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故乡》教案

莉落

九年级《故乡》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人物细节描写,把握闰土、杨二嫂的人物性格;学习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作写法;学会透过主要人物来了解主题。

  2、情感价值观:

  充分认识当时的社会现象,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学习重难点】

  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领悟造成人物变化的根本因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准备】

  课件;训案。

  【学习时数、教法及学法】

  2课时。

  老师:启发引导。

  学生:诵读 对话讨论。

  【导学过程】

  一、温故──关于小说的知识

  二、知新──四步曲(对比朗读、品析人物、探究解惑、理解主旨)

  第一步:整体感知,对比朗读:

  在通读全文的预习基础上,重点指导对比朗读。朗读内容:景物对比、人物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这些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神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且对比得十分鲜明。为了加深体会,要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如散读、齐读、示范朗读等等,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的作用。

  第二步:抓住故乡,品析人物:

  小说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的“故乡”,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一个是理想中的“故乡”,不那么“真实”的。因为它只是在少年童真心灵感受中的“故乡”,而不是一个承担着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的成年人感受中的故乡。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在此环节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步:质疑讨论,探究解惑:

  1、学生问题;

  2、教师问题:

  1、作品中的景物对比突出了什么?(暗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怎样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

  第四步:对比分析,理解主旨: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以下四种作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文本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祀──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兵、匪、官、绅。

  三、总结(师生共同总结)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训案】

  〖课文导读〗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积累与运用〗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阴晦()楞檐()捏()猹()

  祀()弶()匾()

  2、阅读课文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惘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鄙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恣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故乡》选自_________(作家)的小说集《___________》。他原名是___________,字 。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与探究〗

  三、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几个故乡?对于作者而言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故乡?其中突出描写的是哪一个故乡?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安排情节,请大家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思路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画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画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找出闰土的有关描写,对其少年与中年在肖像、语言、行动以及对我的态度等方面的变化的作番比较,试分析其性格特点、变化原因,并探究作者创造这样人物形象意图。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找出对杨二嫂描写的句段,说说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探究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有何作用?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延伸〗

  四、认真品味后面五个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

  五、学习了本课,再读下面席幕容的小诗《乡愁》,相信你有别样的感悟,请仔细品读小诗,谈谈你的感悟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就如雾中的挥手离别/别离后,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试案】

  一、课内阅读

  ……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这几段文字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的不同,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加以说明:

  少年闰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年闰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能否改成“虽然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但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是:

  欢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凄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闰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想说的话是什么?请你揣摩语境、联系全文,把它补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也说不出话”。“我”在当时没有说,当时“我”想说什么呢?请你联系课文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是怎样造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考链接

  1、品味并背诵语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⑴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是的两只脚……

  ⑵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⑶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4、试为下面的报道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家选择3只先天性失明的小狗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小狗在一个名为RPE65的基因上存在着突变。科学家将携带着正常基因的病毒注射在小狗右眼的视网膜细胞里,不久之后,3只小狗右眼都有了视力,他们能在摆放着障碍物的房间里自由自在地行走。中国医学科学院认为,这一突破性成果表明,科学家在研究治疗失明方法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5、默写有关《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诗句:

  写猎时装束威武和气势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报效国家的宏愿、伟大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延伸

  阅读《送报的的少年》,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报的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又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显现小说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

  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和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运用了 写作手法来表现主人公,你认为 “少年”和“我”的儿子哪个招人喜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段中找出三处有表现力的短语,在其下面画上横线。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4、下面有三个小题,请你任选一个(在其序号上打钩)并答题。

  ⑴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语言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⑵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行动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⑶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两例,说明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练笔

  你有与多年没见的好友或亲戚重逢的经历吗?请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他(她)在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上的变化。(300字以上)

  【朗读指导具体内容】

  1、景物对比:

  ⑴现实的故乡:从“我冒了严寒……”到“……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⑵记忆中的故乡: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我在朦胧中……一轮金黄的圆月”

  2、人物对比:

  闰土:

  ⑴肖像:

  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中年: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头上是一顶破毡帽,……,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 ……,像是松树皮了。

  ⑵语言、动作、神情、态度:

  少年:从“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中年:从“我这时很兴奋……老爷……”到“……他用船来载去”

  杨二嫂:

  ⑴肖像:

  当年:擦着粉,颧骨也没这么高,嘴唇也没这么薄,……。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⑵言行举止:

  当年:终日坐着。

  现在:“哈!这模样了,……”;“……,贵人眼高……,”;“……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阿呀阿呀,真是……”;“……然而圆规很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训案》参考答案】

  一、略

  二、略

  三、

  2、一、(1~5)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和原因以及复杂心情。

  二、(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三、(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3、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记忆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4、变化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封建等级观念;塑造闰土形象意图: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塑造杨二嫂形象意图:

  ⑴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⑵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四、

  1、“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3、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希望的有无取决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