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份公考申论写作如何不跑题

黄飞

公考申论写作如何不跑题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申论中的“大作文”考的是什么文种?

【例】“给定资料”中提到,“信用体系建设,既要获取更多数据勾勒人格特征,也要注重保护每个人的隐私”。请你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字左右。

【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申论考试题干中问及的是“议论性文章”,要求中也提及“自选角度,立意明确”。这俩个关键词共同指向的是考察的文种为“议论文”。议论文包含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其中论点若找不准文章必定跑题。

其次,我们再来一起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叫“跑题”?

那就要回到论点,我们所提及的论点一般指的是围绕某一主题表达自己观点或角度的一句话。也就是:论点=主题+观点/角度。那么“跑题”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并非是论点里的“观点”,而是“主题”。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找“主题”是不是很难?

【例】“给定资料”中提到,“信用体系建设,既要获取更多数据勾勒人格特征,也要注重保护每个人的隐私”。请你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解析】这道题中我们的作答对象主要围绕“信用体系建设,既要获取更多数据勾勒人格特征,也要注重保护每个人的隐私”这句话,而这句话我们能够提炼出的关键词有:“信用体系建设”、“获取更多数据勾勒人格特征”、“注重保护每个人的隐私”。但是大家发现这句话中后两个关键词主要围绕的是“信用体系建设”,即 “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这句话的主语。结合全篇材料也可以看到主要围绕“信用体系建设”呈现的。所以本道题主题为“信用体系建设”。

【例】参考给定资料,以“平衡”为正标题,自拟副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章。

【解析】这道题题干只有一个关键词:“平衡”,而且整篇材料主要围绕速度、快、慢等内容呈现,结合题干可以想到,这篇文章主要让我们写的就是“平衡”,所以“平衡”就是本道题主题。

所以,在申论考试中,文章立意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跑题”,反而“跑题”其实还挺难以做到的。那么如何确定文章的主题呢?方法有三:一是猜,主要通过审题干,观察作答对象是否有主语,结合小题题干关键词共同提炼出的聚焦点一般为申论的主题;二是找,可以通过去阅读材料的高频词和高级词,一般材料的反复出现的词为申发论述的主题;三是提炼,我们可以通过提炼材料中每一则材料的大意,去寻找则意的聚焦点,也就是共同指向的那个词,一般为文章的主题。

说到这里,想必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悟,同学们可在实践中运用,申论的学习任重而道远,大家在文章写作这个题目学习中要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多阅读、多多练习。

拓展:公务员申论考试言语理解题误区

一、两大类误区类型

大体来讲分为两类,第一类也是最大的误区,即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是考查我们的母语,不需要复习备考。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没有真正了解公考中言语理解题目的意义所在。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发展,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的难度随之加大,命题也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和套路,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性。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拿高分,不经过专门的复习、训练是不可能的。

第二类误区,部分考生认为言语理解这一块属于文科性的,需要长期的积累,短期复习不会有什么效果,也放弃了这一块的备考。这种错误的认识源于公考起步之初,言语理解确实更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部分题目越来越侧重于能力的考查,对技巧性的要求越来越强,不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将会很难出现质的突破。

二、做题容易出现的错误原因

这些误区导致了考生在做题时仅仅凭借感觉来答题,或者读一读,感觉通顺就随机来选,这样的语感和我们经常说的正确的语感是有区别的。原因在于这些语感背后有一些潜意识干扰出现偏差。专家来逐一分析一下这些错误。

1、受个人常识理解的干扰。

学生在做题目时,往往不分析文段内的逻辑关系、提示信息,而是根据个人的常识判断来选择答案。尤其是在逻辑填空中,脱离原材料,忽略关键信息,这样自然不能与作者产生共振。

2、个人认识误区。

考生大多认为逻辑填空或片段阅读选择的资料都是些高水平的文段,因此措辞方面也会

更加的优美甚至文艺。所以在选择答案时,喜欢选择那些看上去更有水平、甚至艰涩的语段和词语。

3、对于褒扬关于国家或民族的文字,喜欢选择程度最高的。

考生考虑到命题人的立场和选题的立场,理所当然选择感情最为强烈的。

针对上述三种列举的情况我们认真分析一下不难看出错误所在。命题人在设置选项陷阱时,往往也是从考生的心理出发设置,所以高水平的命题人也可以称之为高水平的心理研究者,只有打破自己的一些惯性思维,走出误区,才有可能真正的与命题人达成共识。解决的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大家一定要紧扣原文,忠于原文,切忌想当然的错误。根据已给的线索,同时准确揣摩命题人的心思,这样才能真正的赢得言语部分,尤其是逻辑填空。

三、根本解决之道---具备“大语文”概念

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部分因为是考查我们的母语,所以跟我们的生活以及多年的文字素养积累息息相关。准备公考的考生一方面通过学习专家团队研发的一些成熟的理论技巧和方法来解题,另一方面也要借助准备公考之际来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具备一种“大语文”的概念,不仅仅是局限于做题,而要融入生活及学习,对平常生活中的文字多留心,多阅读,多积累。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公考,也符合行测考查的根本目的即行政职业能力测查,为以后的面试乃至于工作奠定踏实的文字基础。

拓展:如何积累2022国考申论写作素材

一、明确积累对象

素材积累重在语言和内容,首先需要考生积累热点案例,从性质上说,正面、反面案例都有必要,从内容来看,既可以是热点人物示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也可以是热点企业示例,如华为、格力等;还可以是社会大热点,如全球疫情问题、日本宣布下架放射性氚吉祥物等。其次,名言警句、原理效应也是写作的“必需品”,在开头、结尾处可运用名言警句,原理效应可以在论证中体现新颖性、有效性,它们能够增强文章亮点,让文章更加“有声有色”。而最重要的就是对“****思想”的学习和运用,充分展现考生的政治素养,提升文章的政治色彩。

二、运用积累方法

1. 话题积累法

每篇申论材料基本反应某个核心话题,作文也需要中心明确,所以在阅读中、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案例、名言,考生都可以围绕不同话题进行积累。以“诚信”为例,系统整理与“诚信”相关的案例,正面的有孙氏信义兄弟不拖欠农民工工资、汽车企业召回问题产品、政务公开等;反面的有明星偷税漏税、学历造假等;同时,关于“诚信”的名言也需要适当整理,数量不需太多,3-5条即可满足一篇作文的亮点需求。

2. 联想积累法

写作时,最让考生烦恼的莫过于分析论证了。认为自己没有知识积累,只能通过“抄材料”拼凑出一篇文章。其实,这是大多数考生的误区。我们不是缺少素材积累,只是没有充分调动已有的“大脑储备”。什么是“联想积累法”呢?就是当看到材料中的某个案例可作为论证素材时,可以适当联想同类事例取代材料案例,这样既节约了思考时间,又能使论证素材更契合论点。如:材料中以D公司为例说明中国企业注重转型升级,实现“快”与“慢”的平衡,那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华为致力于核心技术研发的案例,作为材料外案例进行运用。

3. 背诵积累法

文科类知识,除了理解掌握以外,还可以通过笨办法——“背”熟记于心。背诵材料中、范文中的优秀片断、优美语句,能使考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提升语言优化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一些政策文件的表述、**讲话,我们必须准确表达。这就需要考生抓住早晚的碎片化时间,多阅读、记忆,重点积累《****思想学习纲要》的内容,并且增加阅读频率、加强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