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江之头纪录片观后感五篇最新

李盛

我住江之头纪录片观后感1

栏目内容定位是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探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其中我了解了世界,也认识了自己。不开拓眼界,怎能有开阔胸怀。不观世间百态,怎知生活之路千万。下满我就说一个关于自然界规律的例子。

有一集讲的是自然界蛇吃蛇的视频,一条如腿粗的大蛇紧紧地缠住一条手指粗的小蛇,小蛇筋疲力尽,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只能被大蛇吞掉。这就是大蛇吃小蛇,品种不同的小蛇对食物种类也不同,例如游蛇类主要喂食青蛙和鱼;小锦蛇类吃小老鼠、蛋;因为蟒生下就很大,蟒所以吃老鼠、兔,甚至家禽等活饵,当然大蛇吃小蛇也是偶然,当找不到食物,饥寒交加的时候才会吃自己的同伴。与它相似的就是大家常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虾米吃浮游物,浮游生物又是大鱼所产的。这就是生物链,它们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

食物链主要有三种类型弱肉强食,小的被大的吃食,这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由捕食方式而形成的食物链,叫做捕食链(也叫牧食食物链);生物体内以寄生方式而形成的食物链,叫做寄生链,如马蛔虫寄生在马的体内,某些原生动物又寄生在马蛔虫的体内;专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而形成的食物链,叫做腐生链,在热带雨林这样的生态系统中,腐生链就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绿色植物体内的能量主要就是沿着腐食食物链的途径流动的)。捕食链中包括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绿色植物体内的能量是沿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途径流动的。在捕食链中,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够明确地只归入某一个营养级中。例如,野猪和熊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不仅吃植物的果实,也吃小型的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又如狐既吃鼠类,又吃浆果,有时甚至还吃动物的尸体。许多种鱼也有类似的情况。实际上,绝大多数动物的食性都是多种多样的,完全单食性的动物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这句话也不完全正确。大鱼如果是草食的,如草鱼,就只吃苦草、轮叶黑藻、小茨藻、眼子菜、浮萍、芜萍等。而小鱼,如是肉食性的,如小黄鱼,就不吃藻类。

用《人与自然》的引言来做结束:人不是天使 ,人是否为上帝的“使者 ,人是一种动物, 人也算一种猿, 自然界中人的位置 ,人也非野兽 ,跟猿别样的质态 ,有人称人是直立的“裸猿 ”,人类的远祖 ,人的诞生 ,两种质态的转化 ,柏拉图式人的出现 ,体毛的消失及其他 ,人的成长 ,多采的人类演化谱系图,南猿(猿人) ,直立人 ,化石智人 ,角色的转换 ,原始文化的进程。是啊,这就是人与自然!

我住江之头纪录片观后感2

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类是创造自然的,也是毁灭自然的最大凶手。

在过去几十年里,水土流失面积从153平方公里增加到1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渐渐增大,但是人们为了开发和利用土地,从而又导致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也正在加剧,沙化面积目前正以每年264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北京今年已经发生了12次的沙尘暴,在北京离沙漠不远已经成为了不可争论的事实。

水是人类无法缺少的东西,但是我们贪婪的地索取甚至浪费!全国的江河,湖库普通受到不一样程度的污染,污染的程度也在加重,水体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近岸海水也存在明显的污染带,赤潮发生率明显增加。水资源的短缺是人类生态环境脆弱的一个根源,另外,20_年的生存又过度了多年的礼貌史对祖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1世纪了,科技日渐发达,但是人们太自私了,工厂排放出的工业污水,对祖国黄河妈妈造成不可收拾的伤害,它每年被迫吞下几万吨的污水。

自然给予了人们太多太多,但是人类给自然的伤害比多更多。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所得到的有所联系,当然,伤害自然就=人类的慢性自杀!人类啊,觉悟吧,让我们一齐维护我们生存的地方。

我住江之头纪录片观后感3

呵,我的灵魂,我们在平静而清冷的早晨找到我们自己了。

———惠特曼《草叶集》

天刚破晓,灰蒙蒙的天空笼罩着一层白纱。

我不禁伸了一个懒腰,准备着一场曼妙的约会。从晨曦出发,抵达大自然彼处。

远处的几棵小树时不时传来阵阵鸣叫,披着朝露的野花,遍山弥漫着。大而绿的田里,突然冒出了一个白色的身影。哟!这不是白鹭吗!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郭沫若先生《白鹭》文中不正是描写现在这样的场景吗?

一路诗情,一路画意,经过曲径通幽的小路,只听爸爸清了清嗓子说:到了。

森林的入口有一块大石,造型奇特,自带沧桑。颇有《红楼梦》开篇那独具仙风传说的通灵之石意味。这里的山路非常崎岖,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大蛇。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溪里的石头有的红似玛瑙,有的绿如翡翠。更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奇妙景致。上山路上搭着许多木梯,山间的清泉从土里涌出来落在木板上,踩上去难免会有一些湿滑。木板的两边布满了苔藓,斑驳的痕迹述说着岁月的秘密。

前方隐约传来阵阵哗啦啦的响声,瞧!瀑布飞珠溅玉,气势逼人,正是诗仙李白所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王母娘娘的琼浆玉液?抑或是嫦娥的锦带银裳?方能拥有如此醉人的气派。身处其间,我也恍惚有了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逸兴壮思了。也许,前面的山路会更加的崎岖,但抵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更不能阻止我们探索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在大自然眼里,我只是一片叶子,去年绿了,今年黄了。大自然在我眼中,是永恒的天空,大道永存,岁岁如歌。

我住江之头纪录片观后感4

回到家中,浏览着自己前往黟县所拍下的影像,思绪萦绕在我脑海……

虽身为古徽州府人,但是至今未能将自己的足迹遍布徽州大地;虽早已久仰宏村的大名,也却迟迟未踏上这片具有灿烂历史,引来无数宾朋的圣土。但是却有幸,终于在四月份遂了这一个心愿,一睹这个千年古村落的神秘容颜。

这一个千年古村落宁静安祥地卧在古徽州的土地上,诉说着徽商的传奇,阐述着博大精深的徽文化。高高的马头墙,粉墙黛瓦,典型的徽派建筑,并无多在特别之处,与其它地方的徽建无多大不同,吸引我眼球并引起我遐想的便是村口的南湖,以及穿行于古建群幽深小巷中潺潺流水。这便是宏村古时的水利工程了。徜徉在这古村落的巷弄中,均可觅得小小溪般流水的身影。据了解,古时的人们都是在其中完成各项洗污的任务。而这条条潺流均会汇集于村口的南湖,而南湖也具有独具匠心的建造——隔离板。它能将垃圾拦截在固定的区域,便于定期打捞。由此可见,古人便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了。

宏村人的这一创举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好印证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徽州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们依水而居,渴望与自然的亲近,但,在亲密之间人们不忘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潺潺的流水洗净各户的污浊,而他们也会定期地还绿水以原貌。二者有机地结合,就这样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共存,人们没有破坏生态的自然,而自然也没有限制人们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有谁不羡慕?而这,都缘于古人“物我一体”的理念。

可是,在返程途中,路经徽州区时,我依然闻到了那刺鼻的化工味,曾经碧绿的丰乐河也被污染,早已不见了当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美景,污浊,阴霾成了当代徽州人与自然共处的主旋律,若干年前的古人在若干年前便知晓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而身处若干年后的当代徽州人却放弃了祖先的传统美德,实属徽州之不幸,我们并非如祖先般坚持“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而是以“我”为中心,总是处心积虑地思考如何征服自然,实属徽州之悲哀。

古徽州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的美德却葬送在当代徽州人的手中,不得不令人深思!

我住江之头纪录片观后感5

小时侯,妈妈很忙,调皮任性的我却总爱赖在妈妈的怀抱中。有一次,妈妈把我从怀抱中放下来,说:“你应该离开我的怀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了,她能让人陶醉!”我不明白,大自然是什么呢?母亲说是一位神奇的仙人。我很好奇,幼稚地问:“为什么遇见仙人就会陶醉?陶醉是什么?”我只知道,“醉”是爷爷喝酒后在睡觉,“是不是我应该在仙人的怀抱中睡觉?”妈妈宛尔一笑,轻抚我的头发说:“你自己探索吧!”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旅程。

八岁时,我开始在村里上小学,之前除了学校和家,我几乎哪儿也不去。上学路上,我看见许多漂亮的房屋,呆望着:这是大自然吗?

后来,我转到邻村的小学。家到学校的路程,一下子长了许多。不过,我却似乎很欢快。清早匆匆地吃完早饭,便去上学了。去上学的路,是一条凹凸不平的山间小路。一边是农田:有玉米、白菜、番茄……我撒开五指,慢慢地数着:“一种、两种、三种……”一边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孕育出无数小生命,我喜欢把他当作镜子。河边还有几棵高大的香蕉树,我更喜欢在他的大叶子下凉快一会,居高临下地看着树周围的那些小花小草,似乎有一种自豪感。但我心里却知道,他们是大自然的宝宝,是我最友好的朋友。

渐渐地,我与大自然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我喜欢笑,风儿和小树伴我笑;我喜欢水,小河“哗啦啦”地唱着儿歌哄我睡觉。我发现在碧蓝的天空下,还有一群欢乐的可爱的小伙伴。他们叽叽喳喳地争吵着,赛歌声……我爱自然,有很多自然的宝宝陪伴我,他们藏着、躲着、耍着、兴奋着……

在我眼中,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不、不、不,她比七彩彩虹更绚丽……

我爱自然,她是我的母亲,也是妈妈的母亲。——是妈妈的母亲?那她怎么可能还是我母亲?我乱了。

我只知道,我已经醉在了大自然的怀抱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