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研读描写主人公诺尼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与动物表现出来的为爱牺牲的崇高情感,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
通过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讲读第一部分。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众多的动物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一,在遥远的地球北极,茫茫冰雪世界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与狗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2、简要介绍爱斯基摩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浮冰上》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地球北极地带一个少年和一条爱斯基摩犬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浮冰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里讲了什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强调“匮”的写法。
2、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3、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内容。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思考:你是怎样理解,“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这句话?
2、全班交流
3、再读第一部分
4、教师小结:因为遇险,饥饿和寒冷让他们难以忍受,死神正向他们一步步逼近,诺尼杀犬乃万不得已却也是情理之中,后来“我”杀了爱犬尼玛克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至四部分,通过研读描写主人公诺尼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与动物表现出来的为爱牺牲的崇高情感。
2、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的优良品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二部分(2——7自然段)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文中直接表现诺尼对尼玛克的爱的语句。
“爱是真真实实的……他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
“爱”、“又冷又饿”、“阵痛”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要这样写?
2、合作学习,分析诺尼复杂的心理过程。
师:诺尼在是否要杀尼玛克这一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他经过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矛盾心理的呢?
三、讲读第三部分(8——18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思考:
(1)诺尼几次下决心杀尼玛克?
(2)在文中划出反映诺尼心理矛盾的词,心理变化的词。
(3)交流,板书
(4)品读关键句子
“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诺尼为何而哭?这是怎样的泪水?
(5)结合文本,再读课文
2、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矛盾的心理活动,这也正是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学习的方法。
四、学习第四部分(19——21自然段)
1、齐读这一部分思考: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是什么在一闪一闪的?
2、提问:现在,我们学习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或者困惑的是什么?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诺尼,最终选择放弃生命合理吗?为一条狗而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值得吗?
3、讨论交流
五、教师小结
爱与生命同在,爱与万物共存,倘若我把生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爱则使它赋有活力,躯干挺拔,青枝绿叶。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学会12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关键语句,反复诵读鉴赏、品评、积累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验;在自读自悟中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地优良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与文本对话:
通过词、句的品读,分析诺尼和尼玛可的心理,感受作者所要塑造的形象和要表达的感情;
与心灵对话:
探讨小说的主题,感悟爱的力量,人性的良善;可能的话,联系到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图片)
在众多的动物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一。
而在遥远的地球北极,茫茫冰雪世界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与狗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有谁能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吗?(请生谈)
在北极地区土生土长的爱斯基摩犬,能适应零下40℃以下的严寒,顶风冒雪拉着雪橇在冰原上飞驰。他是人类的得力助手,是严寒地带既积极又勤力的工作犬。爱斯基摩人为每一条雪橇犬都起了一个名字。有名字意味着平等,这是因为狗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浮冰上》,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地球北极地带一个少年和一条爱斯基摩犬的故事。请打开课文《浮冰上》。
二、文本对话(感受、分析)
1、结合文本,初谈体会。
师:读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品读关键句,把握人物情感。
①找到句子。师:不少同学都感受到了诺尼对尼玛克的爱。如果让你把握文中直接表达诺尼对尼玛克的爱的语句,你会把握哪句句子?
(个别读——划——齐读):“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冷又饿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
②挖掘文本。
★为什么说“又冷又饿的夜晚”?——”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第三天的晚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再也没有”,“只留下”,被困漂浮的冰山上饥寒交迫已三天,死亡威胁着他们。诺尼迫不得已想到了自己忠实的伙伴——尼玛克,交代诺尼杀犬乃万不得已却也是情理之中。
★“爱”与“又冷又饿”与“阵痛”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要这样写?
——面临死亡绝境是真,但对犬的爱也是真。这是一道二难选择题。
——铺设情境(请生朗读ppt的内容)
3、合作学习,分析诺尼复杂的心理过程。
师:诺尼在是否要杀尼玛克这一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他经过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
Ppt出示:
1、诺尼几次下决心杀犬?
2、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他这一矛盾心理的呢?请划出并加以分析讨论。
3、在课文中划出反映诺尼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
交流,板书:
诺尼不忍——痛恨——痛苦祈祷
真真实实爱头靠头
生灵尼玛克迟疑——恐惧——痛苦舔
★品读关键句子。
“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诺尼为何而哭?这是怎样的泪水?
这是的泪水?(幸福,悲伤,无奈,愧疚,悔恨,感动,彼此信任,彼此互爱)
(生结合文本谈,读)
★小刀——线索。
三、与心灵对话(感悟,交流)
师:现在,我们学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或者,困惑的又是什么?
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诺尼,最终选择放弃了。这合理吗?
为一条狗而选择放弃自己生命的希望,值得吗?
难道他不尊重、不爱惜生命吗?
爱斯基摩人也爱自己的犬,可不是在危急关头照样杀犬充饥吗?
人在面对生存危机时,可能会怎样?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彼此的互爱
——正是因为他珍爱生命的表现
——诺尼的心中,狗与人是平等的。“有血有肉的生灵”(生灵:意指人,在诺尼心中,狗也是一条生命)
——忠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种物种能有像人和狗那样的生存关系)
四、结束语。
爱与生命同在,爱与万物共存。倘若我把生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爱则使她赋有活力,躯干挺拔,青枝绿叶。这让我想起了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10天前,金老在上海去世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老人家曾说:亲情、友情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生命中倘若没有爱没有情感,那生命又有何意义呢?
特以巴金先生的话来作为这节课的结束,在悼念先生的同时,也祝愿所有的人,我们的生命之树常青。
课后记:《浮冰上》是一篇很好的质疑课范文,就整篇文章看,可质疑的地方有许多。而我选择它作为公开课的文本,主要因为,它与《“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样,人文气息浓郁,作者都试图通过小说人物的描写,刻画,表达对人性的探索。而且它的欣赏价值不仅包含了课文所体现的人与动物的爱,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爱。因此,诺尼与爱斯基摩犬之间超越生死的爱也就成为了整堂课的亮点。
这节课,我试图创设情景,合作学习,课堂讨论,通过朗读等形式不断品读文本,刺激学生思考,激起求知欲。然而,激活课堂,并不完全在于教师如何教活,还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激发和诱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我还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仅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阅读、教学来增加古诗的宽度、厚度、深度。本案设计以“欣赏一组画、走进一个人、学习一首诗、了解一段史、感悟一片情、习得一种法、爱上一门课”为解读要领,指导学生研读古诗本身意象,深层意境,从而拉近与古诗的距离,与诗人的距离,在声声朗读吟诵之中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
(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妙香稠
浮云喧闹→不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