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申论考试公文写作解读
第一:
知晓考察类型,把握备考方向。就类型而言,公文包括法定公文和事务文书(也称为应用文),法定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包括决议、决定、公报等。事务文书是单位或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使用、约定成俗的惯用格式文体,包括讲话稿、倡议书、公开信等。目前事业单位对公文写作的考察,主要还是以事务文书为主。如果对法定公文感兴趣,推荐大家学习2012年由*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文件涉及15种法定公文,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等18部分的公文格式。
第二:
掌握评分标准,把握得分关键。公文写作评分标准,主要包括外在格式、行文逻辑、语言风格、内容要点四个部分。外在格式方面,应用文相较法定公文有所简化,格式齐全的情况下涉及标题、发文对象、正文、发文单位和发文日期;行文逻辑方面,与文章写作类似,需要有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文种无需写结尾;语言风格方面,需要综合所写文种类型、适用场景、要求等进行判断,且语言风格对文章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内容要点方面,全面、准确是核心,需要结合题干要求以及材料呈现判定,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部分公文考察需结合实际经验补充内容要点。
第三:
学习作答方法,提升备考效率。外在格式部分:标题,首行居中,不指定情况下常见写法为:以文种名称为标题(如倡议书);关于+内容+的+文种(如关于节约粮食的倡议书);结合主题自拟(如节约粮食 人人有责)。发文对象,第二行靠左顶格书写,写法为对象加上冒号(如各位与会代表:)。落款,包括发文单位和发文日期,位于正文右下角,两者同时出现,各占一行,发文单位一般题干会指明,注意名称的规范书写,避免写简称;发文日期近几年一般不指定,用__年__月__日替代。正文部分则需要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议以考试题为主,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训练。
拓展:公务员申论公文写作指导之请示
一、请示的特点
1.单一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请示应当一文一事,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这条规定强调了请示主题集中单一和主送机关单一的显著特点。把握这一特点,对于正确运用请示文种尤为重要。
2.期复性。请示是下级机关为请求上级机关批准某一事项或解决某个问题而制发的,请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反馈,即期待上级明确表态,予以答复。批复就是专为反馈请示事项而设的文种。
3.紧迫性。一般来说,请示的事项是亟待明确或急需解决的问题,时效性很强,上级机关受文后应及时研究,无论同意与否,都应尽快作出批复,不宜久拖不复。否则,便会影响下级机关正常开展工作。
二、请示的写作要领
请示正文包括三部分。
请示缘由:交代背景,提出请示的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阐明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明概括,依据可靠,理由充分。如果有些问题难以扼要说明,可将有关详细材料作为附件随文上报,使正文篇幅简短,主旨突出。
写好请示最重要的是使请示缘由引起上级重视,并且为上级所首肯。也就是说,请示写作成败的关键在于缘由的表述。写请示缘由有“四忌”:一忌只从本单位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二忌空泛地、过多地讲大道理;三忌夸大事实,编造理由;四忌缘由与请求倒置。
请示事项:就某一事项或问题提出看法、建议或处理方案。这一部分要写得明确具体,所提解决办法要符合政策法规,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如有两种以上处理方案,也可同时提出,但必须说明本机关的倾向性意见与理由,以供上级权衡审批。写请示事项有“三忌”:一忌只摆问题,不提方案(请求答疑的例外);二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三忌语气生硬,催迫要挟。
拓展:申论答题写作技巧
一、注重“颜值”
开头的“颜值”是什么?是指我们文章写作的亮点,有特色、有文采、有新意的开头才能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去打造开头的亮点呢?首先,不要照搬照抄原材料内容,而是学会通过转换语言表达方式巧妙运用材料;其次,充分运用各类修辞手法,如:引用名人名言、排比主题词或者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案例等,但不宜过长,三行左右即可;最后,要注意所引用的名言或者案例等内容,要注重其经典性或者新颖性。
二、提升“品质”
所谓“品质”在这里想给大家强调的是开头的语言表达的流畅程度。目前来看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写出来的文章存在语句不通顺甚至语病连篇的现象,这种状况会极大的拉低文章的整体档次。在此,为了提升写作流畅度,建议大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网站的文章;而是要勤动笔,针对自己写出的开头从初稿不断完善,不断修改,通过“自我疗伤”的办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真情“告白”
“告白”针对的是开头的功能,即提出并亮明观点。这里想给大家特别强调,一篇优秀的文章开头往往是在最后一句亮明文章的总论点,而不是机械的重复下文要交代的分论点内容,也不是含含糊糊,表意不明的草草结束,更不是以问句的形式给阅卷者留下悬念。我们要借用前面亮点的铺陈,以及中间的适当分析巧妙过度到最终观点的陈述,达到的效果无非是想要告诉阅卷者本篇文章你的写作方向是什么,这也就是开篇而明意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