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优秀教案

孙小飞

蜡烛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掌握其读音、词义。

  ⑵ 了解作者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 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⑷ 整体掌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能力目标:

  ⑴ 掌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⑵ 掌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 揣测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掌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发生的。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掌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掌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发生的奥妙,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掌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掌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发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妙;揣测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设计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一支蜡烛照亮了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多媒体显示:一支蜡烛点燃到众多蜡烛燃亮了……出现字样“蜡烛”。

  设计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高尚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作者和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和时准确地报道实际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示主题的`需要,对资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布置,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实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示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三、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反映二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电影、电视片断,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掌握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削 迫击炮 拂晓 颤巍巍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

  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捍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学生齐读相关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教师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和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