偏差”,以“实”字为本,“精”字为要,从小事细节着手,盯紧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在专心专注专业的担当作为中成为服务群众的行家里手、处理工作的业务精英,争做新时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能工巧匠”。
以“问渠哪得清如许”的好奇心寻根溯源。考古学家是沟通文物与历史时空的使者,不仅要跨越时空、探寻起源,让文物活起来,更要透过事物看本质,以史料物证证实人类曾有过的沧桑巨变和精妙绝伦。没有好奇心就没有调查研究的积极性,朱熹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工作的重要法宝,要坚持弄清“本质”,关掉调查研究的美颜滤镜,避免“走过场”“摆拍式”调研,坚持深入工作一线、基层一线、群众一线,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只有以“望闻问切”的专业技能找准问题本质、找出“病灶”所在,才能科学医治、对症下药,以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以“观史知今思进退”的会心鉴往知来。《诗经》有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回望历朝历代的兴衰荣辱,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它既是现实的前身,同时又是现实的延续。要善于“考古”党的奋斗史,从优秀党员身上汲取榜样的力量,找准奋斗的方向。榜样,是民族屹立不倒的丰碑。回望过去,革命烈士刘胡兰、“两弹元勋”邓稼先、石油“铁人”王进喜、“扶贫之花”黄文秀……他们用生命践行着党员的责任担当。观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新时代党员干部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要时刻回顾历史,牢记先辈们创业的艰辛、为民的初心、为党的忠心,常寻来时之路,常问来时初心,鉴往知来,沿着先辈们的脚印,昂首挺胸,阔步前行。
《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心得1000字篇二
《国家宝藏》背后的“初心”
国家宝藏,一句荣耀,一种隽永,一生传承。《国家宝藏》系列节目在央视播出后,广受好评,沉淀中华文明的件件珍品在“国宝守护人”的演绎和展示中向国人亮相,诉说着他们的传奇。2019年8月19日,**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情况,向我们展示了国宝守护人的初心和使命。
宝藏“云梦睡虎地竹简”,背后是大秦文化朗照神州的“初心”。考古学家陈振裕老先生说:看到喜的棺椁时,他感到非常奇怪。其他的楚简、汉简都是放在棺室的厢房里,而这个墓主人喜却把竹简放在自己的棺材里。古人视死如生,贫民百姓的棺椁里也会放些值钱之物,而这个叫做“喜”的基层公务员,却把1155条竹简当作随葬品。不但为我们留下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反应秦代社会的一手详实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留下了秦代人的真实墨迹实物,极大的弥补了秦史料的不足,有助于秦文化的深入研究。虽然秦帝国早已化为烟尘,这样的记载和保存却让我们读来有“若合一契”之感,从边边角角中探索那时的剪影。如果没有传承秦文化的初心,想必也不会有异于常人的“竹简随葬”之举。
宝藏“千里江山图”,背后是大国工匠继承传统的“初心”。“国破以后,有复国之日;中华文脉一断,永无补救之举。”这不仅仅是精英界的意识,上至封疆大吏、下到平头百姓,都有这样的共识。千里江山图经历了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时代,却在军队和人民的支持下从敌人手中生存了下来。节目中的国画颜料匠人仇庆年,从1963年开始就从事这一行业。几十年如一日的敲石头、磨石头,又脏又累,还要翻山越岭、大海捞针似的从自然界中寻找原材料,却从没有想过放弃。他说“传统国画颜料是采用自然界天然的矿石、植物、动物等为主要原料制作加工而成的天然颜料,是自然界的色彩,有大自然中的结晶成分,说“色泽千年不变”或难以验证,但相比西方水彩和吸管颜料,传统国画颜料可谓源自天然,”他的背后是千年传统不能后继无人的“初心”。
宝藏“石鼓”,背后是梁家三代执着坚守的“初心”。石鼓诞生时期,朴素的先人们拿着工具,一遍遍雕刻下真实发生过的一切。千百年后,先人绝迹,肉身成尘,这十块顽强的石头存留了下来,告诉世人那个曾经辉煌过的时代。石鼓的今生讲的是梁家三代执着坚守的过程。梁金生先生的爷爷参与故宫文物南迁行动,虽然经历了轰炸、流寇、火灾,上百万件文物却无一丢失。梁金生先生的叔叔与哥哥在1949年护送文物到台湾。梁金生先生本人,用7年的时间,将故宫南迁归来的186万余件文物一一核对。中华文化基因不绝,是因为我们一代代的身体力行和对民族记忆的铭记于心。
《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心得1000字篇三
2017年12月3日,在这个央视文化节目元年的尾声,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以强势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
豆瓣9.1分!这就是17年年末登场,但一跃成为17年最受关注大陆电视综艺,力压当年爆火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国家宝藏》。
这是一场关于9家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特展”:金牌制作团队2年酝酿筹划、强大顾问团保驾护航、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强势结盟、实景取材、27件顶级国宝重器、27位与之魂魄相依的“国宝守护人……
《国家宝藏》将用创新演绎的传奇故事,串联每一个守护者的讲述,点燃延续中华文明的灿烂星火。“让国宝活起来!”为了这个愿望,央视和故宫强强联手,让人惊叹:“透过《国家宝藏》,真切感受到了国宝和我们当下的血脉相依,以及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一幅融括大宋江河的《千里江山图》、集瓷器大成的“瓷母”各种釉彩大瓶、记载了千年文脉的“石鼓”……窥探文物背后的历史,让人神往心驰。
虽然也有人认为有些文物的审美有些拙劣,清朝皇帝乾隆钟爱的艺术品风格被调侃为“农家风格”,但我们不可置否文物所拥有的绝顶巧技和历史底蕴远比它有些“土气”的外表要珍贵许多。
当初刚打开节目,虽然和许多弹幕一样,是被历史老师安利去的,但张国立老师的开场白就触动了我:“一看到这炫酷的开场就知道,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当年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传承不断、香火不断、文化不绝。今年是故宫六百年大庆,会看《国家宝藏》会有当年初看不一样的感觉。
不过不愁没有新文物观赏,《国家宝藏》第三季即将归来。未等到12月6日上线,制作组就凭借着每个展馆、每处名迹的良心海报拉满蠢蠢欲动的大众的满意值。
九色鹿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这是莫高窟的名片。
世界考古发现史上最负盛名的“四大石碑”之一:西安碑林;战马矗立,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雕刻的昭陵六骏。
苏州拙政园的小飞虹,环绕着小飞虹与翠竹相掩映的,是誉为“吴中第一藤”的有480年历史的文徵明手植紫藤。
充满神秘特色的转经筒与哈达伴着恢宏的建筑,是它四周的朝圣者心中的圣地,构建了布达拉宫的生命。
古蜀文明、青铜王国是独属三星堆的神秘和魅力。
孔子双手合扣,眉须舒展,神态自若,娓娓道来,是孔庙的精神象征。
安阳殷墟海报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后母戊鼎,有为安阳妇好墓玉凤,侧首回身,翅膀上雕刻四条阳线以饰翎纹。
以祥云纹和十脊兽勾绘成画框,“金銮宝殿”磅礴威严,是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
秦兵马俑呈跪射姿态,辅以皇陵山水、茂林封土,是千古一帝问鼎天下的赳赳之志。
《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心得1000字篇四
《国家宝藏》第三季定档12月6日,有了前两季的好口碑,第三季也受到了更多的期待。最新的一季《国家宝藏》仍然由故宫博物院牵头领衔,这次集结的九家博物馆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他们既有雪域高原的宁静与神圣,又有中原大地的喧嚣与朴素,既有隐秘之地的神秘文明,又有江南水乡的温柔俊秀……让我们看一下这季节目中,都请来了哪些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十轮甲子随风过,坐观云起待万年
《国家宝藏》一直都是故宫博物院牵头的节目。2020年,随着故宫博物院迎来自己的600年华诞,这一季的《国家宝藏》更值得大家期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故宫博物院会带来哪些压箱底的藏品,还真的挺期待的,毕竟家大业大的故宫,拿出什么奇珍异宝,都是有可能的。
秦始皇陵博物馆--刀光剑影无踪迹,金戈铁马入梦来
说到秦始皇陵博物馆,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兵马俑,确实,每一位站在1号坑前的游客都会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惊。大量陶俑整齐地站立在眼前,仿佛能听到耳边穿越千年的呐喊声。
其实除了编制规整的陶俑之外,秦始皇陵博物馆还有精致的铜车马。你可能无法想象,在雄伟壮丽的兵马俑坑中,还有如此巧夺天工的青铜制品,或许这种震撼,只有亲眼所见的人才能体会。
殷墟博物馆--莫问商人今何在,中华血脉遍神州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商朝人的都城。来到这里,斑驳的铜锈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沧桑;夯实的黄土承载着中华绵延不绝的血脉;白骨上密密麻麻的符号记录了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
这里就是殷墟博物馆,这里有商朝都城遗址,这里有后母戊大方鼎,这里还有甲骨文。来这里,寻找中华文明的起源。
孔子博物馆--学为师表不负圣,行为世范皆为贤
中华文化中,孔子的影响无人能及。正是他设立的儒家思想,使得中国人在行为处事中有了更多更明智的行为方法。这次加入国家宝藏的孔子博物院,将带来儒学文化的最原始的载体,看一看几千年前的“思想”到底长什么样子。
布达拉宫--西域雪莲映日艳,不惧寒风别样红
位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保存着大量原始丰富的西藏历史文物。在这里,我们既能够感受不同人文风情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又能感受到民族团结给百姓带来的幸福安康。
三星堆博物馆--望穿秋水望九天,遥指银河泪涟涟
三星堆文明到底从哪来?什么时候出现的?后来为什么会消失了?这个文明是外星文明吗?之所以有这些疑问,就是因为这里出土的文物太格格不入了,身材修长的铜人,突出得夸张的双眼,这些都有什么含义呢?三星堆博物馆将会通过这些年的考古成果为您揭秘。
西安碑林--乌石金刀一相见,留下文章万事传
这里或许没高山流水松竹禅林,这里也没有奇淫技巧瓦舍勾栏。要说这里有什么,只能一块块厚重的石碑,和无数的碑刻。可就是这些碑刻,真实记录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态度和精神,这是中国文人传承精神最神圣的地方。这里就是西安碑林,文化的火种在这里封存,文明的燎原之火,在这里被点燃。
敦煌研究院--敢问飞天去何处,洒满人间遍地福
敦煌研究院这次加盟国家宝藏,将更好地把莫高窟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展现给大家。细致的佛像,精美的飞天,宗教的神圣和艺术的优美,在这里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苏州博物馆--车马喧嚣不入耳,醉卧山林看斜阳
苏州博物馆终于来了,这个隽秀温婉的城市有太多的故事跟大家说,吴越争霸的金戈铁马;才子佳人的柔情细言,商贾云集的繁华市井,大隐于市的寄寓山林……
不止历史,苏州博物馆本身就是个艺术品,在贝聿铭的笔下,粉墙黛瓦即包含着江南水乡的温婉,又有着历史的硬朗。流水疏影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传奇。
在国宝中寻觅历史,在历史中浸润文明。让我们在《国家宝藏》第三季,寻味中华传统文化。
《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心得1000字篇五
当年轻人遇见“中国风”
近日,一款名为《江南百景图》的古风手机游戏走红网络。游戏以明朝江南水乡为背景,画面风格传承吴派山水画,带有浓厚的传统元素,独特的“中国风”备受年轻玩家追捧。
是的,从启蒙礼、及冠礼到端午节、中秋节,从孔子学院到汉服,从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从听京剧、买博物馆文创,再到看国风节目、玩古风手游,“中国风”已然吹起。越来越多新时代年轻人,正以各种方式深度参与到这股浪潮中来,体验、感悟、发现、汲取、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并成为传承、创新和推动其传播的新生力量。可以这样说,当年轻人遇见“中国风”,文化自信有了新的生长点。
“中国风”的刮起,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遇见了古老的民族梦。“中国风”照见了我国传统文化之根、之源、之概貌、之具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美轮美奂。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从诸子百家到董仲舒、王阳明,从《封神演义》《西游记》到《聊斋志异》,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到万里长城、都江堰、故宫,从象形文字到水墨丹青,从和为贵、协和万邦到家国天下、世界大同,从正直、善良到美好,从富春山居到清明上河,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今天,世界憧憬的、现代人理想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切的美好这里都有。正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古老的也是现代的。
“中国风”的刮起,也是越来越多年轻人自发选择、主动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哲人三问的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想想的。作为年轻人,认同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就如同认同自己的母亲、家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人生意义、社会价值。正如**在阐释“初心”“使命”时说的那样:“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近日,高考676分的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学专业事件几度刷屏。由于喜爱传统历史文化,她作出了异乎寻常的选择,“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中国风”源于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认为,“中国风”是年轻人在亲身领略各国风土人情或利用互联网开阔视野后,在世界这个大参照系之上自发形成的,它的出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从内部自然而然地生长出的自我认同,有着强劲的内在生命力,弥足珍贵。
**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且“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新时代年轻人当然地是文化自信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当他们遇见“中国风”,文化自信便有了新的强劲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