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乒乓球文化
乒乓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一种事业,一种文化,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民众提供了各种机会。对于百姓来说,乒乓球是一个低成本、工具简单、场地要求不高的运动,在办公室、走廊都可以打起来,两个人就可以玩起来。
人们可以选择竞技体育方面,走专业乒乓球的道路。
从小上体校,参加青少年比赛,进青年队、省队,参加全国比赛,进国家队........
参加国际比赛,获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为国争光,光宗耀祖。
获奖金、得奖励,做广告、商家代言,获得自己多年奋斗应得的回报。
从国家队下来,还可以打国内乒超联赛,外国联赛,甚至成为海外兵团的一员。
退役后可担任体育部门的领导,成为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公务员。
还可以担任国家队、俱乐部队教练、外国队教练。
或者自己创业开设乒乓球俱乐部当老板兼总教练,创立乒乓球器材服装的公司。
再不行还可以给学生当教练,给乒乓球爱好者当陪练,成为一种自由职业的谋生手段,或者是第二职业。
也可以选择上大学转型成为其他方面的人才。到公司单位应聘,也是一大优势,除了本职工作,还可以担任工会体育工作。
在大学做专攻乒乓球的体育教师,也可以著书立说。
在乒乓球界的帅哥靓姐,还有可能进入娱乐圈。
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选择业余乒乓球的道路。业余乒乓球的道路同样丰富而精彩。
儿童少年,从乒乓球体校退下来,或者跟家长学,跟朋友学,都可能成为业余乒乓球爱好者,甚至是业余高手。
在学校,代表班级、年级打比赛,代表学校到校外比赛,如果比赛成绩突出,男生会成为全校瞩目的英雄,女生成为众人羡慕的校花。
“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
1971年,毛泽东主席利用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在日本的民间交往,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巧妙地打破中美之间关系的僵局,正式揭开两国改善关系的序幕,促使实现尼克松访华乃至中美建交。这一事件,和它所包含的灵巧微妙的外交技巧,被誉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197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恢复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办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两国运动员、官员的私下接触中,美国方面频频表示访华意愿。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官员反复向国内请示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4日,美国第三号乒乓球员科恩幸运地与中国球员梁戈亮练了10多分钟球后,无意中搭上中国球员的交通车,庄则栋主动赠送一幅绣有黄山风景图的杭州织锦给科恩,并合影留念;科恩后来回送庄则栋一件带有和平标志的运动衫。这一戏剧性事件被新闻媒体广为报道。
当时美国乒乓球队副领队哈里森已经向中国乒乓球协会提出了访华要求,但是外交部不同意,周总理也没赞成,毛主席也同意了外交部及周恩来的建议。就在批准文件送走后不久,在听到外电报道庄则栋在班车上和科恩讲话、送礼物时,毛泽东突然决定让身边工作人员吴旭君打电话给外交部的王海容邀请美国队访华!
就这样,毛泽东直到美国队即将离日的最后一天(4月7日)才决定同意邀请其访华,实现了中美两国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民间交往,“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走向了正常化发展的道路,并为后来新中国的国际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乒乓精神 永垂不朽
国际上把12年均在世界最高竞技舞台名列前茅称之为长盛不衰,以此标准来看,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可谓当之无愧。乒乓球运动长盛之因是多元的,但“乒乓精神”是其主因。1981年5月,万里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中国乒乓球队成功经验讲话中将其归因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国争光的精神;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不屈不挠、勤学苦练、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概括为“乒乓精神”。 依靠“乒乓精神”,中国乒乓球运动在世乒赛、奥运会、世界杯3大赛事上,共获得了个143.5个世界冠军,5次囊括世锦赛7个项目的全部冠军、3届奥运会全部金牌,这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