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教案汇编六篇

黄飞

大班社会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在观察讲述的过程中,体会大老虎和小老虎之间的爱。

  2、乐于参与活动,感受爱的意义。

  二、活动准备:

  故事PPT,人手一份小老虎的操作材料、操作图三张(虎爸爸虎妈妈关于爱的归纳、小老虎爱的归纳、爱是相互的)

  三、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引导幼儿交流对“爱”的已有经验。

  (1)出示PPT1“爱心图”,提问:这表示什么?爱是什么?

  (2)小结:爱就是可以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爱是相互的。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小老虎家爱的故事,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小老虎家发生了哪些爱的故事呢?

  2、观察、讨论、讲述故事情节一,从中感知理解故事中老虎爸爸妈妈对小老虎的爱就是给它吃,就是关心它,照顾它。

  (1)出示PPT2,提问:这是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小老虎,猜猜它在哪里呢?

  (2)出示PPT3、PPT4,提问:瞧,虎爸爸虎妈妈可忙了,他们会忙些什么呢?

  (3)虎宝宝出生后,虎爸爸、虎妈妈真忙碌,真辛苦,可他们脸上总是挂着幸福的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原来爱就是给它吃,关心它、照顾它。(出示归纳图一)

  3、观察、讨论、讲述故事情节二,从中感知理解故事中老虎爸爸妈妈对小老虎的爱就是一种愿望,有时也会吵架。

  这会儿虎爸爸又去忙什么了呢?(老虎爸爸可高兴了---这只小老虎也不例外),提问:什么叫与众不同?

  (1)出示PPT5、PPT6,(讲故事:虎妈妈可不乐意---就画横条纹),提问:虎爸爸虎妈妈为此吵了起来,他们都在说些什么呢?

  (2)小结:虽然他们吵架,想法不一样,但都表示爱小老虎。其实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会是一种愿望,有时还会吵架。(在归纳图一上展示心愿卡)

  4、通过自主操作和观察讲述小老虎的条纹,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小老虎爱的意义。

  (1)爸爸妈妈爱小老虎,那小老虎爱它的爸爸妈妈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PPT6听故事(小老虎好难过----可怎么办呀),大家为小老虎想想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不吵架呢?

  (2)继续故事,(小老虎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自己身上画起了条纹),提问:小老虎准备画条纹,它会怎么画呢?

  (3)幼儿讨论后自主绘画,画完后交流,重点说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

  (4)出示PPT7:故事中的虎宝宝把自己画成了什么样?

  (5)虎爸爸和虎妈妈看到了小老虎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

  (6)虎爸爸虎妈妈还会吵吗?为什么?

  (7)小结:原来虎宝宝因为爱爸爸妈妈所以给自己画上了方格子,真是一只聪明懂事有爱心的小老虎(出示归纳图二“爱心”),他既满足了爸爸的愿望,又满足了***愿望,爸爸妈妈真开心。那在学校里小伙伴们会喜欢它吗?

  5、讲述故事结尾,感知大家对小老虎的爱。

  (1)出示PPT8、PPT9,讲故事,提问:在方格子上可以玩什么游戏呢?

  小结:爱可以大家在一起玩游戏。

  (2)出示PPT10、PPT11,讲故事,提问:下雨了,发生了什么事?虎爸爸、虎妈妈和其他所有人还会爱小老虎吗?你们还会爱小老虎吗?为什么?

  (3)小结:虎爸爸虎妈妈和大家爱的不仅仅是他身上的方格子,更爱他的聪明懂事,爱他的为爸爸妈妈、为他人着想的一颗爱心。所以我们说,爱是相互的,你爱我,我也爱你。(出示归纳图三“两颗爱心”)

  6、结束延伸:幼儿自主阅读绘本。

大班社会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做做,让幼儿了解标志有不同的含义。知道生活中许多地方都离不开它,从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习惯,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常见的标志。家长有意识的带领幼儿观察过各种标志。

  2、背景图二幅。

  3、纸、记号笔、蜡笔人手一份。

  活动重点:了解各种标志的不同含义。

  活动难点:能尝试制作生活中所需的标志。

  活动流程:理解各种标志――学会运用标志――尝试制作标志――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一、理解各种标志

  1、出示标志背景图,观察:

  1)、这里有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重点让幼儿描述医院、麦当劳二个标志)

  2)、小结:看到了这些标志,就知道这是哪里了,标志是各种各样的,各种不同的标志代表不同的意思。

  二、学会运用标志

  1、认识常见标志,知道它代表什么,哪些地方适用这些标志。

  1)我们平时生活中遇到各种标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标志,看看哪些是你们认识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幼儿自由选择、讨论、讲述)

  2)幼儿分

  别讲述,老师进一步帮助其理解并归类。

  重点讲述:残疾人专用通道标志、公共厕所学会运用标志

  3)归类:

  A、不准做什么事情的标志

  B、告诉人们这是什么地方的标志

  C、表示一些危险信号的标志。

  2、幼儿张贴标志

  (在合适的场所贴上相应的标志)

  老师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启发性地引导幼儿思考:这张标志贴在这里合适吗?

  三、尝试制作标志

  1、幼儿园需要标志吗?

  2、那些地方需要标志呢?

  3、幼儿尝试制作标志。

  4、幼儿讲述:我设计了什么标志?代表什么意思?

  四、延伸活动

  幼儿张贴自己制作的标志。

大班社会教案 篇3

  目标:

  1.在看看说说中理解爱的不同方式。

  2.感受爱的温暖,体验被爱和爱别人都是一种幸福。

  准备:

  爱心卡,字卡,多媒体课件。

  过程:

  一、出示“爱心卡”,引出主题。

  二、感受、理解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1.图—:猫妈妈和小猫的爱心故事。

  (1)提问:猫妈妈和小猫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要抱在一起?

  (2)幼儿用动作表演亲亲热热。

  (3)帮助幼儿理解爱是亲亲热热。

  2.图二:熊妈妈、熊爸爸和小熊的爱心故事。

  (1)你们觉得熊妈妈爱小熊吗?为什么?

  (2)谈话:你爸爸妈妈有没有对你有过严格的要求,爸爸妈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帮助幼儿理解爱是为了长大。

  3.图三:小动物们一起过生日。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爱心故事?

  (2)幼儿结合自身经验,交流一起分享的故事。

  (3)帮助幼儿理解爱是一起分享。

  4.图四:老爷爷和小鸟的爱心故事。

  (1)老爷爷和小鸟之间有什么爱心故事?

  (2)幼儿相互讨论:平时你帮助过别人吗?有没有得到别人的帮助?

  (3)帮助幼儿理解爱是给予帮助。

  三、表演手语《感恩的心》,体验爱带来的快乐。

大班社会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四个“困难”的各自特征,尝试根据其特征分组制定合理的解决;

  2.能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体验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3.体验“寻人”成功的喜悦,感受合作的力量及有不怕困难的勇气。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四张“困难”图(沙层、淤泥、岩层、岩浆)、图片(挖沙队用抽沙机工作、挖井队用挖井设备抽水、钻机工人用钻机工作、消防员穿戴消防服耐高温)、泡沫纸板、塑料铲子、笔、草裙舞视频。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当侦探的积极性

  1.出示图片并讲述故事情节:黑人小朋友在沙滩上玩沙,突然,沙滩上出现了一个大坑,同时,黑人小朋友失踪了。

  2.教师提问引发幼儿猜测:咦!他们怎么不见了,会去哪呢

  二、清楚困难特征,分组制定

  1.教师展示寻找路线图及四张“困难”图,帮助幼儿了解四个“困难”特征。

  师:在寻找黑人小朋友的路程可不那么轻松,从沙坑开始一路往下就会遇到重重困难,第一个是要越过厚厚的沙土,第二个困难是要穿过渗水的淤泥,第三个困难是通过坚硬的岩层,第四个困难就是经过高温的岩浆。你们有信心完成侦探任务吗

  2.鼓励幼儿自由分组谈论并绘画解决。

  师:小侦探们,时间紧迫,只有十分钟来商量,所以今天我们分成四组,每组先制定一个困难的解决,然后我们再一起去寻人,这样就会快得多。

  师:(分别在四张桌子上摆放好“困难”图)现在,请你们根据各个困难的特征(沙土——厚、淤泥——有水、岩层——坚硬、岩浆——高温)大胆地贡献自己的想法,并把合理的想法绘在图上。

  3.教师巡回观察各组讨论及记录情况并适时参与交流。

  三、集中交流讨论,合作体验寻找

  1.邀请各组代表介绍该组。

  师:每个小组请一名小侦探代表介绍下你们的解决,说说遇到这种困难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小组代表介绍)

  2.情境体验,合作寻人,并在“破案”过程中一起修改或丰富解决方法。

  师:现在有了你们的解决,我们一起出发吧,在这过程中大家要团结合作、互相帮助,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如果遇到我们解决不了的困难时还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过第一关:厚厚的沙层阻挡了我们的路,我们该怎么办呢还可以找谁来帮忙(出示挖沙队用抽沙机工作图)

  过第二关:渗水的淤泥阻挡了我们的路,我们该怎么办呢还可以找谁来帮忙(出示挖井队用挖井设备抽水图)

  过第三关:坚硬的岩层阻挡了我们的路,我们该怎么办呢还可以找谁来帮忙(出示钻机工人用钻机工作图)

  过第四关:滚烫的岩浆阻挡了我们的路,我们该怎么办呢还可以找谁来帮忙(出示消防员穿戴消防服耐高温图)

  四、收获成功的喜悦,分享“寻人”收获

  1.出示图片并讲述故事:这里,又有一个沙坑,我们一起爬出去看看吧(幼儿体验爬的动作)!哇,你们看,黑人小朋友在那,我们终于找到了!

  2.播放非洲草裙舞音乐视频,集体跳舞庆祝。

  师:黑人小朋友为了感谢我们的小侦探,邀请大家一起跳舞庆祝呢。

  3.引导幼儿分享“寻人”收获。

  师:在今天的侦探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要跟呢(引导幼儿从解决困难的智慧、合作的力量、感谢别人的帮助等方面讲述)

大班社会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运动时要穿着合适的服装和鞋袜。

  2、体验合适的服装在运动中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活动准备

  ⒈ 物质准备:四类体育运动项目——走木桩、钻拱门、跳圈、击剑。

  ⒉ 服饰准备:小动物头套、长裙、长挂件、值日生牌、鸭舌帽、头盔、拖鞋、硬皮鞋、大鞋子、小鞋子各若干,幼儿人手一套运动装。

  ⒊ 相关视频。

  ⒋ 经验准备:幼儿对日常服饰及日常运动有基本的了解。

  活动过程

  1、体验导入,引发思考。

  ⑴出示日常服装(小动物头套、长裙、长挂件、值日生牌、鸭舌帽、头盔、拖鞋、硬皮鞋、大鞋子、小鞋子各若干),请幼儿自由选择服装。

  ⑵出示四类运动器械,请幼儿自由选择运动项目。

  ⑶幼儿穿戴服饰后进行运动。

  2、主动探索,建构经验。

  ⑴提出讨论话题:穿着你选择的服装,在运动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出现了什么问题?幼儿与同伴间相互自由讨论。

  ⑵教师请个别幼儿回答。

  ⑶教师结合幼儿回答小结:不合适的服装在运动时阻碍我们身体的活动,运动时会觉得不方便。

  3、开拓视野,提升经验。

  教师提问:不合适的服装在运动时除了不方便以外,还会有什么样的问题?

  ⑴出示因为服装不合适在运动中出现伤害的视频。

  ⑵讨论:你有没有遇到或听说过因为服装不合适,而在运动中出现不安全的事情?幼儿与同伴自由讨论。教师巡回参与幼儿的讨论。

  ⑶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经验或听到、看到的事例。

  ⑷教师结合幼儿的谈话进行小结:只有穿着合适的服装才可以让我们更安全、更快乐地参与运动。

  4、内化经验,再次尝试。

  ⑴教师提问:那我们运动时到底穿什么服装才是合适的呢?

  ⑵出示运动装,幼儿换上运动服和球鞋再次参加原先选择的运动项目进行比较。

  ⑶集体讨论:你穿上运动装和球鞋再参加同样的运动时,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

  ⑷教师结合幼儿回答总结:运动不是去表演节目,运动时并不是什么服饰都能穿戴,有的服饰会防碍我们运动。我们要穿戴方便自己运动的服饰,这样才不容易发生危险的事情。运动服和球鞋是运动时最好的服饰。

  5、扩散经验,问题结束。

  教师提出问题:特殊的运动需要特殊的服装,例如我们每周进行的滑冰运动,为什么要穿戴轮滑鞋和头盔、护肘护膝呢?还有什么特殊的运动需要不一样的着装呢?我们一起回去看一看,想一想。

  活动延伸

  幼儿可根据班级日常晨间活动,设计相应的着装安排计划表格,并将表格布置在班级健康角,既帮助其巩固知识经验,又利于以后区分其他服饰是否方便运动,逐步增添内容和不断完善。

  活动建议

  在活动中选择日常服装要先充分了解幼儿,教师要观察幼儿在日常运动中会选择什么样的服装,或从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幼儿对运动服装的认知偏失。当活动中幼儿看到自己喜欢、熟悉的服饰时,他们会更积极地投入活动进行尝试,从而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解决幼儿实际的问题。

  运动项目的选择也要选择幼儿日常熟悉的运动内容,以免出现运动技能的限制,影响幼儿的感知判断。另外,在选择运动项目和在运动进行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安全,避免因为服饰不当而引起伤害事故。

大班社会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独立地想办法,解决活动中产生的小纠纷,小问题。

  2、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行为习惯》的电子幻灯

  2、老师将《行为习惯》中《怎么办?》中的内容以及班级的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矛盾写成纸条,分成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

  指导要点:

  1、将幼儿分成若干组,开展答题比赛。

  2、幼儿选择最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讨论。

  3、情境表演,每组幼儿选择《行为习惯》中的一项内容,进行表演。

  活动反思:

  听完这节课,整体的感觉是老师对每一个问题都分析得很细、很清楚。也就是这样,课堂上显得教师一直在问,学生一直在跟着老师的问题走,缺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交流的时间。针对以下三个地方的教学,说说自己的一点建议和想法,与李老师共勉。

  一、教师上课的时候是先出示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然后再完整的.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再列式解答。

  我看了一下教材,教材是这样编排的:上面是问题的文字描述,下面是图示。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呢?我想一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数学问题的结构有所理解,能独立的阅读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二是孩子的思维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问题的呈现也从图画应用题→图文结合应用题→文字描述应用题。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不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由此我想:这节课还是要先出示完整的问题,让学生读一读,寻求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之后,再用图表示,这样一是培养了读题审题能力,再是让学生感知可以用图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为以后画图解决问题做好准备。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研读好教材,把教材中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认真的读一读、想一想: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这节课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教学时组织什么样的数学活动帮助达成目标……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思考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的设计。

  二、在引导学生解决“每个纸盒放几只”这个问题时,教师的问题比较碎,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引领下完成了这道题目,这样按照已有的问题进行引导,课堂上不会出现预设之外的问题,比较容易把控课堂。但这样一来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如再放一下,教师少讲,能让学生讲的让学生讲,能让学生说的让学生说。

  李老师教学的流程是:出示图,说图意→出示文字描述的问题→读题,强调“平均”→列式,口答板书,问用了哪句口诀→为什么用除法列式→15、3、5的含义→验证。每一步都是教师用一句话或者一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根据要求去做。其实这些可以整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即可。教师不用说太多的话,也不用提太多的问题。问题太多就成了牵着学生走了,发挥不了学生的自主性。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难度的,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利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解题过程,一步一步引领能体现解题的步骤,但学生却很难感受到解题的过程,因为都是老师设计好的,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让他们想什么他们就想什么。如果把这个问题放给学生:读完题之后,让学生说说条件、问题,接着问:谁会解答这个问题?请你自己先写一写,然后给小组内的同学讲一讲,一定要讲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列式。比一比,看谁能给同学讲清楚。

  这样,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讲一讲,一是让每个孩子都有讲述自己想法的机会,再是学生要讲给别人听,自己就得先组织语言,就得思路清晰。另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倾听,一人讲,另外的一个或两个人就要认真的听,才能判断同学讲的好不好,清不清楚。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两道题目进行对比概括时,教师讲的比较多。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从题目的信息、问题,解题的方法还有单位等方面说出了相同点和不同点,但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所以一直在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后来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也就不再说话了。听课的老师明白,老师想要总结出第一道题是求每份是多少,第二道题目是求份数,求每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份数都是用除法计算。

  但这样概括性的总结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很难,学生只能体会,感受,却不能用明确的话描述出来,其实学生前面说的“都是有15只蚕宝宝”,“一个信息是另一个题目中的问题”“一个求的是每个盒子里有几只,一个求的是有几个盒子”。学生在这样比较描述的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只需要教师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把每个信息和问题用数学上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