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吴伯萧教学设计两课时

黄飞

《灯笼》吴伯萧教学设计两课时1

  在平时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折纸的兴趣也比较大,能够认真折纸,但是对于看图示折纸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他们的灵活度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先折“双三角”再折出灯笼。

  2、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彩色方形纸;颜色有红、黄、绿等。

  2、操作卡片《灯笼》折纸图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气成品1份,装饰好的灯笼一只。

  3、彩色长纸条、剪刀、浆糊、棉签、颜料。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幼儿学习折叠方法—幼儿操作—评价活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国庆节时,小朋友们在大街上看到挂在店门口那圆圆胖胖的是什么?

  2、引导幼儿学习灯笼的折叠方法。

  (1)出示折纸图示,明确图上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2)幼儿按操作卡片图1、图2、图3折好:图1把正方形纸对角折成三角形;图2、图3把两只尖角分正反对准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师出示半成品讲解并演示图4“双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间,另一只手对捏两道边后,用手抹平就成图4下面继续图5、图6、图7折成图8,教师再拿出没吹气的灯笼示范吹气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请大家开始折双三角,折好再按图5、图6、图7折成图8.折的时候注意折边要整齐,每折好一个步骤都要用手把纸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长条纸剪成细丝状,贴在灯笼底部,上面贴两根细纸条作为挂的带子,吹好气以后再把上面的两根细纸条连接贴好。

  (2)请小朋友用颜料、棉签,给灯笼轻轻画上好看的图案。

  (3)幼儿操作,教师辅导。

  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折纸,并指导幼儿粘贴,注意粘贴的部位并保持整洁。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把做好的灯笼悬挂在窗台上,让全体幼儿来欣赏,找出折得好或装饰得好的灯笼,让幼儿说出喜欢哪一个,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较高,当教师示范吹出灯笼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新奇,还给与教师鼓掌,也由此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根据图示一点一点的进行活动,而能力弱的则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但是整个活动能进行完,孩子也在此基础上能有创新,将灯笼变成了话筒。

《灯笼》吴伯萧教学设计两课时2

  一、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之所以把《元宵节》这一主题安排在第一单元,一是从时间上看,刚刚过完春节、元宵节时间相隔不远,可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二是从国情上看,元宵节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而且相关活动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有朗朗上口且生动有趣的诗歌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目——元宵节的习俗,同时体会亲情、友情、更加热爱生活。我在设计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的开始,我先请同学们说说在过春节时,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情,让大家共同感受一下你的快乐。由于学生们有这样的亲身体验,积极性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当有学生谈到元宵节或有关团圆等内容时,就请学生们延续这一话题,请大家讲一讲关于元宵节的知识(这是课前,同学们已收集好的资料,这时讲给同学听)。在了解了元宵节的知识后,请大家回忆今年的元宵节在公历的几月几日,由此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儿歌《元宵节》。在学习这首儿歌时,学生们会带着“元宵节”的这种情感体验进行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教材训练学生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元宵节》是一首儿歌,全诗4句28言,其中1、2、4句押韵,韵脚全都押在“圆”字上,诗句节奏明快,语言朴素,琅琅上口,孩子们读起来倍感轻松欢快,是朗读训练的好教材。在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来,我采用拍手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明快的节拍中感受节日的欢乐。

  三、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都具有激励功能。它能让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的愉悦,认识自我的价值,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评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刚刚跨入校门,对于老师、同学的肯定是非常重视的。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注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间的评价。其时,学生之间的那种评价才是最真实的,有什么就会说什么,用儿童的语言去评价儿童,这样学生间更容易交流、合作。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帮助,互敬互爱。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进行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可能有些难度,那么在开始评价时,教给学生一些评价的方法。多挖掘同学身上的优点,找到自身的差距,对存在的问题,要以建议的形式提出。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c同学读的特别有语气,我喜欢你,我要向你学习。”“XX同学,我想帮你补充一点。”“XX同学,刚才你第三个字读错了,我来帮帮你。”

  教学目标:

  1、识10个生字,进行渗透性识字。学习书写8个生字。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多音字“正”。

  3、学习偏旁:方框。

  4、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5、进行热爱我国传统文化,重视家人亲情和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愫的渗透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元宵节”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说说过春节时,你觉得最快乐的事。

  2、出示元宵,这是什么?前些日子我们刚刚过了什么节?(元宵节)

  3、你们对元宵节有什么了解?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其节俗活动在每年阴历的第一个月(元)月十五日夜(宵)举行。元宵节还叫“灯节”。正月十五夜,街上到处火树银花。五彩缤纷的花灯上有各种谜语,供人们观赏和猜测。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团圆、甜蜜之寓意,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象征全民族的大团结。)

  4、你们还记得今年的元宵节是公历的几月几日?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在不认识的字下面点点儿。

  2、老师大声读课文,你们坐好指读姿势,会读的同学可以小声跟着读。

  3、同桌互相帮助,要求:不会的字请同桌帮助。

  (二)、学习生字

  1、元宵节虽然过去了,但是老师还是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元宵”,请大家品尝。

  我带来的元宵可不是那么容易吃到的,请你们先把“元宵”背后的字学会了,才能品尝到元宵的味道。(同学们认识的读读就行,把较难的字贴在黑板上。)

  2、在课文中读一读大家都认识的生字。(出示课件)

  3、请同学们用自己方法记忆这些教难的生字。

  4、小老师教学生字,说一说记忆这些生字的好方法?

  5、认识新偏旁:方框儿

  与“团、圆”二字相结合,说明其表示“围起来”的意思。

  (三)、观察田字格,看一看这些字是怎样占格的。

  1、自己观察“团、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书写。

  3、学生独立书写生字。

  三、游戏

  摘灯笼的游戏。

  方法:能正确读出并能组词的同学可摘到小灯笼。

《灯笼》吴伯萧教学设计两课时3

  活动目标

  1、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2、运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灯笼,促进双手的协调配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购买的红灯笼一个,圆形灯笼(三片纸做的)范样一个,菱形灯笼(四片纸做的)范样一个。教室里

  预先拉上绳。

  2、毛钱做的灯笼穗子,固体胶,剪刀。

  3、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红灯笼,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哪儿见过灯笼?都见过什么养的灯笼?设么时候挂灯笼?

  2、出示圆形灯笼范样,幼儿仔细观察,探索灯笼制作方法。

  提问:它们是有什么纸做的?是用几片纸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师边示范边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灯笼的彩色纸可以是三张,也可以是四张、五张等。

  (2)对折后在彩纸的反面粘上胶,纸片的边角要对齐、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纸时,先把穗子挂线夹在灯笼中间。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作业后热心帮助别人。

  (2)帮助能力弱对幼儿掌握对折、粘连的方法。

  5、把幼儿制作的灯笼挂起来,共同欣赏。

  讨论:说说哪个灯笼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灯笼范样,引导幼儿探索制作方法,鼓励幼儿回家尝试制作。

《灯笼》吴伯萧教学设计两课时4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贴、穿的`方法来制作红灯笼,体验做做、玩玩的快乐。

  2.注意安全,知道用完后要将剪刀、笔等放回原处。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小灯笼、自制灯笼的步骤图。

  2.红色蜡光纸、剪刀、笔、彩线、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1.欣赏教师自制的小花灯。

  ★指导语:元宵节到了,我们看到了许多美丽的花灯。今天,老师自己也做了一盏花灯,它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来做的呢?

  2.观察操作材料和步骤图,了解制作灯笼的方法。

  (1)观察材料,了解其用途。

  (2)观察步骤图,了解制作灯笼的方法。

  (3)讨论活动规则。

  3.尝试用剪、贴、穿的方法来制作红灯笼。

  4.手提灯笼,相互欣赏。

  延伸活动:

  开展《听鼓点玩灯》的游戏,体验做做、玩玩的快乐。

《灯笼》吴伯萧教学设计两课时5

  活动目标

  1、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2、运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灯笼,促进双手的协调配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购买的红灯笼一个,圆形灯笼(三片纸做的)范样一个,菱形灯笼(四片纸做的)范样一个。教室里

  预先拉上绳。

  2、毛钱做的灯笼穗子,固体胶,剪刀。

  3、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红灯笼,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哪儿见过灯笼?都见过什么养的灯笼?设么时候挂灯笼?

  2、出示圆形灯笼范样,幼儿仔细观察,探索灯笼制作方法。

  提问:它们是有什么纸做的?是用几片纸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师边示范边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灯笼的彩色纸可以是三张,也可以是四张、五张等。

  (2)对折后在彩纸的反面粘上胶,纸片的边角要对齐、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纸时,先把穗子挂线夹在灯笼中间。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作业后热心帮助别人。

  (2)帮助能力弱对幼儿掌握对折、粘连的方法。

  5、把幼儿制作的灯笼挂起来,共同欣赏。

  讨论:说说哪个灯笼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灯笼范样,引导幼儿探索制作方法,鼓励幼儿回家尝试制作

《灯笼》吴伯萧教学设计两课时6

  在平时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折纸的兴趣也比较大,能够认真折纸,但是对于看图示折纸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他们的灵活度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先折“双三角”再折出灯笼。

  2、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彩色方形纸;颜色有红、黄、绿等。

  2、操作卡片《灯笼》折纸图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气成品1份,装饰好的灯笼一只。

  3、彩色长纸条、剪刀、浆糊、棉签、颜料。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幼儿学习折叠方法—幼儿操作—评价活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国庆节时,小朋友们在大街上看到挂在店门口那圆圆胖胖的是什么?

  2、引导幼儿学习灯笼的折叠方法。

  (1)出示折纸图示,明确图上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2)幼儿按操作卡片图1、图2、图3折好:图1把正方形纸对角折成三角形;图2、图3把两只尖角分正反对准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师出示半成品讲解并演示图4“双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间,另一只手对捏两道边后,用手抹平就成图4下面继续图5、图6、图7折成图8,教师再拿出没吹气的灯笼示范吹气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请大家开始折双三角,折好再按图5、图6、图7折成图8.折的时候注意折边要整齐,每折好一个步骤都要用手把纸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长条纸剪成细丝状,贴在灯笼底部,上面贴两根细纸条作为挂的带子,吹好气以后再把上面的两根细纸条连接贴好。

  (2)请小朋友用颜料、棉签,给灯笼轻轻画上好看的图案。

  (3)幼儿操作,教师辅导。

  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折纸,并指导幼儿粘贴,注意粘贴的部位并保持整洁。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把做好的灯笼悬挂在窗台上,让全体幼儿来欣赏,找出折得好或装饰得好的灯笼,让幼儿说出喜欢哪一个,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较高,当教师示范吹出灯笼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新奇,还给与教师鼓掌,也由此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根据图示一点一点的进行活动,而能力弱的则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但是整个活动能进行完,孩子也在此基础上能有创新,将灯笼变成了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