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
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
【学情预设1】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
3.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学生齐读,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3.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
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
3.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情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2、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3.提示课题:
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4.板书课题:刘邓大军渡黄河。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3.自学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驻(zhù)捷(jié)侦(zhēn)署(shǔ)伪(wěi)毯(tǎn)碟(diě)筹(chóu)蹲(dūn)弦(xián)
(2)理解词语。
广阔无垠敏捷夜以继日序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住处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午认错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三、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淡感悟。
文章运用了插叙,更体现了刘邓部署的精心,让我们感悟刘邓的才能。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文章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
3.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1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2渡河顺利。
a.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b.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
c.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2.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3.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学习这篇文章后,自己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上的收获吧,并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2刘邓大军渡黄河
6月30日夜刘邓急驶
渡河之前筹划
插叙“明修栈道”精心部署
午夜时分刘邓大军偷渡强渡渡过
【教学构想】
作家刘成章的《读碑》,让读者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今天幸福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应用怎样的眼光去仰望这座历史的丰碑?用怎样的心情去解读这座不朽的丰碑?这篇课文为我们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结合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利用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固有特点,在处理这篇课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读碑的心路历程
从全文看,作者读碑经历了三个阶段:
1.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感性色彩和浓郁诗情的阶段。
2.作者到南泥湾,解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阶段。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作者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阶段。这一阶段,作者的理性认识已变成了理性思考。
二、从语言人手,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感情
本文既有大处着眼的鲜明画面、广泛视野和高远立意,又有小处着墨的诗化细节和浓郁感情。如何让它们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是本课成败的关键。教师不可能将感动传授给学生,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只能通过朗读和品味语言,并用心去感悟,才能体味得到。
三、引导学生去解读生命和生活中更高的“丰碑”
作者读碑,经历了一个长期体验和认识思考的过程,其实这也是一个寻找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过程,是一个思想情感、道德情操不断升华、提炼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在课后和今后的生活中去解读更多的“丰碑”,在解读过程中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教学目的】
1.明确文章结构,理清心路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3.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第ll课,我们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在作家周定舫的引导下,瞻仰了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今天,我们又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引导下再次拜访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次可不同,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读。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联系前文,明确异同,自然导入,激发兴趣。)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情估计:因为本文一大半的篇幅,是在写作者到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许多同学会误以为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但肯定会有同学认为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为主要内容服务的。主要内容应是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应对办法:
①让不同意见的双方在争辩中明辨主题;
②如果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教师就从记叙方式上明确,到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内容是记叙中的插叙,插叙是为主要内容服务的;
③引导学生看课文的首尾段,特别是首段中这句话:“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课堂实际情况。
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竞有三种情况,除了设想中的两种以外,还有同学把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内容并列称为主要内容,好在运用“应对办法”中的②、③,很快让学生恍然大悟了。‘
3.教师明确。
因为从课文的首尾来看,从记叙中插叙的作用来看,本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整体感知文本”是新课标新理念的明确要求。对课文内容整体而准确的感知,也是品析、探究、质疑的前提,此环节的设计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三、再读课文,明确文章结构,理清作者心路历程
1.插叙手法的运用,既是本文的记叙特点,又是本文结构特点,请学生利用这个特点,划分本文的层次。
学情估计:因为有教师的提示和前一个环节的基础,对本文三个层次的把握应该不是难题。第一层、第二层闻的标志非常明显,第6自然段是一个明显的转折和过渡段。第二层、第三层的.起止学生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因为第14自然段的过渡段特点不像第6自然段那么显而易见。
应对办法:
①从内容上让学生明确第14自然段主要还是在写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还是插叙内容,当然应是属于第二层次。
②从语言的前后呼应上看第14自然段的第1、2句与第15自然段的首尾是相呼应的。基于此,第14、15两个自然段应归为一个层次,既然第4自然段可上可下,当然是过渡段,因为只有过渡段才具备此种特点。
2.课堂实际情况。
学生的回答基本与估计相同,起用应对措施,轻松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3.老师明确。
只要首先挑出插叙内容三个层次就一目了然:
第一层:第l自然段一第5自然段
第二层:第6自然段一第13或14自然段
第二层:第13或14自然段一第15自然段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落实单元提示中“注意把握文章结构”的单元要求。)
4.请在把握三个层次内容的基础上,勾画出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路历程。
学情估计:
①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大概地勾画出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路历程并不难。那就是:从并没读懂到读懂。
②插叙内容是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把它概括为心路历程的一个环节,学生要么是没这个意识,要么是没这个能力。
应对办法:先让学生勾画出“不懂”到“懂”的粗线条,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课堂实际情况: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从“不懂”到“懂”的把握很轻松。但对“不懂”的理解却很肤浅。(他们可能忽略了第6自然段中的这样一句话:“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这说明作者先前是认为自己读懂了的。)此外学生明白插叙部分是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但在概括上,多从事件上而不是从情感上去把握,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也说出了“感悟”、“震撼”等诸如此类的词语。
教师明确: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勾画出来就是如下的心路历程:并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震撼、感悟于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终于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目标的开始。)
第二课时
四、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情味和作者的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令自己欣赏、感动、震撼的句子或段落,并从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进行旁批。
学情估计:经过了两次默读和一次朗读,学生按教师要求勾画出那些句子和段落并不难,难的是怎么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去体味语言中的情味和情感,并把它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应对办法:①在朗读上提示学生注意语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②品味语言,提示学生以修辞和表达方式的运用上人手。③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2.课堂实际情况。
学生在品析段落的勾画上大同小异,第4、6、8、9、11、12、15几个自然段涉及得比较多。在朗读上,学生明显无法通过朗读去体味情感,或是无法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语言的品味在教师的提示下从两个方面读,学生很有心得。情感的体验只有靠多朗读、多体味才能解决。3.教师明确:
①本文的情感悲壮、激昂、深沉、肃穆(不仅仅是学生所说的悲伤悲痛)。②这种情感的表达,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方法)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描写、抒情、记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
(此环节的实践,新课程的三个维度目标尽在其中,而且让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品味中,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延伸与拓展
1.结合第11课和本文,谈读你对单元课题“丰碑”的理解。
学情估计:经过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丰碑”的理解应该有了一个由浅渐深的变化,至少能知道它决不只是一座钢筋水泥的建筑,而是一种精神和意志的象征。但要谈得更广泛、更深入,估计会有困难。
应对办法:①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语第l段。②引导学生参看“丰碑”单元的课文目录,指导他们发掘第13、14、15课与“丰碑”的内在联系。
2.课堂实际情况:
大部分学生已经从外到内,由浅渐深地认识了“丰碑”,但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确实还不够。参看第二单元目录,发掘第13、14、15课与“丰碑”的内在联系很有实效。一下子拓展了学生思维,加深了他们对“丰碑”的认识。不像单元提示语,如果不以课文为依据还是显得抽象。
3.老师明确:
“丰碑”决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和高大的建筑,它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的象征,是一段历史的凝固,是一种英雄的崇拜。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是“丰碑”,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是“丰碑”,一个高尚的精神品质也可是丰碑。
六、布置作业
(二选一,一周内完成)
1.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看《大决战》《长征》《血战台儿庄》等影视剧中的相关片断,联系“丰碑”读体会。
2.参观解放公园苏军烈士墓和汉口江滩的防汛纪念碑,以“读碑”为题写篇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