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 教案汇总五篇

阿林

桂林山水 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②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教学挂图。

  ②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A案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④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a.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b.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③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了,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B案

  第一课时

  ●谈话揭题

  ●朗读感悟

  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

  ②伴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小组内轮流朗读,相互评读.帮助正音和顺句。

  ⑤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⑥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理清文章思路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能察觉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能不能给课文列出一个写作提纲?

  ②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列提纲。

  ②归纳。

  ●根据上述提纲练习背诵

  ●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

  ●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甲天下”“翡翠”“瑕”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②为什么在写漓江水和桂林山之前要先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

  师:桂林山水风光秀美,作者描绘的语言也美,你能感觉到哪些词句特别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

  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圈点批注。

  学生相互交流。

  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自由读,读课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课外继续搜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比较体会。

桂林山水 教案 篇2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本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棗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

  〔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

  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

  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只。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

  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

  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红叶就是枫树叶。

  师:(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齐)拔地而起。

  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

  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生:在饮水。

  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

  师:(示词卡)“万千”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样子很多。

  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生:奇。

  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生:不是奇怪。是说样子很多。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

  师:“罗”是什么意思?

  生:散开的。

  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

  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

  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

  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生:(念课文)

  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生:是说山陡。

  师:山陡,不易通过。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抽象概括,学生难于理解。教师运用了描述、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认识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然后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事物的词,在此基础上,对个别词素进行分析,化难为易,顺应了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词语的思路发展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生:是美的意思。

  师:“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生:秀丽、秀美。

  师: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生:(上讲台指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

  师:色彩明丽就是颜色鲜明,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丽?

  生:(指一座山的中部)

  师:色彩明丽就是很美。色彩明丽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

  生:明丽。

  师:丽才是美。“明”呢?

  生:鲜艳。

  生:明快。

  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美丽。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师生同念课文)

  师: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写在漓江水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几句话,也是衬托的话。”教师简短的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两节课文结构相似,避免重复的讲解。〕

  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势很雄伟。

  这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生读)。

  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生:(念课文)

  师: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还有---

  生:还有迷蒙的云雾。

  师:(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生:不是。

  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舟在碧蓝的江中行走。

  师:什么叫舟?

  生:小船叫舟。

  师: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生:有只小船在清清的河中走着。船上的人在美丽的江中游览,好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

  师: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做一篇想象性作文。现在不做,到作文课时再做。

  这课学完了。这课开始就写了棗(生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写桂林的水棗甲天下;桂林的山甲天下,最后写桂林的山水像连绵的画卷。现在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

  〔开头讲文章的层次,讲完课文回过头来再理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

  生:(读课文)

  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的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

  〔从对桂林的山水的爱,引导到对祖国山水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生:山河。

  生:河山。

  生: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山河秀丽。

  生:大好河山。

  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

  ……

  〔利用形象,激发想象。给“山水”一词找近义词,再组成各种形式的词组,而后让学生造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培养学生组合词语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一、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二、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出示小黑板)

  漓江波?

  (抽一生上讲台填写,填写完讲评)

  下课。

桂林山水 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品读桂林之“山”的段落,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用课文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赞美桂林的其他美丽的景象。

  3、拓展积累课外自然风光图片的词句说明。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语言实践,即“言语学习”,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过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言引入

  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如何使语言表达更流畅的悬念,王澈同学敢于向书本的语言挑战,认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搬到漓江的水“静”的内容后面,语言才连贯,是不是呢?咱们读一读,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姜波同学认为:这样一改,意思到连贯了,但是不如书中的原句有情趣,不如书上的句子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高鹏飞同学则结合他们两人的意见,对课文作了这样的变动:我们来读读感受感受。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中的鱼儿在欢快的游泳,才让你感觉到你置身水边,真令人心旷神怡;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巨大的宝石,熠熠闪光好一幅清幽恬静的画面。

  这三位同学的创造性读书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咱们学语文,就是学他人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语言。

  (语文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言语学习和实践活动。语文课的根本宗旨是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的发展。利用学生中出现的对课文原有言语的评价这一契机,组织欣赏学生自己创造的言语,可有助于提高言语感受能力)

  二、桂林之山语句的品读

  1、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描述“桂林之山”的这部分语言。

  出示:选择学习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细细品味哪些语言写得特别有魅力;。

  3、可以是其他的学习方式(如导游介绍等)

  (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内容,均围绕语文的学习目标——学习言语来进行。)

  2、反馈学习情况。

  (1) 哪些语言写的特别有味道呢?在学生的品味词语中教师版图。

  出示: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把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奇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

  (2) 在学生展示朗读情况时结合具体的指导。

  朗读的形式可以是想象情景读、找个对手比赛读、配上音乐美美的读、无论是何种形式强调的是读书的质量有没有提高。

  (3)学生展示除朗读、品词品句外的学习情况。

  3、学生背诵课文的“山”之内容。

  (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品读,让学生品出味儿来,读出情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三、 读最后一段

  师:从课文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桂林的水以他的“静”、“清”、“绿”闻名于世。“桂林的“山”又以他“奇”、“秀”、“险”闻名遐迩。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情谊绵绵。正如课文最后一段所说的——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指导读。用读的好的同学介绍经验等方法进行读的指导。

  1、 背诵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另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象由衷的发出感叹: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

  2、 最近,我也去了趟桂林,我记下了这样的话语

  音乐响起时展示图文并茂的桂林山水图。

  画1——一水遥伸万山间; 画2——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zan);

  画3——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画4——无数青山浮水出;

  画5——山在虚无飘渺间; 画6——青山耸翠白云飞;

  画7——神秘风彩诱人醉; 画8——兴坪晚霞瑰丽景;

  画8——浓淡相间景有致; 画9——江峰回转玉水带,悠悠闲处有奇峰

  画10——青峰倒影山浮水,漓江渔火唱晚归。

  3、 学生写话。你们想到桂林看一看迷人的山水吗?

  放一小段录象,用你们的笔抒你们的情。可以用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也可以像贺敬之一样写一首小诗,当然也可以和老师一样写一句诗。

  4、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内容)

  (一个个典型的画面,融言语的意义蕴涵、形象内涵,情感内涵于一体,是教师在言语作用下调用自己库存的表象进行心灵重构的结果。除了能把学生带进一个美好的山水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言语的丰富性,体会同一种景象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学生在吸收课文语言、贺敬之语言、教师的语言的基础上不断的生成新的言语。)

  五、 课外学习

  收集有关祖国自然风光的图片,给图片写几句说明,参加班里举办的图片展览。

桂林山水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听歌导入、触发情感

  1、课前听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2、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的题目是《山歌好比春江水》,这是一首广西壮族非常有名的山歌,广西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不仅山歌有名,而且广西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胜地,那就是桂林(幻灯出示:桂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幻灯出示: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吗?

  3、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幻灯?)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进入情境

  1、现在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旅吧,请先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桂林的'山水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2、师做文字说明:

  看,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烟雨蒙蒙的漓江,又是另一番的景象。看!这是骆驼山,呵!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象鼻山的夜景多美丽,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哦。走进桂林的绿水绿山,让人觉得仿佛走近了仙境一般。

  三、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1、了解桂林的水:

  ⑴ 好,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全长有170多千米。

  ⑵ 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

  ⑶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呢?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静、清、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⑷ 这些句子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来漓江的特点呢?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⑸ 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静”的语句?

  (指名读)

  找到静的感觉了吗?

  指名生说后,那你能读得更“静”吗?

  (出示幻灯)

  你们瞧,这就是漓江的水。你们感觉它在流动吗?听得见水流的声音吗?多静啊!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水平如镜的漓江水吧。

  ⑹ 接下来,谁愿意来自告奋勇说,我愿意读哪个特点的句子?

  指名生读。

  (生读“清”的语句)

  刚才,我听你在读“清”这个字时,读得特别轻,这是为什么啊?

  生答,你真会读书,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呢?

  漓江的水到底有多清呢?请大家再看这幅图片,看,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倒影在水中

  (齐读)

  让我们来由衷地发出赞叹:

  漓江的水真清啊……

  ⑺ (生读“绿”的语句)

  怎么样?读出“绿”的感觉了吗?

  指名生说,那你来试试,行吗?

  这回,感觉满眼是绿了吗?

  (让读的学生说说理解)

  发言精彩的话,给予鼓掌,瞧,(幻灯出示)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来朗读这几句精彩的描写吧,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独特的美。

  ⑻ 听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突然有这样一个灵感:

  这儿有一些跟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请你给图片配音。使图片更美有兴趣吗?

  (有)

  不过,给图片配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把这段话记住,然后根据画面激情地讲解,有信心吗?

  (有)

  那就试试吧。

  谁愿意来当一回配音演员?

  指名配音,怎么样?像个配音演员吗?为什么要配上“大海”、“西湖”句子?谁愿意来试试?

  那么我们一起来过把瘾吧。让我们来深情地赞赞漓江的水吧。

  挺不错,说不定10年后,我们班还真出几个著名的配音演员呢!

  2、了解桂林的山:

  ⑴ 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⑵ 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⑶ 小结:

  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⑷ 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⑸ 交流:

  奇、秀、险(板书)

  ⑹ 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生读“险”的语句,并谈感受)

  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的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

  (生答:危峰兀立)

  (出示幻灯)

  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这里的“危”就是──

  (生答:险)

  多险?

  (生答: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能把这句好读好吗?

  ⑺ (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

  幻灯出示,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

  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

  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

  (示意学生说下去)

  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一首描写桂林山奇的诗。

  (幻灯: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

  许许多多的的形状,数不尽,这就是──

  (生答:形态万千)

  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峰矗立在那里,就是──

  (生答:奇峰罗列)

  哪些同学对“奇”感兴趣,把这句话读好。

  ⑻ (生说“秀”)──在你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

  ⑼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

  (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而是──

  (生:桂林的山实在太美了!跟它相比别的山就逊色了)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

  ── (生:甲天下!)

  3、总体了解山水:

  师:孤立地看,桂林的水很美,桂林的山也很美。山绕水,水映山,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看──(出示剪辑的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有关图片)

  师: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

  (教师作适当提示,生根据画面描述──)

  (生: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

  师: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画!

  (生:应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你们说的没错。可用画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也没错啊!

  (师作迷惑不解状)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很多,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哦?这些特点都是孤立开来的?

  生:不是!它们应该是浑然一体的!

  生:因为这里的山很多,这里的水很长,这样的景色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不尽道不完。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桂林城到阳朔,航程有80多公里,这一路的风景怎是一幅画所能画完的呢?

  (出示小黑板:“连绵不断的画卷”)

  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难怪作者赞叹──(多媒体映示相关文字)

  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这样深情地赞美桂林山水──我们来一起合作深情地读读。

  (多媒体映示《桂林山水歌》开头部分的诗句,师生深情吟诵)

  师: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生: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师: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生: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师:水几重呵,山几重?

  生:水绕山环桂林城……

  师:是山城呵,是水城?

  生: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诗很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同样很美!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各自练读,指名配乐朗读,根据画面提示试背)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真想由衷地赞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四、总体升华

  1、同学们,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她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我们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何止于桂林山水啊!同学们,让我们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自豪吧!

  2、山峰蜿蜒重叠,江流曲曲弯弯,听,顺着水流又飘来了好听的山歌:

  常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五、选择性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桂林山水 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漓 lí

  澜 lán 注意门里是“柬”

  瑕 xiá 注意与“假”和“段”对比。

  (凡韵母为“ia”的字右上应是 ;凡韵母为“an”的字右上应是

  翡 fěi 上下结构

  峦 luán 注意上半部“亦”不带钩。

  障 翘舌音字,不要误读为平舌音。

  筏 fá 注意右下不丢撇。

  绵 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棉,棉花。绵,绵长、绵延、连绵。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