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鲸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做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富有可读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设计理念】
让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变以理性认知为主为以感性体验为主,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凸现事物的形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像。
2、有关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一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哺乳”,“肺”,纠正读音以及“肺”的写法。结合人体部位,引导学习本课生字“腭”“肚”“肺”“胎”,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写成“市”。)
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谁来读读?
2、交流:
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
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提出不懂的问题:
词语理解难点:胎生 哺乳动物。
4、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反复读。老师相机指导点拨读通,读出特点。
三、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1、下面我们要要召开一个关于鲸的“科学新闻发布会”。在座的各位都是小小科学家,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为了搞好本次的新闻发布会,咱们首先得读懂课文。
2、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小作家中的一个角色,采用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方法,选择其中一项来研究。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为了能讲得让别人一听就懂,像鲸的呼吸方法和睡觉姿势等内容,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并加以说明。
3、各组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鲸的学习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再来作“科学新闻发布会”。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课外继续收集关于鲸的资料,适时地充实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去,并根据自己选择研究的一个方面,拟写好自己的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9、鲸
大小
种类
演变
胎生
呼吸
吃食
睡觉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进“鲸”的世界
上节课,我们分组研究了鲸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召开“科学新闻发布会”。老师来当主持人,每个学习就是一个“鲸研究专家组”,围绕一个方面有重点地汇报鲸的研究成果。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研究“鲸”的特点
主持人:在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我们都知道这种动物叫做“鲸”。今天,我们就要召开“科学新闻发布会”,请“研究专家组”来汇报研究成果。
在座的既是现场的记者,又是评委,可以随时向“研究专家组”提问题,并评价其汇报成绩。
1、“鲸”的大小:
⑴ 主持人:都说鲸很大很大,到底怎样大?下面我们请“专家”介绍一下鲸的大小。
⑵ 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发现写作特点。
⑶ 主持人:你们觉得“专家”汇报得怎么样?请“评论员”发表评论。
引导学生发现正因为“专家”在介绍鲸的大小时,用上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生动而富有条理地介绍出了鲸的大。
(板书:举例子 列数字 作对比)
⑷ 指名读:
朗读点拨预设:
──听出来了,你强调了数字,读出了鲸的大!
──通过和熟悉的事物一比较,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鲸的大。
──比一比,看谁能读得更大一些!
──不错,你边读边做动作,读出了鲸的大!
全班齐读体会鲸的大。
对于理性的说明文,采用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枯燥的说明方法。能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在发现 中学习,在朗读中深入体会。
2、鲸是哺乳动物:
课件出示下列文字资料:
一天,东海龙王突然心血来潮,想搞个鱼类比赛活动,比一比哪一种鱼最大,哪一种鱼重。得到名次的,龙王将给予重奖。到了比赛那一天,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蟹将军的查验进入了赛场。鲸得到这个消息,他也想趁机溜进去拿个大奖。当他正准备混进赛场时,被蟹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说出不准他参赛的理由,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
⑴ 请“专家”解答:鲸想靠什么混进去拿大奖的?蟹将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想象鲸和蟹将军争吵时的情景。相机学习第 2、5、7自然段。
⑵ 认真读第2段课文,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鲸”,明明不是“鱼”,是“哺乳动物”,为什么还是“鱼”字旁?用自己的话来叙述。
小结:人类对鲸的认识,是从体形特点到生理特性的。其实,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完善的。鲸不属于鱼类,用“鱼”做偏旁显然是不恰当的。不过,人们约定俗成也就沿用至今了。
通过转述,转换语言,积累语言。
⑶ 从鲸的演变,我们可以知道鲸是哺乳动物。还有其他理由吗?(鲸用肺呼吸,鲸是胎生的)你想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研究成果?
⑷ 从“专家”的解释中,我们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怪不得蟹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呢。
这一训练将学生读情境创设和课文有机地融合,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结合课文,解开心中的疑团。同时,又依托这块训练材料,引导学 生展开想象,将读、想、辩巧妙地融为一炉,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语文的素养。
3、鲸的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
⑴ 鲸的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请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介绍:
呼吸出的水珠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
看课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来辨别鲸的大小和种类。
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齿鲸和须鲸异同点可采用比一比的方式介绍:
种类
项目
有无牙齿
食物
呼吸
睡觉 须鲸 齿鲸
⑵ 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列数字、举例子、比较法、打比方。
⑶ 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朗读体会,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创设新闻发布会的有趣情境,促进学生消化吸收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有意识地把认识事物、学习语言、发展能力和训练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还可以允许学生把课前阅读收集到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介绍,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研读文本,领悟说明方法
1、刚才我们美美地当了一回研究员,我们知道了鲸是哺乳动物,而且还了解了鲸的生活习性。作者为了给我们介绍鲸,用了很多说明方法。引导学生看板书说出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2、结合文中一处内容,让学生谈谈作者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或者告诉我们什么?
(课件出示。)
列数字: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鲸很大很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无加点的词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朗读体会说明文用词要讲究准确,科学。
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还有很多,请大家读读课后第3题练习。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⑴ 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⑵ 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⑶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作比较: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和象作比较有什么好处?)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
举例子、列数字: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打比方: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师:同学样读书真仔细,我们自己发现了这么多的说明方法,我们在写作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章会写得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链接阅读课后“资料袋”:
交流: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是采用哪些说明方法写的?
(引导学生明白这段话是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来写出鲸濒临灭绝的可怕情景。)
四、拓展延伸,灵活运用表达方法
1、学完课文,相信同学们对鲸又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鲸有很多种。请大家一起观赏鲸家族中的部分成员。
(课件出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
2、下面我们组织一个“巨鲸演讲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以鲸的.口吻把自己介绍给大家。怎样介绍呢?请大家先听听蓝鲸的自我介绍。
(出示多媒体课件──蓝鲸的图片及自述:我,就是鼎鼎有名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我身长3米,体重190吨,相当于 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我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比一头大象还重。我的力气特别大,能抵得上一个火车头的拉力。因此,有人管我叫“大力士”。怎么样,大家记住我了吗?)
3、交流:
听了蓝鲸的自我介绍,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
4、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领悟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下面请大家也来扮演某一种类的鲸(如白鲸、虎鲸)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要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重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5、全班交流。
五、练笔小超市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课外资料,并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进行练笔。
1、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3、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学生练笔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完成练笔后,先让学生在组内读一读、议一议,然后推选优秀习作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 。
4、根据收集的资料,出一期介绍鲸的小报。
〖板书设计〗
体形特点 像鱼、大、长 作比较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哺乳动物 演变过程 用肺呼吸 胎 生 种类 须 鲸 齿 鲸 生活习性 吃食 呼吸 睡觉
【练习设计】
1、抄写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三个以上词语写一段话:
哺乳 鱼鳍 过滤 须鲸 齿鲸 肺部 鼻孔 喷泉 水柱 胎生 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课文内容填空:
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__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__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__公斤重的鲸,约有__米长,一条舌头就有__头大肥猪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__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长须鲸一顿就可以吃__多公斤。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__长,__公斤重,一天能长__公斤到__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鲸不是鱼,而是__。因为,鲸的祖先因环境变化而由__移向__,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__和__渐渐变成了鳍,__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鲸跟牛羊一样用__呼吸。鲸呼气时浮出水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鲸跟牛羊一样,是胎生的,幼鲸靠吃__长大。
上面两段话采用__、__和__说明方法写的。写出了鲸的__、__、__和__等特点。
【教学建议】
1、要树立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要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篇课文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如今,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对鲸的认识已经愈来愈全面。因而,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鲸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走近鲸的世界,对鲸有所了解。教师也应准备一些有关鲸的图片、声像资料或制作出相关课件,在课前及课中穿插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课程资源。
2、在教学内容上要统筹安排,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来。如一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就推荐优秀科普著作,引导学生阅读,在本组教学即将结束时召开读书交流会;在学习每篇课文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或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单元小结做好准备。
3、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常识课,对于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