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奴》读后感范文

马振华

  《哑奴》读后感1

  闲来无事我读了三毛的《哑奴》这篇文章,让我十分感动。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哑巴,他是个奴隶。成日受到非人的待遇。但他又是那样淳朴,善良,他会默默地帮助他人晾衣服,补羊圈的洞。人人都嫌他脏,把他随意买卖。

  这种待遇是谁也受不了的。那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对他?我既惊讶又恼怒,为什么?特别是当三毛见他被卖走时,送他了一条软毯子,他马上跑回去,把毯子给他的傻太太和孩子们看,叫他们摸摸毯子有多软多好。看到这,也不知为什么,我竟自己流下泪来,也许,是哑巴的父爱,也可能是因为觉得他太可怜了。但我很高兴,因为我知道了,这样的世界中,还有爱的存在。

  我十分同情哑奴,他为了家庭的生活,学会了一手水泥匠的手艺。在他的头上已经有了白发。我痛恨那些无礼的沙哈拉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们,社会是多么黑暗!“他们生下来就是奴隶。就是为人干活的”有人这样说。但那是奴隶社会的认识,难道现在仍然如此吗?

  但是,有一点令我高兴,因为那个奴隶自身,就犹如黑暗中的一盏灯,如果人人都这样,世界将更美好。因为奴隶有爱,在那种社会中,还有爱。

  《哑奴》读后感2

  三毛一直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她笔下的文字总是充满着满满的人文情怀,甚至有的文章中充斥着贫穷与富裕,善良与贪婪,相对的两面也会在她的文字里对碰,《哑奴》就是一篇特别经典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三毛、荷西还有一个黑人哑巴奴隶的故事。故事中的哑奴很贫穷,贫穷到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奴隶在撒哈拉受到的待遇连牲畜都不如,仅仅因为肤色的不同,他们就要接受别人的奴役、轻视和谩骂。这位哑奴的待遇还是比较好的,有一个奴隶媳妇,甚至他们还有了一个儿子,但是孩子生下来也改不了是奴隶的命运。就是这样一个贫穷、身有残疾的奴隶,尽量去回报友好对待他们的三毛和荷西,虽然哑奴身无分文,但是哑奴会卖力地给三毛修屋子,还会给他们几株新鲜的蔬菜。这和贪婪的,只索取的奴隶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毛将一个在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人的生活进行了仔细地刻画,将那些我们难以想象的挣扎淋漓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一个人本来就是善良的,只是有很多人在成长的路上逐渐迷失,而有的人,即使生活给了他们再多的磨难,他们也会坚守着内心的感激,坚持着最初的善意,他们会感恩那些在生活中帮助他的人。那些迷失的人就像奴隶主,对一个无辜的人压迫着,对一个坚强的生命摧残着,丝毫不觉得奴隶也有人的情感。而哑奴,总是为了生活不断地努力,他对未来仍有无数的幻想,只希望他的孩子,还有他的孩子的孩子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但是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悲伤的,让人思考奴隶的制度对黑人的残酷打击。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人内心的黑暗与光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哑奴的生命是更高贵的,他的灵魂也是美好的。

  《哑奴》读后感3

  作家三毛的文字总是在感性中透着对生活的深思。就如这篇《哑奴》,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之间,你所感受到的,是三毛内心里的咆哮——对于人性的一种不平等。这种悲愤,也在我阅读完后,不停击打、碰撞着我的心灵。

  哑奴,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上偶然结识的一位黑人奴隶。当地人对于奴隶,十分不屑,潜意识里,怎么侮辱、蹂躏他们都不为过。这时候,三毛出现了,她的到来给了哑奴一个新的希望。在三毛的帮助下,哑奴脱离了旧日的孤独,对未来也有了新的向往。哑奴虽然是个哑巴,但他却十分博学且心灵手巧。但命运多舛,哑奴的一生注定充满坎坷,正因为他的心灵手巧最终导致他被贩卖到远方。三毛想救他,却已是心有余力而不足,只好带着悔恨的`泪水目送着哑奴的离去……

  三毛的笔触,刚柔并济。在她细腻的文字描写中,哑奴身残志不残,就如他对三毛打的手势中所传递的信息一样:“我的身体虽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他向往着有一天,自己可以摆脱种族歧视的束缚,人们可以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彼此。可惜的是,哑奴这一生已经没有了峰回路转的可能,只有囚禁在心理的枷锁里,孤独终老。而在他渐渐老去后,回忆往昔,在想到自己与三毛的交情时,应该会欣慰至极——

  中年时,有那么一位理解我的朋友,曾经照顾过我,而我也可以与她互相帮助。即使我的力量是那么微薄,只能帮她一家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但我都已经心满意足了。至少,还有人愿意接受我的帮助;至少,我还可以用双手去为别人带去欢乐。与她相处的过程中,我接受了施舍——是她对我爱心的给予。第一次有人让我知道,原来人与人之间可以相处得毫无隔阂,甚至是几个简单的手势,对方就能默契地领会我的意思。

  细细地品味这篇文章,其实三毛在无形中帮助哑奴找回了尊严。尽管哑奴的肤色无法改变,尽管他只能在他人的奴役、谩骂中苟且偷生,但他的一生有家庭的温暖,有三毛的友情,就已经不再孤单。

  有时,当他人身陷困境,我们实在无能为力时,那就给予他们一份温暖,一份理解吧。他们会把一份感激永远珍藏在心,带着幸福,奔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