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怎么读音
温庭筠的“筠”,读音“yún”,直读若“云”。
理由如下:
1、筠,在字典上有两个音:
(1)筠,读yún,和竹子、竹器有关均读yún;
(2)筠,读jūn:古州名、地名均读jūn。
据此,按照中国人命名的习惯推断,温庭筠的“筠”,读音应该是“yún”,取“松筠(竹)之节”意。
2、筠,在古代韵书《集韵》《韵会》中读“于伦切”,就是取“于”的声母“y”,“伦”的韵母和声调“ún”,读音“yún”;在古代韵书《正韵》读“于分切”,音“云”。读音也是“yún”;根据当代音韵学研究大师宁继福先生的中原音韵学观点,字头“筠”的声母是“影”,韵母是“真文撮”,声调是“阳平”,四呼是“撮口呼”,读音[iun],就是汉语拼音的“yún”。别无其他读音。
3、温庭筠,本名岐,字飛卿,唐太原人。少敏悟,有天才,能走笔成万言,亦善鼓琴吹笛。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记载“吴兴沈徽云:‘温舅曾于江淮为亲表槚楚,由是改名焉。’”吴兴的沈徽,是温庭筠的外甥,他说他的舅舅温庭筠在江淮一带曾经做过教师,把名字温岐改成温庭筠,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可以推断,善挥毫吹笛的温岐,把竹管(笔和笛)作为寄情之物,以松竹之节勉励自己,更适合温庭云给自己命名时的情怀;温庭筠的“筠”,取竹子、竹器之意,读音“yún”,更加可信。
4、五代的孙光宪《北梦琐言》在卷四、卷二十中,对温庭筠有专门记载,对其名字,就直接读为“云”。“温庭云字飞卿,或云作筠字,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曰温李。”这是把“筠”读作“云”的直接证据。也就是说,在我们今天对温庭筠的“筠”,应该读“yún”还是读“jūn”疑惑不休的时候,我们的先辈早就明确的读“云(yún)”了!
5、温庭筠生活的的时代(812—866)距孙光宪生活的的时代(901—968),不过百年,孙光宪应该是可信的,温庭筠的“筠”,读音“yún”,直读若“云”是可信的。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温庭筠的“筠”,读“yún”,不读“jūn”。
重要的话说三遍,温庭筠的“筠”,读“yún”。yún,yún,yún!
诗歌作品
归国遥
香玉,翠凤宝钗垂箓簌(此二字以“罕”字头换竹字头)。
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余更漏促。
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归国遥
双脸,小凤战篦金飐艳。
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
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酒泉子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
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
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
酒泉子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凭栏杆,窥细浪,两萧萧。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
掩银屏,垂翠箔(一作幕),度春宵。
酒泉子
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
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
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
草初齐,花又落,燕双双。
酒泉子
楚女不归,楼枕小河春水。
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玉钗斜簪云鬟重,裙上金缕凤。
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定西番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
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定西番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栊。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
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定西番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
肠断寒门消息,雁来稀。
杨柳枝
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舞腰。
杨柳枝
金缕毵毵碧瓦沟,六宫眉黛惹香愁。
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栏杆半入楼。
杨柳枝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杨柳枝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杨柳枝
两两黄鹂色似色,袅枝啼露动芳音。
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
杨柳枝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正是玉人肠绝(一作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
温庭筠生平介绍
才华横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习,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孙光宪《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在中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极为罕见,实在令人惊叹之至!
考场救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近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李永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斗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5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思,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45岁。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后,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49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博饮狎昵。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51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才高累身
咸通六年(865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