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理解句子意思。
3.联系实际,领悟道理。
4.总结学习古文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文意思。
教学难点:
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教学具: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想一想,平时我们都是怎么学习的?
你想不想知道古人怎么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学习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齐读课题:27、古人论学习
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对题目进行解答:古人讨论有关学习的问题)
过渡:古人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你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反馈读,并提示知的不同读音,多音字:好的读音,乐的读音。
2、带着同学们的提示,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课文。(自读)
3、指名朗读课文
师:前面我们学习古诗时认识了诗人,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学生试着解答,不知道老师补充资料)
《论语》对
过渡:那到底他们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理解句子,感悟理解:
自学提示:我们以前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不知道的意思可以怎样做呢?(生:看注释、查字典、连接句子意思等)那就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看看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学完后,同桌可以交流一下。(学生自学)
汇报:(读文、解释重点字、串联句子的意思,其他学生补充)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
知:知道 为:就是 知:聪明
师:这句话中有这么多的“知”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学生解释:前面的一样,最后一个不一样,从注释中发现的。师适时鼓励,并巩固重点字“知”)
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义:(对于做学问来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好:喜爱 乐:以……为乐趣。
师:这句话是对谁而言的,学习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要添加一些词,使句子意思完整,能读懂。请你们用添加符号添上:对学习的人来说或对做学问的人来说。
3、“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释义:凡是(对事情)不怀疑(的人)一定不会有感悟,只有怀疑了才能有感悟。小的怀疑就有小的感悟,大的怀疑就有大的感悟。
理:道理 疑:怀疑 悟:了解、领会。
师过渡:刚才通过句子的理解,我想大家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请你们再读一读,带着你们的感受。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和同桌互相读一读。汇报配乐读。
汇报交流:
联系你的学习情况,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逐句谈)
1、学习知识要诚实、踏实。(学习态度)
2、学习的深度缘于你自己。
3、学习中要不断发问,解问。
教师适时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四、总结方法,拓展提高:
今天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想想我们学习这篇古文有哪些步骤?
学生回答:(读文正音、了解背景、理解句意、感悟道理)师板书提升。
师: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其他古文,你们有信心吗?咱们现在来试试怎么样?
课件出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试着解释理解)
五、收获体会
学生谈体会。
六、作业:
背诵古文。
教学目的要求:
1、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内容,使学生明白:只有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2、重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通过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从而使学生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为难点。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则成语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是比较深刻的。为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紧扣魏王(线索人物)的疑问(也是学生的疑问)而产生释疑欲望,暗切“射雁”的原因;再扣魏王的一“惊”一“奇”,明确“空射”的结果——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由此探究结果必然性的内在原因;在学生既理清情节又欲求原因所在的时候,再精读细析最后一段,使学生明白事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在前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ě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íi。“嘣”象声词,
后鼻音,读作bè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设计理念: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以读为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使祖冲之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的形象树立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坦然”,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师生演读4~6自然段后进行分角色朗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使祖冲之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的形象树立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理解“坦然”等词语,进行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老师特别想了解同学们,很你们成为朋友。说说你最佩服你们班谁?从那件事看出,说具体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别人的佩服?得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说。)
一、提纲挈领中感悟
老师也特别佩服一个人,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这个人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还能准确预测什么时候发生月食,他是谁?怎么猜猜出来的?(从哪知道的?你真会学习!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
你们说祖冲之值得我们佩服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的4——6自然段,你佩服祖冲之吗?佩服他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2、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回答:
A、 祖冲之很勇敢。(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祖冲之坦然地回答:“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a 勾画出这句话。
b 读读,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相机引导理解“听凭”“处置”“坦然”的意思。
c 读出“心情平静,没有一丝顾虑”——坦然。(板书:坦然)
d 在什么情况下坦然回答?徐州刺史刘延孙要过五十岁生日问七月十五晚上的天气如何,祖冲之说将有月食发生,刘延孙很生气,拍着桌子说“如果不发生月食呢?”
师:对呀,早在1500多年前的古代,人们认为发生月食是不吉利的事,预示着将有大灾大难降临,所以当然生气了。在这种情况下坦然面对,就可以看出祖冲之很勇敢。
e为什么不害怕呢?你怎么知道的?(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f(课件出示:他开始翻阅资料,进行分析。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读读这几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g、(课件出示:为了知道月食发生的时间,祖冲之( )进行研究. 当别人饮酒喝茶的时候,他在堆积如山的竹简中寻找相关的资料;当别人——的时候,他在——;当别人在——的时候,他在——
……
师引读:所以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课件出示)
h、读出勇敢。
难怪祖冲之这样不害怕,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课件出示:祖冲之坦然地回答:“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学生指读:“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教师评价:我听出来勇敢,无畏)
i、我从你的朗读中还听出了自信,为什么这么自信?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436年到公元459年的23年里所发生的四次月食,和祖冲之预测的完全一样。)
师过渡:哦,事实证明了祖冲之推算的准确无误,难怪他这样自信。
j (引读:课件出示)
面对生死状,祖冲之的回答这样坦然,是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面对生死状,祖冲之的回答坦然中透着自信,是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面对生死状,祖冲之的回答坦然中透着勇敢,是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B 我佩服祖冲之预测的准确。
语句是:一会儿,云彩飘散,月亮果然只剩下一点点儿。
从哪句话看出来?从哪个词看出来?(板书:果然)
“果然”可以看出结果和祖冲之预测的一样。
再读这句话。
C、我佩服祖冲之预测的准确。
语句是:祖冲之说:“现在已经开始了!”(说明祖冲之推算非常准确,不仅到年月,已经精确到时刻。)
二、演读中内化语言
(简化教法,创设情境演读。因为四、五自然段对话比较多,所以我决定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演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活泼。
师:今年的七月十五日是本大人的五十岁生日,可得好好庆贺热闹一下,把保定的祖冲之叫来,我说祖冲之,七月十五日晚上天气如何?
生:那天晚上将会发生月食。
师:大胆,你难道不知那晚我过生日吗?还敢用月食这样不吉利的话来扫我的兴?吗?大人我平时待你不薄,你怎能这么不识好歹,与我做对?祖冲之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
生:这是自然现象,两个月前我就推算出来了。
师:(拍着桌子)如果不发生月食呢?
生: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师:你们看,七月十五晚上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我家更是灯火辉煌,宾客满堂,一派吉庆祥和,哪能发生月食呢?嗯,圆月被云彩挡住了,我可得问问祖冲之“你看,还能发生月食吗?”[
生:现在已经开始了!(如果前边学生说到,次环节就可以省掉。)
师:你真是瞪着眼说瞎话,明明现在云彩挡住了圆月,你还说月食开始,你长着千里眼不成?有什么凭据吗?
(学生各抒己见谈看法)(精确到具体的时刻,看来祖冲之推算的是多么准哪!)
师:可是,你说的这话谁信呀,难怪有的客人笑着说
生:别胡说八道了,月食是神仙的安排,你比神仙还能吗?
师:随便指学生问:你听出了什么?
师:还是让事实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齐读第6自然段。
(这样的演读,既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故事情境,又引导学生走进徐州刺史刘延孙的内心世界,为下边学生的分角色朗读做了铺垫。学生们在角色转换中,以祖冲之的身份来说、想、读,体会更深刻,揣摩人物内心更到位,积极性也更高。)
三、角色朗读深化理解
1、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4——6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朗读。生评价。
3、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4、现在相信你们祖冲之认识的更深刻了,说说你现在佩服祖冲之什么?
师:点评总结到“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
四、说写结合绘画面。
1、(课件出示:众人全呆了。放飞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交流汇报。(适时用成语“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概括,用“像木雕泥塑般呆立着”“像被孙悟空施了魔法定在了那里”来总起,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理顺条理。)
3、拿起笔来写写吧。
(说完后再让学生写,降低了难度,写的片段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了。)
五、作业:
1、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家长、朋友介绍清楚月食这种自然现象,可通过画图或用物品演示来完成。
2、课下看看“他们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
回家讲给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习作。
教具准备:
带上各自与课余生活有关的器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同学课余生活的用品:书、画画、乐器……
2、让学生自由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引导写作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
2、老师点评。
三、写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
2、背诵古诗。
3、从生字中学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区别、组词、掌握多音字
二、古诗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议议诗意: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体。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唯恐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三、学习新生字。
四、作业:
背诵古诗
一、引子
出示录像[夏天景色]
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
屏幕出现几个词语:雨后广场糟糕……糟糕!
学生活动:根据提示的词语,想象一段夏天里发生的故事。
[设计意图]先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大门,引起学习兴趣,如果有的学生读过这首诗歌,按照本诗的内容去讲故事,那也很好,顺势引导。
二、课题。
中国的作家冰心奶奶写了一首有趣的诗歌《雨后》。
三、朗读第一关:正确朗读
1、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儿歌,自学不认识的.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强,特别是已经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非常高,因此,完全不必老师扶持,该放手时就放手。
师巡视参与,表扬查字典的学生、小组合作识字的学生和其他采取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启示,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更适合自己。
2、通过学习,你们认识了哪些字?给大家讲讲吧!
[操作方式]找同学当小老师,把自己学会的字讲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拨,有重点地指导几个比较难认的字。
3、勇闯朗读第一关,朗读要求:正确
学生活动:自由参赛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读的特别好的同学往往会独立朗读,不太自信的同学可能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朗读,自由的朗读形式可调动每个学生的朗读兴趣。
[操作方式]学生互评时的标准围绕“准确”展开:读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落字。
四、朗读第二关:流利朗读
1、喜欢读这首儿歌吗?为什么喜欢呀?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把诗歌读熟了,读流利了,就更喜欢了。
再闯第二关,朗读要求:流利
屏幕出示儿歌,学生跟着读,老师也跟着读。
[操作方式]一节一节的出现,如果一遍读的不熟练,就再读一遍,第二遍要求大声朗读。
五、朗读第三关:有感情朗读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一段儿歌。
其他同学评价老师的朗读。
2、闯入第三关,朗读要求:有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每小组选取其中的一段儿歌,合作表演小品,要求:生动有趣。小组表演哪一段,其他同学就朗读哪一段。
[设计意图]学生的表演把课文的情景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把雨后哥哥妹妹 痛快的心情调动起来,再来朗读,更加有感染力。
六、附加关:背诵
刚才那么精彩的朗读,让许多同学都手舞足蹈,如果能背诵儿歌,相信你们一定表现的更棒!试试看吧!
学生活动:背诵儿歌,老师和学生一起试着背诵儿歌,互相鼓励。
七、实践作业:
如果在水中滑倒的是你,你的爸爸妈妈会怎样做呢?
回家后有声有色的把这首儿歌背给爸爸妈妈听,或许他们会有一些让你们意想不到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观察例图,学习例文,揣摩例文是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写作的。
2.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学会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3.写作时,学生会用通顺连贯的话,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习作所包含的内容,产生对习作的兴趣,激起习作的欲望。
难点:要求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特点来写好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习作稿纸、小镜子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激趣)用镜子里美美地欣赏了自己,找出自己的一处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
一、揭示话题,激发兴趣
做竞猜游戏,猜猜老师描述的是谁?(课件逐句出示)
1.出示一段文字描述。
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很想听听你的理由。
(好,难度升级,继续挑战。)
2.猜另一段文字描述。
写是班上的谁呢?(学生可能猜不对)
(继续猜起来,出示武建设的文字描述。)
二、欣赏例画例文,学习写作方法。
1.(出示武建设的文字描述)这段文字写的是谁?
2.边看边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伍建设的外貌的?
3.提示学生写人物外貌时不要面面俱到。
4.出示"第一招"——抓特点 写外貌
5.说说写人物外貌时一般按什么顺序。
6.写人物时,除了抓住外貌方面的特点,还可以写什么?
7.出示第二招。(图片出示,抓性格、爱好……的特点)
8.师引导学生交流:我想请谁来当写作模特,谁愿意?快瞪大双眼仔细瞧瞧,她(他)的哪些部位最具特色?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兴趣爱好。
三、迁移运用,尝试写片断。
1.学生习作,轻音乐起。
2.讲评作文。
3.试着修改下自己的作文。
四、写作方法总结。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笼罩”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能按时间顺序说说下雪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按要求默读课文。
2.阅读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
难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录音机课文磁带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下雪的经过;学习第1--3自然段及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板书:雪。你看到“雪”字会想到什么?
2.在“雪”前板书“瑞”,(完整课题)“瑞”读音(),意思()。(:吉祥,好。)字形比较:瑞()端()
3.说说题目的意思。师: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学了课文我们会更明白。
4.认真抄写“瑞雪”2遍。齐读课题。
二.了解课文大意
1.听老师朗读课文。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的一场雪?为什么把这场雪叫做“瑞雪”?
2.交流:读读学生自己找出来的语句和段落。同时,利用语言环境教学部分生字。
字音:凛冽()霎()时间笼罩()分()外巍巍()三层()被枕()掷()追逐()(在括号里注上读音)
字形:凛冽、霎、巍、罩、掷、眉(各写一个)
字意:霎时间、分外、巍巍群山、眉开眼笑
3.认读生字词语。
三.自读课文
1.字词学得不错,课文能读正确吗?请大家自己大声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评哪个同学读得好。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3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指名读,并框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昨天中午傍晚夜里今天清早
3.齐读这些词语。
4.细学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请标上句序。
用“--”划出描写雪前情景的句子,用“~~~”划出描写下雪时情景的句子。读读划出的句子。
(2)第1段除了写下雪的经过,还写出了这场雪的一个特点--雪下得很大。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段,用“O”圈出写雪大的词。
(3)品味佳句: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a.点击课件:下雪时的景象,理解“大片大片、纷纷扬扬、霎时间、全都笼罩”。
理解:山川、田野、村庄一片白蒙蒙的景象。
b.朗读训练,读出雪“大”的语气。
c.试背这一段。
5.指名读读1--3段课文。
(1)哪几句是具体描写雪后美景的?
(2)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6.默读第3段。把第2句话改成“被字句”说说。(雪后的大地被一轮红日照得分外耀眼。)
你知道“好一幅”“好一派”的意思吗?用赞叹的语气读第4句话。
7.书面练习填空:
茫茫田野()好一派()的北国风光
巍巍群山()好一幅()的喜人图画
8.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练习
1.填空:
( )的寒风刮起来了,( )地刮了一个下午。()的雪花从天空中()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在()的大雪之中。
2.抄写生字词语。
3.辨字组词
瑞()冽()馒()分fen( )
端()列()慢()分fen( )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4、5自然段,知道课文之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总结全文学习,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语。
2.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听写第3节的第3、4句话(作业 本第6题)
二.学习第4、5段
1.默读课文第4、5段。思考:为什么老农笑了?
2.点击课件,欣赏雪景,理解“瑞雪”的含义。
板书:供水“雪”杀菌保暖
3.哪个词写出了老农喜悦的心情?理解“眉开眼笑”。
4.朗读训练。
5.出示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齐读第5段。面对大雪,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呢?用“O”圈出动作的词。
7.朗读训练。
三.总结全文
1.课文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描写了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画面。这场雪不仅景美,而且对庄稼和人也有很多益处,所以我们叫它“瑞雪”。
2.引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一( )红日一( )雪白一( )喜人图画一( )风光
2.完成作业 本第5题和第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对读、赛读感受一家人对大海的爱,理解海的气息塑造了“我”的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ppt课件
视频短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大海的视频后问学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引入课题《海浪》
二、新授
1、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观察诗的格式和以前学习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2、向学生介绍阶梯式诗体
3、学生自读诗歌,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
4、课件出示4个生字,指名认读、组词说识记方法
5、指名读文,同时思考问题(大屏幕出示问题)“诗歌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海浪的喜爱?”
6、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师相机板书:爸爸、妈妈、我
7、爸爸用了什么方式?(录音)那你能说说爸爸喜欢的是海浪的什么吗?(声音)
过渡语:是啊,那海浪是个多变的家伙,时而轻柔,舒缓;时而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爸爸怎能不喜欢呢?下面我们伴着海浪声,读第一小节来感受爸爸对海浪的喜爱之情。(出示配有海浪声的图片)
8、那么妈妈用了什么方式?她又钟情于海浪的哪个方面呢?(把海浪曝光在软片里。说明妈妈喜欢看海浪)想一想在妈妈的照片里会看到些什么呢?(生自由说)师:同学们说的很美,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海景图,些看吗?好,我们一起看一看。(向学生展示海边图片)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美)那让我们带着美美的心情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指名读)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课件出示“把海浪在他(她)的里。”)让学生说句子。
过渡:那么作者呢?(齐读3、4、5小节)
9、谁能说说作者喜欢什么?海浪带给他哪些好处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呢?能抓住几个词语说一说吗?
经过同学们的回答,相信你们都感受到了大海的宽广,并从中得到了勇气。让我们来读一读吧,读出你的斗志昂扬,独处你的远大理想。(指名读3、4、5小节)
三、巩固练习
1、男女生对读诗歌(男1、3小节,女读2、4小节,齐读第5小节)
2、男生读一遍,女生读一遍。
3、试着背诵全诗
4、理解加点词的意思(课件出示课后题)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写大海吗?(生说)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你们愿意记住他们吗?(出示词语)让同学们抄写到积累本上。
小结:大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分享,现在让我们乘着海浪,再次感受作者对大海的深深眷恋。有感情地齐读诗歌。(伴随海浪音乐)
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些自己心中的大海
板书设计:
海浪
爸爸——“录”妈妈——“照”
我——“学”
深沉、坚毅、无穷无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感悟秋天的美好。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五、续写,述诗文。
1、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还听到什么声音?
(老师作一些提示,如蛇的声音“咝咝”;蛙的声音“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等等。)
2、写写,秋的声音
师:是啊,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六、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七、布置作业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_______
看看,秋的色彩________
闻闻,秋的味道________
教学要求:
1.了解续写的相关知识;学习编写习作提纲;积累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2.通过思维训练、创设情景、自主构思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为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明白怎么写,如何写好等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及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通过思维训练、创设情景、自主构思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为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明白怎么写,如何写好等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习作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思维训练,认识“续写”。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句子,请你们发挥想象,将句子补充完整。(出示扩句)
(1)春天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啪”,花瓶打碎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春天的景物是什么样的?花瓶打碎和我有什么关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引导学生想象填充。
过渡:刚才我们是进行扩句训练,大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把句子补充完整。今天咱们要完成的作文——续写形式跟扩句相似,不过有一定难度。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续写?(指名读)
出示:续写就是抓住“续”字,在原文的基础上想象和推测,接着原材料的故事情节延伸下去,直至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二、提炼要点,明确要求。
1.出示习作要求:
第一幅图:
同学A:“我上个星期过生日,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
同学B:“我也刚满九岁,全家人一起给我庆祝了生日。”
同学们围在一起议论起自己的生日。
第二幅图:
李晓明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心想:我的生日也快到了,可是……
第三幅图:
同学A对同学B说:“李晓明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我们一起为他庆祝生日吧……”
第四幅图:
结果会是什么呢?
以上是这幅图中提炼到的信息,即:只讲了事情的开头,没有详细地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了,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思考:从习作要求中你弄懂了什么?
2.教师引导归纳出示:
(1)范围:记事材料作文(给出开头,续写经过,结果)。
(2)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3)要求:展开想象;写清楚;写具体。
三、创设情景,师生续编故事。
1.谈话出示语言片断:(既然根据材料续编故事,那么我们就得弄清材料内容。)
下课了,同学们在一起谈论自己过生日的情况,可是李晓明的生日也快到了,但是他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我们应该怎么为他庆祝生日呢?……
2.研读材料:从这段话中,你了解了些什么?(四要素:时、地、人、事、起因)
【板书:自己的生日】
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板书:准备生日】
结果又会怎样?
【板书:庆祝生日】今天咱们一起把故事编下去。
小结:在续写之前我们首先要
【板书:理清线索】
3.师生口头共同续编故事。
(1)出示:下课了,同学们在一起谈论自己过生日的情况,可是李晓明的生日也快到了,但是他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我们应该怎么为他庆祝生日呢?
(过渡)在续写过程中,除了理清线索之外还要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合理想象。
回过头来看,在叙述同学们打算为李晓明庆祝生日时,应该怎么对他说,又会怎么做呢?李晓明有什么反应?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2)出示:我们为李晓明的生日做了哪些准备?是靠自己还是在朋友及老师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其他同学呢?
(3)在续写时我们还要注意过渡和前后照应,使文章过渡就是紧扣前文的最后一句话,很自然地接上去。
【板书:语意连贯】
『教学设计出自』
(4)出示:常用的过渡方法有:
a.用一个句子过渡;
b.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c.用提示语过渡。
(5)对于这件事,我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6)试着给这个故事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
过渡:刚才我们共同续编了一个故事,这只是一种情况,可能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请大家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根据材料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四、各抒己见,发散思维。
1.出示讨论提示:
(1)我们为什么打算为李晓明庆祝生日。
(2)我们为李晓明的生日做了哪些准备。
(3)李晓明当时有什么反应?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4)结局如何。
(5)我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2.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续写指导
理清线索
语意连贯
合理想象
教学反思: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学习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五、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荷花
【教材分析】
《灰雀》是一篇充满童趣又颇耐人寻味的文章,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言行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鸟又放回树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学习读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情感目标:
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城实的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城市的表现,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重点句子,领会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感受到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
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确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一类生字,认识本课的二类生字,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初步认识诗歌的“阶梯式”结构方式。感受“我”全家对于大海的热爱之情。
3、感受“我”全家对于大海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成诵”本诗及理解诗中“我”与大海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大海的资料(图片、照片……)
教学时数:3课时
基础知识:
1、“阶梯式”结构方式。
解词:曝光:使照相底片或感光纸感光。
软片:(照相用的)胶片。
黝黑:黑,黑暗。注意黝字读音“yǒu”。
2、生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生字,学习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海浪的声音)
导言: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谁愿意说说你眼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海的诗歌。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读准字音。采用多种方式练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读准诗中每个生字的读音,学习一类生字,认读二类生字,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四、感悟诗的意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五、巩固练习,指导背诵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书写,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1、检查背诵情况。
2、指导书写“鼓”字。其他字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位置来书写。
3、请学生将自己找到的描写海的文章或诗歌、佳句读一读,以扩展学生对海的认识。
4、教师有目的的提供一些书籍,如《海的女儿》、《海上日出》等。
布置作业:写生字,预习下一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背一背,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这道题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他们喜欢哪一句话,就可以去抄哪句话,如果想要把整首诗都抄下来,也可以)
二、读一读。
(这道题的目的在于积累词语,所以只要会读即可)
奔腾、深沉、呼吸、坚毅、海浪
三、写一写。
(这道题中的字都是学过的一类字,所以学生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这些词语)
鼓起、录音机、肌肉、软片、无穷无尽。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参与情况,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故事《南辕北辙》。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四. 分角色读文。
1. 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 集体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五. 表演课文内容。
1. 学生准备。
2. 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六. 拓展。
1.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习。
生2: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 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生: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苏珊的帽子(板书),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苏珊得了癌症,接受了三个月的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心里很难过,但老师理解她,同学们尊重她,最后,她开心的笑了。
2、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有什么不同?(批读文)你从文中的批注当中知道了什么?
3、读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①谁是苏珊?苏珊为什么要戴帽子?
②苏珊戴上帽子后的心情怎样?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苏珊和帽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品读课文,并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5、课件出示:几种常用的批读方法。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参照老师提供的几种常用的批读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批注下来。
2、老师发现大家的批注都做的很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批注说给大家听呢?
生:我从一二句中知道了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但她身体里长了一个小小的肿瘤。
生:我在“小小”“竟”“三个月”“更瘦小”“掉光了”这些词语下面加了“。”我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苏珊小小年纪就要经受癌症化疗这些大人们都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苏珊是多么的不幸。
生:我在“落”下面加了“。”因为它是个多音字。
生:我很喜欢“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抗争,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落下的功课,然而,每天光着头到学校去上课,这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这句话,在它下面画了“”
3、文中的“这”指什么?(每天光着头到学校上课)怎么办?(戴帽子)
4、师批注: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苏珊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只有戴上一顶帽子来遮住身心的伤害。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帮助小苏珊的?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边进行批注。
2、指导朗读。
3、生质疑:为什么是“下星期一”戴帽子?
生:我读懂了批注当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同学们仿戴帽子?”这个问题,它表面上是同学们学习和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实际上她是想避免苏珊到校后的尴尬,保护她的自尊和更容易受伤的心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星期一到了,戴着帽子的苏珊来到了学校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默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进行批注。
生:我在“犹豫”下面画了“?”,我查了字典知道犹豫的意思是拿不定主意。
生:我在“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下面画
了“?”,她担心什么?她犹豫什么?
2、指导朗读。
3、假如你是苏珊班级里的一位同学,看到苏珊那样的担心,那样的犹豫,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4、苏珊走进教室后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发现?
生:我在“五花八门”下面加了“。”,它与前面的“越新奇越好”相照应。
生:我在课文右边批注了:看到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帽子,苏珊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生:我从“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这句话中感受到老师的办法真好啊,她巧妙地解决了苏珊的难题。
5、指导朗读。
6、是啊,此刻,我仿佛看到了苏珊那如花的笑脸,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苏珊这几个月以来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为苏珊有这样聪明而又细心的老师感到高兴,同时,我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师范读。
2、小组交流,谈体会,并进行批注。
3、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珊已经消除了心里的阴影和同学样一起快乐幸福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尊重、充满关爱的班集体。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苏珊是不幸的,因为病魔让她小小的身体备受折磨,但苏珊又是幸运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拥有关爱她,尊重她的老师和同学,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苏珊的老师和同学那样的人,那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每一个懂昨尊重,关爱他人的人,愿我们的世界处处充满尊重与平等,让世界充满爱。
五、作业。
对阅读材料《将军和士兵》进行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