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3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设想:本课主要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指导下,借助生活经验、直观演示,自觉产生情感体验,读中自悟,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4、寇准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画华山图),他们艰难地爬上了山顶(贴人物图于山顶上),你们看看图,觉得华山怎么样?(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二、学习第二段
1、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小朋友们一边听一遍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997米高,500多个咱们这个教室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你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华山的高吗?”啊!!”
华山那么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老师这有几个,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过渡:华山很难爬,但爬上去以后会看到一番美景,是什么呢?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齐读
师画远远近近的山,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的远,有的近,有的高,有的低,错落有致,此起彼伏,谁来读好这个词?指读,齐读
学到这儿呀,宋老师有个疑惑了:这些远远近近的山原来也是很高的,为什么在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交流
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再次体会一下华山的高大!指读整句,齐读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这太阳应该在哪呢?(贴好太阳图)为什么贴在这儿呀?读读句子,太阳离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一样。
白云贴哪儿呢?小朋友,你们的腰在哪儿呀?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间部位。
贴一朵白云,够了吗?为什么?(朵朵白云)继续贴
指读,齐读
3、谁能连起来把这段话读好?
男生齐读。 师评:谢谢小男子汉们!你们让我们都看到了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的华山!
女生齐读。 师评:女小朋友也了不得!把华山雄伟壮丽的样子也读出来了!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
4、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样来赞美华山?
站在华山顶上,你除了想赞美华山,你还想干什么?
5、小寇准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出示)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们想来吟诵一下吗?齐读古诗
那你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聪明的孩子已经发现:来课文前面都告诉我们了。
“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下面让我们男女生合作一下,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诗意
可老师有几个不明白之处要请教一下在座的小朋友, “举头”是什么意思呀 ?“回首”呢?谁来表演一下?谢谢你的帮忙,现在宋老师可明白啦。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小寇准写这首诗时才7岁,怪不得先生要连连称赞了,那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6、谁能学学先生,夸夸寇准(注意手势和点头动作)
7、同桌合作,一个当寇准吟诵古诗,另一个当先生夸夸寇准。自己练,上台表演。
8、这样朗诵、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板书),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两遍课题
9、配乐齐背古诗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课件)
2、许多大诗人在游览完我国的名山后留下来许多古诗,今天宋老师送给大家《题西林壁》,这是我国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游览完庐山后写下的。
师配乐朗读,自读,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17个生字,会写“真、间、与、首”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3.读写绘结合的方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教学难点:
读写绘结合的方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自己 真高 山间 云朵
2.复习古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诗文对对碰
1.课文有些句子和古诗的意思一样,你能找出来吗?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
3.这些的说明了华山的——高。
4.读好这句话:华山真高啊!
学习生字“真”
用真啊!说句子。体会感叹号的用法。
三、我也来描绘
1.华山怎么高呢?说一说。
2.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用图画画出来吗?再配上几个句子。
3.自由完成绘画。
4.展示并介绍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随机教学“间”
5.我们只是读文看插图就都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小寇准身临其境更有自己深刻地体验了。我们一起来跟着小寇准来吟诵这华山的高吧。
四、学写生字“与”“首”。
课时目标
1、学生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岁、齐、华”。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观赏华山风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简笔画(华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背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出示课件)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
3、比我们还小呢! 小小年纪就会写诗啦! 瞧,这就是他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4、指名读。
5、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二、创设情境,细读课文
过渡:看,这就是华山。(课件出示华山图) 它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你们想看看吗?
1、捧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自由读。指名回答。
是啊! 小寇准的感觉就和你们一样,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啊! 华山真高哇!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 请小朋友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读一读。
(1)自由读。(师行间巡视)
(2)生找句子。讨论:
(出示课件)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讨论)
你们想不想看看华山的美景?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录像,加解说语。)
看完了录像,再读读这两句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自由读一读。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指导朗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华山巍峨峻秀,高入云霄,你们想不想把这两句话背下来? 生自由准备。
指名背。
齐背。(出示无字插图)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 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 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
三、借文悟诗读演内化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写的诗。
1、出示诗句:
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指名读。
(2)你读懂这首诗了吗? 其实,它的意思早就藏在课文中,赶快找一找吧。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举头”、“回首”的意思。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3、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下面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谁再来读一读?(乐曲)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4)指名上台表演朗诵。
(5)站立齐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 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 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其实,描写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读一读吗?
2、赶快拿出来读一读吧! 好好练一练,待会选择一首你读得最棒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3、指名朗诵。
4、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哪,课后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搜集。我们生活会的时候,在班上交流。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小寇准7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这和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是分不开的。你们想不想和他比一比?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 (出示) 岁华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完成《习字册》“岁、华、齐”的临写。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用课文中的词填空。
(1)天上飘着。
(2)起雾了,的山都看不见了。
选做题:
一、熟读老师提供的三首古诗,并记住其中一首。
二、结合《阅读欣赏》中的课文《山》,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三点思想:
一、读中感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画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 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 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 以读促悟,运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实践,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关注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培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学习古诗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议议,在课文中找找有没有能帮你理解的句子。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学生诗意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只要对个别字词进行的点拨,如:“举头”、“回首”。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吟读,切实的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句结构的奇妙,体会到古诗的意境。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华山雄奇险峻,我采用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的办法,让学生在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从而感受到《咏华山》这一课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再如,学生在朗读古诗时,我为他们配上古筝乐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使之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教学中几点不足:
1、这篇课文诗好,意境美,不仅赞颂了华山的高峻雄奇,也赞扬了寇准的才华出众,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如果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教学效果会更佳。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能促进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交流更为充分。
2、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收放自如,在关注学生方面还需大大加强。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学生,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