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汇总9篇

阿林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矿物的显著特征是描述和识别矿物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矿物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描述。

  (2)根据已观察到的矿物特征,对照资料对它们进行鉴别。

  (3)从矿物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中选择显著特征进行描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

  (2)渗透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矿物进行观察、描述,并能根据矿物的显著特征进行鉴别。

  三、教学难点

  磁铁矿,方解石光泽的鉴别。

  四、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待识别的矿物三种(方解石,磁铁矿,石煤),铜钥匙、小钢刀、放大镜、白色无釉瓷砖、磁铁、稀盐酸、滴管、集气瓶、记录卡等。

  2.演示材料:课件、视频资料(科学家是怎样鉴定矿物的)。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矿物。先回忆一下,我们已经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和描述矿物?(生说,教师板书如下:颜色、条痕、硬度、透明度、光泽、形状)

  2.还记得硬度是怎么辨别?(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去刻划。)

  3.除了这些方法外,你还知道哪些观察方法呢?

  学生可能会说:用磁铁吸、滴上稀盐酸等方法。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鉴别我们所面对的不知名矿物,敢接受挑战吗?(出示课题: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

  二、观察记录1号方解石,2号磁铁矿矿物的特征。

  1.请1号同学从抽屉里拿出我们将要鉴别的矿物,你们先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矿物?(学生可能会猜石英,磁铁矿,方铅矿等)

  2.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指名同学说。

  教师小结:先用各种方法观察矿物,收集这些矿物的特征;再对照矿物资料卡进行判断。 (板书)

  3.那你们说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应当注意些什么? (特别强调学生使用稀盐酸特别要注意:

  手拿滴灌的胶头处,垂直往下滴;

  一滴就够;

  滴在矿物的靠近边缘处,方便清洗;

  这块矿物一头有小纸片的,不要滴这一头,滴另一头;

  千万不要弄到皮肤上和眼睛里,万一不小心染上了,就马上用流水冲洗;

  同学先说,教师再强调如下(课件出示)。

  (1)使用小刀、瓷砖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和同学。

  (2)滴过稀盐酸的岩石要用清水冲洗,这个工作交给老师来做,你们只要把它放在盒盖上就可以了

  (3)需要稀盐酸的小组,请告诉老师,由老师在你们观察完其它特征后再给你们提供,用完后摆放在桌上。

  (4)认真观察和记录矿物的相关特征,并记录下来。

  5.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你发现了矿物的多少特点?

  汇报一:首先我们来汇报矿物1的特征。请1个小组带着记录表上来汇报。

  不知名矿物1特征

形 状块 状
颜 色乳 白 色(无 色)
条 痕白 色
光 泽玻 璃 光 泽
透 明 度透明或者半透明
软 硬较 软
触 摸光 滑
滴稀盐酸冒 泡

  有补充或者不同意见的吗?

  汇报二:再请一个小组汇报矿物2的特征。

  不知名矿物2特征

形 状块状
颜 色铁灰色(铅灰色)
条 痕黑色
光 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
透 明 度不透明
软 硬较硬,小刀划不动
轻 重较重
强磁性
滴稀盐酸会冒泡

  有不同意见的吗?

  三、对照82页,83页矿物特征卡鉴别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至82、83页,对照单元资料库的《矿物特征卡》,试着鉴别它们分别是什么矿物?

  (2)同时思考:

  1号,2号分别是什么矿物?

  你们是根据矿物的哪些相关特征进行判断的?

  在你们收集到的所有信息中,哪些性质对鉴别这块矿物最有价值? 哪些性质作用不大?

  (3)汇报。

  四、抓住主要特征找矿物。

  (1)在2号同学的抽屉了,有五块我们曾经认过的矿物。现在,你们先根据老师大屏幕上提出的特征,猜一猜我指的是哪一块矿物?

  块状

  较硬

  不透明

  金属光泽

  条痕樱红色。

  (2)为什么现在能猜出?(主要特征容易识别)

  (3)小结:抓住矿物的显著特征去识别矿物,能让我们的判断更准确。

  如石墨有染指现象,磁铁矿具有强磁性,能吸引大头针等。

  五、认识家乡主要岩石——石煤

  引:刚才的挑战完全成功,能不能接受新的挑战?我这里有一块资料卡中没有的,以前课堂上也没有出现过的,含多种矿物的岩石,你们敢不敢试着判断一下,这是什么?请3号同学拿出报纸包着的矿物。仔细鉴别。

  1.学生观察,描述主要特征。

  综合上诉特征,你初步判断是什么?

  2.请专家鉴别。

  这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请富阳国土资源局的李工程师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李工程师。

  3.专家介绍起源,开采情况,以及用途。并送出礼物——石煤给大家。

  六、结课

  是的,人们正在利用了岩石和矿物的不同特性,改善和建设着我们的生活,希望课后同学们能选择两种矿物或岩石,详细了解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与讨论好吗?

  板书设计:

  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

  1、观察,收集特征(形状,颜色,条痕,光泽

  透明度,软硬……)

  2、对照资料卡鉴别(抓住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

  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

  “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⑴ 有感情地朗读。

  ⑵ 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

  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六、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 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试验探究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回顾旧知识

  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 激发激情

  展示砖工师傅使用的铅锤体(圆锥),你能测试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进行设置情景,引疑激趣迁移,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试验探究 合作学习(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探究一:(分组试验)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1、猜想:猜想它们的底、高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圆柱、圆锥各1个,分组试验,试验后记录结果;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集体评议:(注意汇报出试验步骤和结论)

  4、教师介绍数学专用名词:等底 等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一活动,初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为探究二活动活动开展作好了铺垫。

  探究二:(分组试验)研讨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大胆猜想: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水槽(装有适量的水),通过试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边试验边记录试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每组的试验)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提醒学生汇报出试验步骤)

  教学预设:(1)圆椎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倍;(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3)当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等。

  4、通过学生汇报的试验结论,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5、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反复朗读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试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自主猜想、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探究三:(伸展试验---演示试验)研讨不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题的体积是否具有三分之一的关系。

  1、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2、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还有三分之一的关系吗?

  3、学生通过观看试验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

  5、结合探究二和探究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课件演示试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理解,再次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一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实践运用 提升技能

  1、判断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说明理由---师生评议

  2、口答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学生评议

  3、拓展运用:【课本例题3】学生分析题意---小组合作解答---学生解答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口答题题型的训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而拓展题型具有开放性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五、谈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六、课堂作业:

  1、做在书上作业:练习四 第4、7题

  2、坐在作业本上作业:练习四 第3题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附后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1页的例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购买不同价格物品的情景中,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认识用小数标的物品单价、加法含义及元、角之间的换算。)解决简单的购买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思维及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培养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不同单位的人民币相加。

  教学过程:

  一、提供购物场景,复习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认识了商店里物品的价格、还学会了怎样换人民币,你们知道人民币有什么用途?(买东西。)今天我们就应用前面所学的关于人民币的知识来解决买东西的问题。

  2.师:“瞧,商店里有这么多东西,你们会认这些商品的价格吗?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两件物品跟同桌说一说它的价格。”请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改变课题名称,变“人民币的加法计算”为“买东西”,紧扣本节课的活动,使学生容易理解,还数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商店里的物品都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说价格,达到复习旧知的效果,为本节课的新授打下基础。〕

  二、模拟购物情景,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人民币的加法计算

  1.创设情境,出示3种气球(圆形、葫芦形、心形),并简单认识3种气球的形状及价格。

  (1)提出问题:老师发现这个商店里卖气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哪几种气球?他们分别要多少钱?你们喜欢气球吗?老师想买两个送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你们说我可以买哪两个?

  (2)分析问题:小组讨论猜一猜老师有可能买哪两个气球,有几种买法?

  (3)解决方案:反馈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在表格内表示出来。

  买东西

  要买的物品

  一共要多少钱?

  圆形、心形

  5角+8角=13角=1元3角

  葫芦形、心形

  1元2角+8角=2元

  圆形、葫芦形

  5角+1元2角=

  2个圆形

  5角+5角=

  2个葫芦形

  1元2角+1元2角=

  2个心形

  8角+8角=

  2.尝试人民币的简单加法计算。

  师:你们知道买圆形和心形这两个气球一共多少钱?要求一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师板书学生回答的过程并给予解释。)如果要买葫芦形和心形呢?

  板书:

  (1)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己选其中一个组合计算总价。(你们能不能算出其他组合的价格?试一试,四人小组内商量每人选一组,比一比谁算得快。)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计算的结果,检查自己的同桌或组员是否算对了。若发现错了则给予指正。

  (3)反馈并选其中一组进行详细讲解,其他小组进行核对。

  (4)对小黑板上的六组进行比较,哪一组用钱最少?哪一种买法用钱最多?

  〔从“买气球”的情境中,学生讨论发现6种组合,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并在探索中发现人民币的加法计算。四人小组每人选一组合进行计算。不但马上巩固新知,还在交流中学会了评价别人,学习了其他组合的计算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容量的练习。挖掘课本中的内容,利用板书,对六种组合进行人民币大小的比较。〕

  三、应用元、角加法计算解决生活问题

  1.师:刚才我们通过解决实气球的问题学会了人民币的加法计算。你们想不想应用这刚学的新知识去买东西?请同学们拿出表格,看一看这次要买的东西是什么?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

  2.为每一小组准备商店里的物品及其价格(出示贴纸商品,见附录)。要求:在小组长的主持下,每个同学一次只能买两样东西并把这两样东西像老师那样贴在表格中“要买的东西”一栏,最后在“一共要多少钱”中列式并计算。注意:要讲文明,在选购东西时不抢购,如果你买完了两样东西并列式计算完,你还可以再去选购。

  3.动手操作,结合表格巩固人民币加法计算。

  4.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操作和计算的结果并给予评价。(四人小组交流,看看别人买了什么,他算对了吗?)

  5.展示个别学生的作业。(给全对的学生加红花。)

  〔贴纸购物,首先是巩固本节课的人民币的加法计算,还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在自由选择信息中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尝试了成功的喜悦。以小组为单位,不但加强了合作意识和文明购物的教育,还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评价别人,也从中学了其他商品组合的计算。〕

  6.猜一猜:1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聪聪买东西用了10元钱,你说他买了什么?(比一比谁拿智慧星多。)

  〔“猜一猜”不但巩固了本节课的计算,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了训练,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选择信息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

  四、购物游戏,在生活实践个应用元、角加法计算

  所用物品都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带的玩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教师只要在各个物品上标上不同的价格即可。

  1.四人小组内进行活动。(两人先当售货员然后交换。两个“售货员”要一起算钱,否则一个人容易算错。)

  2.全班进行购物活动。(两个人外出买东西,两个人留下当售货员,然后交换进行活动。)

  3.反馈活动情况。(先向小组成员汇报自己外出买了什么,一共花了多少钱,其他成员检查其是否算对了。)

  〔将所学的抽象算式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际购物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实际购物中发现问题,从而达到本节课的目的。〕

  五、指导看书,完成课本中的练习

  六、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通过买东西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在生活中你会帮妈妈买东西吗?但不能乱花钱。我们应爱护人民币。(对学生本节课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4.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中的小动物头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入课,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拍手唱起来,体会有妈妈的幸福快乐。有妈妈的孩子多幸福啊,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不在身边,现在就让我们来帮小蝌蚪找妈妈吧!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读一遍课题,从这个课题中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都在课文当中,请同学们看课件(全篇课文动画加朗读)

  看完这个动画,同学们已经有了答案了吧,让我们再翻开书自己去找答案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师: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第一段的动画)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动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小蝌蚪呢?找2名同学来回答,然后让大家一起来齐读。

  同学们说一群快活的黑灰色的,大脑袋,甩着长长的大尾巴的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那这样一群小蝌蚪去找妈妈了,看看他们遇到了谁?课件(第二自然段的动画)

  看完课件,谁来说说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在路上他们都遇到了谁,是怎样打的招呼啊?

  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两句话“1.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2.鲤鱼鲤鱼,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感觉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会说出有礼貌,而且会找出有礼貌的词语。

  师:这样一群有礼貌的小蝌蚪问妈妈在哪里,那鲤鱼阿姨是怎样回答的呢?找一名学生回答,适当的说评价,给学生鼓励。

  小蝌蚪很有礼貌,鲤鱼阿姨也非常善良,我们读的时候一定要把感情读出来呀,现在谁能把这一段有感情的读出来,把名读。

  师:小蝌蚪听了鲤鱼的话,去那边找妈妈,又遇到了谁呢,请看课件(第三到第五段)

  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刚才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请学生回答,然后让学生自己学习下三段。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自然段,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你也能像老师一样提出问题吗?下面你们就自主学习下面的三段内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读)

  学生提出问题后请提出问题的同学自己找同学来回答。教师适当的点播不准确的地方。

  同学们说得真好,也帮助小蝌蚪找到了青蛙妈妈了,小蝌蚪经历了很多的困难才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我们能从小蝌蚪身上学到什么呢?生答。(此时渗透小蝌蚪非常有毅力,不怕困难的精神)现在小蝌蚪一定有很多心里话要对青蛙妈妈说,那现在你们是一群小蝌蚪,老师作你们的青蛙妈妈,把你们想说的话说给我听听吧!

  同学们都把心里话说给我听,说得好极了。

  此时,现在我们一家有再来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出示课件(课文的全部动画加朗读)

  师:谁能说说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的变成青蛙的?

  指名来回答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老师仿佛真的看见了一群小蝌蚪变成了青蛙的过程,那现在谁能把老师手中的这些图片给摆出来,要按照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来帖啊?(找一名同学板前来帖)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帖的是否正确?(出示课件成长过程)

  现在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一下,看看谁读得最出色。分小组来朗读:第一组扮演小蝌蚪,第二组扮演青蛙,第三组扮演鲤鱼,第四组扮演乌龟,老师当旁白(放无声音的课文动画)

  同学们读得太好了!那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把他们表现出来呢?

  三.演一演

  现在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5分钟时间)

  其中一小组用表演的方法把课文表现出来,另外一小组用《上学歌》改编出来的,用歌声把小蝌蚪变成青蛙唱出来。

  同学们分别戴头饰来表演。

  另一组同学改编的歌词是“小呀小蝌蚪,找呀找妈妈,过几天长后腿,再过几天就把前腿长。小呀小蝌蚪,找呀找妈妈,脱黑衣,穿绿衣,最后找到青蛙妈妈了,呱呱呱”

  同学们演得非常认真,也特别生动,老师仿佛真的看见了一群小蝌蚪在游来游去,在池塘里找自己的妈妈。那这组同学唱得更是动听,老师真的看见了几只小蝌蚪长成了青蛙一样。

  师:那小蝌蚪们长成青蛙后每天都跟着妈妈去做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后一段,我起头“不知什么时候”学生就会跟着读起来,读后学生就会回答出来每天他们和妈妈一起去捉害虫。

  青蛙每天能捉很我的害虫,他们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会说:爱护它,保护它,从我做起,并且告诉其它人也要爱护青蛙们,做一名爱护青蛙的小卫士。(对学生进行爱护益虫的教育)

  四.设悬念,课外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的做得好,老师想再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你们能完成吗?

  出示幻灯片“小探索”回去查一查资料,看看青蛙每天每只最多能吃多少只害虫害?明天告诉老师和同伴们。

  五.小实践

  等到夏天来到的时候,捉几只小蝌蚪观察一下,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要记得再把青蛙放回去呀!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立体图形第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会辨别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

  2、通过摸、滚、推各种立体图形光感受他们的特征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会区分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白板 图形卡片 立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题

  哇!同学们从家里搜集了这么多物品,你能给小伙伴们说一说吗?

  生:牙膏盒,饮料罐,积木块,皮球,乒乓球,魔方,色子等。

  师: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有趣的物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品的形状吧!(板书 认识图形)

  【过程评价】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物品,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合作分类,初步感知

  学习任务一:同桌合作分一分,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1、分一分 课件出示,老师的物品这么多物品堆放在这里,太乱了,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与同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2、交流汇报: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指导更细的分类。

  3、小结:我们能把这些物体按照形状可以分成四类。课件出示

  【过程评价】让学生大胆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学生在动手分类中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各类物品的外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合作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认识特征。

  学习任务二: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觉得每组图形分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小伙伴们。1、观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然后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2、汇报交流:你觉得每组图形分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预设汇报:

  (1) 长方体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的特征。生:我看到长方体有六个面

  每个面都是平平的

  长方体都是长长方方的

  对面相等 它们的面有大有小

  (学生们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提醒小朋友们看一看、摸一摸,你的是这样的吗?并随孩子们一起利用多媒体帮孩子们验证,孩子们直观感受。)

  (2) 正方体

  师:课件出示正方体的物体,教师明确其名称为正方体,请孩子们拿出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说出他们的特征。

  生:正方体也有六个面

  每个面都是平平的

  这些面是正正方方的

  这些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学生汇报每一种特征老师跟随孩子一起验证,并提醒孩子仔细观察)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仔细观察看一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吗?

  (3)认识圆柱、球

  ①课件出示圆柱、球,形状像他们一样的物体叫圆柱、球,仔细观察它们的特征。

  ②汇报:学生拿出圆柱、球,并汇报特征。

  圆柱:有两个面,平平的,是圆形的,

  两个面一样大 只能朝一定的方向滚动

  球: 没有平面 任意滚动

  (教师跟随孩子们的发现课件展示其特征)

  找出圆柱、球的相同与不同。

  【过程评价】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交流汇报,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爱说爱动好胜的特点,让学生参与了知识面的形成过程,在玩中学习了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课件出示

  1、猜一猜,并说一下你是怎样猜到的?

  2、引导辨认,区分实物和图形。课件出示图,学生找生活中的实物立体图形。

  3、数一数,机器人图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各用了几个图形?

  【过程评价】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的学习的?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一)

  有六个平平的长长方方的面

  上下

  长方体 对面相等

  左右

  前后

  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有六个平平的正正方方的面

  每个面都一样大

  正方体

  有两个平平的圆形的面

  上下一样大

  圆柱 能沿一定的方向滚动

  没有平面

  能任意滚动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系统回顾学过的知识,强化知识的薄弱环节;明确试卷存在的错误及原因、解题的方法及拓展。

  2.课前学生独立订正——课上教师总体分析——师生互动,重点讲评、拓展。

  3: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自觉查漏补缺,认真订正试卷错误。 教学重点

  1、教师根据学生试卷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归纳、整理学生知识上的不足和答题方法、答题思路上的欠缺,使试卷分析更有针对性。

  2、要求学生课前独立订正试卷,自己查漏补缺,最后确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与考数40人及格数40,其中成绩较好的有; 杨嘉欣 杨 荷 成绩比较差的有:陈昌裕 曾庆渊 林 鑫

  (一)试卷整体分析

  分析试卷:

  1、检测题的形式与平常要求一致。

  2、试卷的知识点分布,基础知识、知识的应用安排较合理。

  3、难度系数偏低。

  分析学生:

  1、答题不够规范,部分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思。

  2、填空、选择部分做得较好,拓展部分问题较多。

  (二)重点题目分析及知识拓展

  第一题,考察知识点为XX的意义,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审题不清。解题方法:①确定关键词;

  ②第二题,判一判。考察知识点为是否理清易混淆的概念。

  第三题,选一选2。重点是对XX的理解。

  第五题,解决问题4。XX情况,对学生有难度,需要帮助。

  (三)其余题目,学生讲评,教师适当补充。

  小结:希望同学们认真订正,从中汲取经验,使知识和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四)跟踪练习

  教学反思

  试卷讲评是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为避免讲评“简单重复”和“高耗低效”,遵循先“生”后“师”,先“筛”后“讲”,既“点”又“面”,明“路”后“果”的方法来上好单元评析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课文特点及作者简介:

  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劳动的开端》就是节选于本书。

  二、教学目标:

  1

  学习11个生字的音,形,义,和15个新词。

  2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3

  继续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按提纲复述课文

  三、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体会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五、教学过程:

  审题:《劳动的开端》-------劳动的开始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

  细读课文,理请课文思路,给课文分段

  讨论,归纳,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8)起因

  第二段(9----28)经过---à

  本文重点

  第三段(29---30)结果

  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

  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这一段讲了哪三个意思?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写了煤窑工人劳动的艰苦,工人像狗一样爬进爬出。

  我打算去挑煤,和小赵约好准备半夜出发。

  概括段意:“我”要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定去挑煤。

  2

  学习第二段,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层。

  1)我约小赵半夜动身去挑煤,天没亮就到了挑煤的地方。

  2)天亮以后,我挑着煤艰难地赶路,走了不到一公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

  3)午后“我”继续挑煤赶路,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4)太阳落山了,“我”挑着空筐回到家。

  概括段意:“我”第一次去挑煤,走到半道撒了煤,挑着空筐回了家。

  3

  学习第3段,读课文

  概括段意:第二天,“我”历尽艰难,终于把煤挑到车站,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通读全文,完成阅读思考第3题

  1

  先通读这三段话

  2

  选择哪一段概括了课文的重要内容,并说名理由。

  ~第1种~:串连了三段的段意,没有分清主次。所以不合适。

  ~第2种~:虽然简单抓了主要的,但内容不明确,也不合适。

  ~第3种~:既抓住了主要内容,而且概括的简练,所以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后练习

  1

  比较下面每组,再分组组词。

  端()胁()侮()欺()

  瑞()协()悔()期()

  棉()误()赌()栽()

  绵()娱()堵()裁()

  2

  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不声不响:

  匆匆忙忙:

  3

  摘录课文中描写挑煤艰苦的词语

  4

  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5

  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1~先分层(前面已分过)

  ~2~按照分好的四层意思复述课文

  ~3~复述要求:要抓住主要内容,有条理、语句要通顺、用自己的口气讲。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

  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第一次挑煤

  半夜动身

  挑煤赶路,越走越累

  午后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挑空筐回家。

  第二天又去挑煤

  翻过高山,直冒冷汗

  咬紧牙,挑到车站。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激发探究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他们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资料,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挂图。

  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破题入手,字面理解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长城图这就是长城

  2.每年来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沈老师也两度登上长城,分别是91年和20xx年。

  来长城的游客中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游览了长城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请看: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指名读一读齐读

  读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咱们长城的题词,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长城的直觉梳理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来一起学习《17

  长城》。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要把这些词读正确:

  峻峪屯

  这是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下面就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做到不漏读、不错读,并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长”,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城”?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交流反馈:

  长: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城: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登上长城?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接下来的三、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呢?指名读

  这些是作者看到的吗?是作者的联想和感受。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对长城进行观察的?鸟瞰长城是远景——近观城墙是近景,作者从远到近地观察长城。

  文章又是按怎样的结构安排的?先描写鸟瞰长城,再描绘近观城墙,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语感理解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来细细地读读课文

  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我们平时描述群山状态时,会用到哪些词语?(峰峦起伏重重叠叠、崇山峻岭……)简笔画

  建筑在群山之巅的长城,随着山势的走向,长城是怎样的状态呢?(蜿蜒起伏盘旋、起伏迂回、连绵不断、气势飞扬)简笔画

  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长蜿蜒盘旋)(至少三人)

  长龙的比喻理解明长城图

  师补充:简介长城的历史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感受长城的长。

  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部分,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古老的长城,守卫着中原大地,保护了民族的安危,在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中,最为壮观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这里山势陡峭,城墙坚固。我们随着作者走近长城,细细地观察一下吧。

  指名读,思考:我们随着作者登上长城近看长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高大坚固气魄雄伟都可

  材料:条石城砖

  高大: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我们并不熟悉马,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是5、6米宽;高有8——10米。(与教学楼比较)

  你了解课文中写到的关于长城的一些特定的词语吗?

  什么是城台、垛子、射口、瞭望口?

  画一截高大雄伟的长城,指出垛子、射口、瞭望口等具体的位置形状。

  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学习作者联想部分

  作者也是与我们一样,他也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还联想到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结而成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万里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小结

  游览了万里长城,你想对谁说?说什么?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