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1 、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和拓展,让学生深入阅读、自主阅读、学会阅读。同时要让学生有阅读、有合作、有探讨。
2、挖掘学生的潜能,老师要以情感为动力。以点拨为支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要海纳百川,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知识,教学中要有随机应变、满腹经纶的激情,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设计思路:
1、课前先要让学生整理思路,培养学生探究文本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把握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
2、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朗读与感悟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彼此探讨,揣摩课文的内容与本文所包含的哲理。
3、老师甘当“琴师”,要善于拨动“琴弦”,拓展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让学生在文本中读出情,品出味。
4、感悟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一个“生活的精彩在于过程的诠释”话题作文导写训练,让学生进行多元交流,感悟生命历程。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领悟本文所传达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共鸣。
2、技能目标:学会分析小说的环境特点,让学生掌握对话阅读、自主朗读、共鸣朗读等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各自的生活阅历和生命历程,理解本文的内涵,从而让学生珍惜拥有,追求过程的完满。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富含哲理性的议论语句,感知文章深刻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体验“生命的精髓在于过程”。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悟课文的深层内涵。
对话法:让学生在对话中得到情感的流露,教师要适宜点拨。
开拓法: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导向课外,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瞎子是看不见东西的,没有光明,没有希望,他看不见自己最亲密的朋友,看不见世间的一切,甚至连他自己长成什么样子,他也无从知晓,同学们,请你们全体闭上眼睛,当五分钟的瞎子,思考问题:我是瞎子,我该如何去描绘我未来的前途,我还有追求吗?我还会努力去执着生命的精髓吗?
组织准备:
以同桌两个人为单位,互相进行述说。随后,再请二至三个同学谈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瞎子”的身份去思索人生,为体验文本奠定感情基础,从而能够引起课堂的共鸣。
课件展示------介绍史铁生及其经历。
(明确: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后因为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于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等多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生命聚焦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睿智的哲理。他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苦难,但是他表达的却是开怀和明朗。他丰满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昏暗的内心。史铁生一直追求着人为之人的价值和意义,用人类关怀的博大精神,阐释生命最真的本质。)
文本阅读设计:
点击内容:
学生自主朗读第一段至第二十二段。老师点拨:
1、两位瞎子的生活条件——艰苦、寒酸、荒芜。
2、老瞎子的精神执着与小瞎子的天真。
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撑这两位瞎子如此从容、沉稳地生存于社会的最底层?
点拨基点:瞎子之间的对话。
文本呈现:学生对话
巧设疑问
①文章开篇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老少两个瞎子,以说书为生,蹒跚在重峦迭嶂、沟壑纵横、人烟稀少、时不时有野兽出没的群山中。渲染出原始、苍凉的气氛。)
②请同学们用文章中一句话来概括老瞎子拥有此生活心态的根本原因。
(明确:“咱们的命就系在这几根弦上,……”)
思维共鸣:朗读课文第二十二段,要读出50年的希冀和憧憬,重点段落反复吟娥,用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争鸣,迸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情感的升华。
思维共鸣:女生朗读23——27段落,要读出“一切都是值得的”向往和老瞎子的激动与心灵的.涟漪。
理解探究:作者在《命若琴弦》中插写山村女孩兰秀儿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在本部分中师徒对话两次出现“咱们的命在这几根琴弦上”,请同学们简要分析其含义。
(设计意图: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环境的烘托,进一步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直击要害:
故事的发展:老瞎子弹断一千根琴后,迫不及待地从琴槽中取出药方,不顾身边的所发生的一切,兴奋地拿着纸条到山外抓药。
探究点:
一是时间上的反差——“用不了十天就回来”和“回来时已是冬天”。
二是内心的转变——从“充满希冀”变成了“绝望”。
故事的高潮:老瞎子发现那张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以及老瞎子在绝望中对人生命运的感悟。
灵魂感悟:“心弦也要两个点——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蹦紧的过程上弹响心曲。”“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重点解析:老瞎子一路走,便怀念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概括形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线索点拨:课文中弹断琴弦根数的变化:八百——一千——一千二
巧设疑问:
①老瞎子从山外寻药回来时,有哪些巨大的变化?
(明确:“琴柄上已经没有了琴弦,”“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子也沙哑了,完全像变了个人。”
②文章用了什么手法?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用倒叙的手法,写了老瞎子抓药去了很久,冬天才回到野羊拗,向乡亲们询问徒弟的情况。老瞎子去药铺抓药,发现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时的绝望,以及他对人生意义的感悟和对生命精髓的顿悟。
概括形式:师生齐朗读,共同完成课文的关键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会到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领悟,从而体会人物感情,进而把握人物形象,感悟“要为生存找一个乃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的这一内涵。
重点解读:
故事的结局:主要写老瞎子对小瞎子的告诫,让小瞎子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概括形式:师生共同探讨。
巧设疑点
①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小瞎子极其痛苦,但是他是心存希冀的,他的希望是什么呢?
(明确:希望能睁开眼睛看看世界)
②老瞎子有没有将真相告诉小瞎子?
(明确:没有告知真相,而是告诉他,必须弹断一千二根琴弦,才可以看到药方。)
③最后老瞎子如何激发小瞎子的生命之魂、生活的真谛?
(明确:真正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进一步体会作者的“事实上你唯一拥有的就是过程”这一哲理。
(课堂感言:感动来自于老瞎子的师傅和老瞎子没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没能看到多彩的世界,但是他把目标、希冀传递给另一个处境相同的人。不容质疑,他们是痛苦的,是悲哀的,更是悲惨的。但是他们已经成就人生的执着!铸造生命的辉煌!演绎生活的全部内涵!他们又是成功的!
知识拓展:追求过程,成就人生
课件展示材料:
航海远行过吗?
当船缓缓离港时,我们喜悦,兴奋,憧憬;
当船终于抵达目的地时,我们莫名地失落。
是否我们真的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那个充满幻想与美景的过程?尽管过程中充满荆棘、危险与恐惧。
或许,这就是生活。
合作交流:请学生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词牌填写一首词。
课堂结语:《命若琴弦》给我们演绎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版本,就引用史铁生本人的话:“顿悟于极限”的内涵——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但是,除非你看到目的的虚无你才能进入这审美的境地,除非你看到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到这审美的救助。希望同学们领会到其中的真谛,在生活中做一位“老瞎子”,更要做一位“小瞎子”,因为后者更幸福!
作业设计:
①举办“追求过程,成就人生”学习交流会。
②写一篇“生活的精彩在于过程的诠释”的话题作文训练。
③摘抄课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板书设计:
命若琴弦
——史铁生
画面:两个瞎子说书为生沟壑纵横人烟稀少
气氛:原始、苍凉
结果:是一张白纸
生活的真谛:虚设的目标,让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
幸福:顿悟于极限的人是幸福的
总之,《命若琴弦》的设计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力求实现职高语文的抬头教学,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化抽象为形象,注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