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习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