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