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密度》教学设计

张东东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整个科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①、密度是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遇到第一个重要物理概念。②、密度概念的教学中所包含的“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和探究是建立许多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③、从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单位,及其读法和意义。总而言之,密度是科学的教与学的又一个的新开篇,为今后的学习方法、知识迁移设下重要的伏笔。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水的密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为:水的密度概念

  4、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试验能力。

  3、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学生的思维认识过程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密度的教学内容恰好是学生的认知的转折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展开教学内容,又要不失时机,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的训练。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为前提,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识规律,遵循教材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确定本节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实验研究发现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法研究,更要重视学法指导。1、以启发设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自主学习。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从而引发思考,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提问水和酒精如何区别?(指出判断是利用它们的性质)接着又问水有哪些性质?最后点明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水的又个重要特性“密度”。

  2、新课教学

  (1)指导水的密度探究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测的物理量,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多次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2)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本节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要特别突出密度概念建立过程。在分析表格中实验数据时,不要直接计算出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通过质量与体积数据比较,水的质量随着体积增大而增大,发现水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比值是一定说明它与体积、质量无关,从而让学生建立密度是水的一种特性概念。在建立概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渗透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了解意义。在学生对密度定义明确、密度概念有所了解后,从实验数据中讨论,如果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是多少?这样从密度定义得到了密度单位、读法和意义,使学生易理解接受。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密度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通过学生课堂练习来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作业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又是课堂练习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