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读后感范文(通用五篇)

孙小飞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1

  中国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咋一琢磨,这个讲话价值含金量够大的,那十来年读的书,都让自己处于懵懂状态,幸而遇到这位高人高屋建瓴,几句话让自己茅塞顿开,让自己醍醐灌顶之感;其实不完全如此,如果听众没有十年书的积淀,没有广阔深厚的阅读(书本上的实践上的)体验,很难说听他一席话,就豁然开朗,云开日出了,说不定你会认为这人脑残,在忽悠你,在拿听众的智商做实验。

  其实也说不定真是如此:就拿国内很多沸沸扬扬,甚嚣尘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基础教育而言,就足以迷惑一部分人。什么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从实用主义出发的生活教育,多元智能评价论,诱思探究,目标分类层次分类,认知接受论,翻转课堂……从洋思中学,临川二中,杜郎口中学,山东即墨中学,衡水实验中学,郸城一高,周口一中……一些中学,年年跑马灯似的带一部分骨干先进、典型模范去取经,都去了若干拨了,正像安师大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今年暑假教师说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结果常常是不得而知。起码以上中学没有出过第二个,更遑论超越了。真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出现这类情况,愚以为大多是这个听话者,不是没有一颗踏实笃定的心,而是没有认真直面思考当下的传道者所处的语境,没有拿望远镜和显微镜看到讲话者和自己所处的非理性繁荣背景。不过,也可能想到了,看到了,但是面对基础教育的个别非理性繁荣现象,自己肯定无能为力了,除了跟着某些领导到处跑跑露露脸,吃吃喝喝,心里就跟明镜似的呵呵了吧。

  “非理性繁荣”这一说法来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思胖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的无聊演讲,后来,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罗勃.席勒拿它作了书名,写出来一部风靡世界的名著。(席勒曾获1996年经济学萨缪森奖,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名著,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美国的金融的非理性现象的,国人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泡沫”。

  看到这个书名《非理性繁荣》,脑海里蹦出一个词叫“群体性盲区/失明”,好像突然大家都失去智商了。席勒说非理性繁荣,首先得有繁荣的基础,比如美国2000年的互联网高速发展,美国相对于全世界的大繁荣,减税财政刺激,人口红利,货币政策,养老金入市等等,他把这些称之为结构性因素。想到什么没?最近半年的P2P跑路啊,虚拟货币传销啊,期货质押爆仓啊都是这回事。

  结论显而易见,是不可能持久的,完全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这不,非理性的繁荣最终是社会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出现,美国的特朗普从2018年6月开始,跟全球的经济实体较劲儿了,跟各个国家大打贸易战,9月1日甚至威胁要退出世贸组织,斗争的结果肯定是一场零和博弈的游戏,为何不能多赢共进呢?现在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互联网资讯和资本全球流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地球的美好明天携手共进不好吗?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2

  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经济实体,美国当然不是傻子,白宫的智囊团和五角大楼的精英们绝不是只会喝贵州茅台吃四川榨菜,口袋里装着三只松鼠天天用老干妈辣酱吸溜着阜阳格拉条,他们是喝惯了可口可乐和热狗薯条的家伙。二战以来,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主导着世界的经济金融走向,全世界的最好的东西似乎都可以拿来,统统拿来,“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在这种格局下,美国利用国内经济充分积累,国力蒸蒸日上,一片繁荣,高速路,摩天楼,娱乐厅,进出口,建基地,你不服,开战局……歌舞升平,似乎是河清海晏,一片繁华,也会一直繁华下去。

  但是世界上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贫穷国家。美国单方面的繁华繁荣,享用的资本、资源和服务的果实是在这些国家——这些繁荣是非理性的、不具有可持续性,有些不合情理,不合法律的;而这些国家也在默默发展,奋起直追,其中就有中国在内的很多经济体。他们也要发展,也会发展,也能发展。甚至终于有一天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而美国抛出“4000亿贸易逆差”,开始和各国贸易战——这同样是非理性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会任由你美国来割羊毛,不是第二个日本,被你忽悠个“广场协定”,社会倒退二十年。今非昔比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虽然你美国在高中就强行开设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学习,但是,中国才是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

  中国的伟大导师邓早就说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一句广告词很妙,“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按照《非理性繁荣》的视角,某个时期,某个地域,某个领域的繁荣,以超前的,过度发展,而其他都远远落在后面,甚至把自己单方面的繁荣建立在对其他盘剥、压榨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意识形态的、军事干预的、资本流动的手段而到达的,都不是理性的繁荣。读过后,结合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道理都浅显易懂。

  这里可不是给各位普及世界史,我也没有这个水平和能力。但是,非理性繁荣的现象,在现阶段的某些地区某些领域却不同程度存在着,甚至大行其道。国家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方方面面做出调整。远的不说,就拿教育上的事情来说吧,就是开头所谈到的事情。在教育的细分领域,是不是存在诸多的非理性繁荣呢?

  大一点的说,各种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标准不断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一会儿美国,一会儿学习澳洲,近几年又开始推崇芬兰;专家像辛勤的小蜜蜂飞来飞去,各处“传粉授精”,一线老师们稍不注意,就难以与时俱进,落后于时代,自绝于人民,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起来,学习各种技术,掌握各派理念,最最最重要的是灵活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提高教学,打造高考课堂,高效课堂,让人民满意,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于是,各种学习,培训很是热闹,教培市场也是一派繁荣。这是好事,多见识总比没有见识好。不说了,此处省略二百字。

  某些五六七线的农村小县城,有的学校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全体教师任劳任怨,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一代代青春年华奉献了,一个个人才走出去。加上高考扩招等重大政策利好因素,近十年来高考喜报频传,高考成绩,教学质量一片繁荣,再度繁荣,确实可喜可贺,一时间出现了很多个教育强县,教育大县。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可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可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4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达到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达到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5

  最近在看两本书《黑天鹅效应》、《非理性繁荣》,觉得是两本很不错的书,推荐阅读。对于经济、股市、楼市的分析很有启发作用,尤其是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对整个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梳理,论据充分、有条有理,不愧是大学问家的作品。而我越发觉得“地球上没有新事物”。一个对美国经济了解深刻的人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现象就应很容易把握,当然也越容易利用机会赚取财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当今中国的经济现象,先学别人的理论经验,看到本质,添加入中国所特有的影响因素,会相对容易明白些。

  股市、楼市有“死多头”和“死空头”两种说法,所谓“死多头”就是偏执的一向看多的人,而“死空头”当然就是一向看空的人咯。我本身是一个极容易乐观的人,有些时候甚至是盲目的乐观,但是对于中国的楼市,中期并不看好。楼市一向在疯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房价不会降。有人跟我说,中国就是能走出*的楼市,让楼市持续上涨,只要政府想让它涨就能一向涨下去。也许我比较愚钝,但我从未见过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够逆经济规律而一向健康前行的。有些东西“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种下的因总是要收获果的。一旦楼市的“非理性繁荣”走到尽头,承受巨大痛苦的终是百姓,正因既得利益者有他们自我的好去处。

  在经济现象中,媒体的影响力是个不容忽视的重大因素。媒体的作用不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所谓的一些专家但是是“砖家”,为了一些好处昧着良心为某些人摇旗呐喊,拼命鼓吹。谎言被现实戳穿后,收获板砖无数,因此名为“砖家”),媒体的作用只是在经济现象发生了之后,产生很多吸引公众眼球的报道,导致经济现象的结果被放大,最后,非理性繁荣的非理性被放大到最大,泡沫破裂时候的破坏力则导致经济恢复的更困难。忽然想起巴菲特的投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不知道到时候清醒的能有几个美国金融学教授罗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在此书中,希勒用了较多的金融行为学理论来解释九十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泡沫成因。由于中国股市这几年的连续上涨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这在美国股市更为剧烈。希勒就指出,那些坚信股市会下滑和连续减速的人由于年复一年不断地出现决定错误,对自我的坏情绪很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