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是由朱永新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朱永新强调,新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是:1、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2、无限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3、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4、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注重个性发展,建设特色学校。
要通过新教育实验,努力实现四大转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
正好上个月读了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杰弗森郡的一所特别的公立学校——开明学校的教育故事,让我感觉到在基础教育领域,让孩子收获幸福的教育是完全有可能的。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句名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朱永新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行动方案,都与开明学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让我相信,如果相关的实验学校,能够按照新教育实验所要求的去实践,一定会让学校的师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
问题是,在今天整体社会环境和评价机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的情况下,有多少学校,敢于按照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不折不扣地去实践的呢?
但有一点我是坚信的,只要学校愿意去实验,愿意去改变,哪怕只选择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去探索,就一定会给学校带来变化和生机。这样的学校,可能暂时还达不到新教育实验校的标准,但慢慢地,就会向这个标准靠拢。空想无用,实干兴校。
二、阅读的`习惯
有一句话,最能代表朱永新的阅读观: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朱永新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一所学校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的教育任务就基本完成了。如果在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历程中,一个孩子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在许多重要的国际教育质量测量项目中,阅读素养都是测量的重点。为什么大家如此看重阅读?是因为一个具备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人,就是一个具有终身学习本领的人,在知识爆炸、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学的本领,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大量国际教育测量的结果也表明,一个学生的阅读习惯与他的学业成绩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即使从功利的角度看,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家长和教师的引领示范非常重要。朱永新认为:把孩子简单丢进书的海洋里,不会游泳的孩子很可能被淹没。在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如何为他们进入阅读的世界作好准备,如何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的技巧,和为他们选择图书一样重要。
家长和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己要坚持读书。在父母和家长都喜欢读书的环境里,孩子是很容易爱上阅读的;二是要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朱永新认为,共读这一行为“从科学上说,就是用最温暖、最温馨、最不着痕迹的办法,让孩子掌握‘阅读’这种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武器。”孩子和成人通常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大家共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在两个世界之间架设交流沟通的桥梁,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这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总是感到自己很忙,找不出时间来阅读。对此,朱永新说:读书如饮食,“没有时间”只是借口。当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时,当我们把阅读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时,总可以找到读书的时间。
教育术语的背后,常隐含着教育的价值判断和教育的观念。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口头所讲的事情,内心并不一定认同。比如说很多教师和家长将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以外的书籍称之为“课外书”,并对孩子读“课外书”有很多的限制。朱永新认为:仅从“课外书”这个概念,就可见学校往往是最顽固地拒绝“读书”的场所。
只有在观念上真正认同了一件事情,才会在行动上体现出来。阅读也是如此。
三、教师的定位
有人将教师比喻成园丁,朱永新认为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园丁每天辛苦地浇灌、修剪,为的是整个花园的美观,以及带给自己感官的愉悦和工作的成就感。但在整个过程中,花无法影响园丁。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教师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的花。
有人将教师比喻为春蚕,朱永新认为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首先春蚕只在春天里生长,而教师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里;其次春蚕最终“作茧自缚”,这样的结果太过凄凉,教师的生命始终是鲜活的,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
有人将教师比喻为蜡烛,朱永新认为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把教师看成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是把学生发展的前提建立在牺牲教师的基础上的。教师是一盏长明灯,在温暖孩子的心灵,为孩子指引道路的同时,也照亮着自己,激励着自己奋力前行。
有人将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朱永新认为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人类的灵魂不可能是一台机器,让工程师任意修理,用某个工艺流程去塑造或者改变。而且,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去塑造呢?
朱永新认为:教师与学生是一门硬币的两面,是两面一体:没有教师,学生的学习无从谈起;没有学生,教师的存在失去意义。教育中遭遇的所有问题,既是学生的生命难题,也是教师面临的生命难题。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生活中有一些人为什么丧失了激情?因为他发现不了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越他追求的目标,同样,一个人也永远不会超过对自己的评价。
真正的教师,应该让自己和学生在跨越重重困难以及怀疑之后,仍然能够建立起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存在的根本信任乃至于信念。这种信任、信念乃至于信仰,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基石。
四、家庭的责任
人的生存能力,是有模仿力、规划力、诠释力来组成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朱永新告诫所有的家长:孩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观察家,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模仿家。进行家庭教育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父母让孩子去做的事情,最好父母自己要去做;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父母最好先成为什么。他还说:为人父母,一定程度上就是选择了一种限制自己的榜样的生活。为孩子做出表率,比再动听的说教都有效。真正懂教育的父母懂得为了孩子应作出一定牺牲,放弃那些不良的个人爱好。
随着每个家庭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孩子在家长的地位越来越高,父母乃至祖父母这一辈子几个人甘愿做行星,围绕在孩子这个太阳的周围,帮孩子做这做那,只要孩子高兴即可。朱永新提醒这些家长,如果你真正爱孩子,就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
还有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庸,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根据自己设想的模样来塑造孩子,约束孩子。结果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出现令人扼腕的后果。朱永新提醒家长,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父母的主要职责在于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然后加以培养、使之壮大并完善。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但家庭教育往往又是最容易出错误的地方。用朱永新先生的话来说: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没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匆匆上路,必定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据说,国家正准备对家庭教育立法,如果真的如此,并尽快颁布实施,相信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虽说是“小语”,但信息量还是非常大的。欲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找来本书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