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刘莉莉

《示儿》教案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 初读全诗 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再读全诗 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 (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个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 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 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四、摸拟场景 感同身受

1、 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 朗读表演对话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 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 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 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 收复失地

《示儿》课堂实录

示儿

陆游

(一)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板书:示儿)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生:他可能会告诉儿子,自己快不行了,孩子一定要照顾好家人。他也可能会告诉儿子,要好好念书,将来要有出息。)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陆游的遗嘱内容到底是什么吧。

(二)初读古诗,让学生用心灵聆听名诗

1 自由地读诗句,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句,把握语调感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齐读诗句。

3.指名读诗句;

4.配乐朗读,在低缓的音乐中师生赛读,让学生心灵震撼。

(三)用心灵诵读诗文,理解内容

1.自读自悟:

自读提示: ①默读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

2.组织交流,适时点拨纠正:

师:同学们,这首诗是紧紧围绕着一个字来写的,请大家静静地读书,想一想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生:我觉得是围绕着“悲”这个字来写的。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临终前看不到统一。

师:同学们,谁来读读前两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生:“万事空”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了。

生:一切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

师:是啊,但是作者悲伤的是什么?他唯一心痛的是什么?谁来读?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作者不能万事空的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对于陆游的一生,你了解哪些?

生:(简介陆游)

师: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江山支离破碎,百姓受苦深重。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可惜一直遭受当权者的诅抑和谗毁,报国无门,有诗为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65岁的老人本应安享晚年,而陆游仍关心国家大事,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了这样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一“僵”一“孤”,凄凉之极,这种心痛怎一个“悲”字了得!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师:走进南宋末年,85岁的老人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提笔为儿女写下了这样的临终嘱咐。谁来读?(配乐指名读)。

师:透过这个“悲”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陆游的爱国之心。

生:我看到了陆游的政治抱负。

生:我看到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残酷和陆游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齐读这首诗)。

师:同学们,每一首诗都有一个诗眼,也就是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抓住“诗眼”就能抓住全诗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而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悲”字。

(四)读写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改写古诗。

师:《示儿》全篇反映了一个“悲”字。你想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环境。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能很好地烘托气氛。

生:蜡烛。烛光闪烁不定,忽明忽暗。有诗为证:蜡炬成灰泪始干,替人垂泪到天明。看到陆游为国家操劳到生命的尽头,还没见到国家的统一,蜡烛都流泪了。

师: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通过景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考虑很恰当。

生:人物。通过人物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其内心无尽的愁绪。

师:(欣喜地)举例具体说说,好吗?

生:如家人与病卧在床的陆游的对话,可以写出陆游的为国家尚未统一而悲,家人为即将失去好父亲、好丈夫而悲。

师:说得好。如果大家把环境、人物、事件三者关系处理好,这篇小练笔一定会很精彩。动笔吧!

(五)作业:搜集有关陆游的诗。

《示儿》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阅读下面甲、乙文段,回答问题。

甲文段:

忽然,教室的钟打了十二点,紧接着响起了午祷的钟声。这时,普鲁士军队操练回来的军号声在我们窗前响了起来……哈墨尔先生面色惨白,在讲台上站了起来。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这样高大。

“我的朋友们,”他说,“我的朋友们,我,我……”

他的嗓子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无法说完他那句话。

于是,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按着粉笔,用最大的字母写出:

法 兰 西 万 岁

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

“课上完了……去吧。”

乙文段: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