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
学习重点:
由于平时人们常把“结构”和“层次”连在一起说成“结构层次”,便有人误解分析结构就是分析层次。其实结构包括下列要素:
(1)层次和段落
层次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应。换一句话说,层次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阶段。这就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合为一个考点的原因所在。
(2)过渡和照应
为使文章脉络清晰,文路畅通,写文章总要运用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
(3)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
此外,还有线索等。
这样看来,分析文章结构就包含着对上述要素的分析。
金题体悟:
例如(1993年高考第24题)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力量是并存的。”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a限制了思考□b无法产生突破和解决新问题□c对问题的固定反映方式□d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e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感□f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g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训练□h情感因素不足□i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j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
第二段(上段)中自a到j有10处没有标点,其中有几处应加分号,其余均为逗号。应该使用分号的是(只填字母)___________。
方法指导:
分析层次,就是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分析层次有两项要求:一是辨明关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间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等;二是分出逻辑结构中的等次,与多重复句的分析在原理和要求上是一致的。
层次是着眼于内容划分的,因此,分析层次的依据是对各部分内容的准确概括。就全文的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自然段内容的准确概括为基础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段归在一起为一层。就段内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句的内容准确概括为依据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句子合在一起为一层,余者以此类推。段内层次分析,首先要认清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来说,可以分为记叙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段的类型不同,其组合规律不完全相同。还要注意句子之间意义衔接转换的语言标志。全文的层次分析和段内层次分析的原理、步骤是相同的。
有时,考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的试题也可以用简答方式或填写图表、调整顺序、编提纲、加标点等方式。
这里,考查的是划分语段内部层次的分析能力。10个语句单位,实际上只能分为4个意群,在c、f、h三处要用分号隔开,才能明确显示这个长句构成的语段内部的层次。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这样四个并列的意思: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②对问题的固定反映方式;③强调记忆和聚敛性思考练习;④情感因素不足。如果不能理清这个思路,则会将其他阐释性语句当作层次的关键,致使答案出错。
又如:(1991年高考第27题)
下面这段话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甥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的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种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序),再交待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a)(b)
——(c)(d)
——(e)(f)(g)(h)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
进,共分五层:(a)(b)(c)(d)(e)(f)(g)(h)
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a)为总领句,(b)(c)紧接着介绍坟墓,接下来是由墓及树、由树及人,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由此可见,答案应是B。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题。
山因雨长秀,石因雨生色。
沿着东山仄仄的曲径石道慢行,眼光穿过春雨编织的雨帘,东山奇岩异笋尽收眼底,满山石头嶙峋突兀,经春雨的浸润,尽显出奇异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在其中。
远处观望,烟雨雾霭里,有的岩石似舟船渡海,有的似巨龙腾飞,有的似骏马奋蹄,有的似雄狮眈视;近处审视,有似刀斧之形,有似巨笔之态,有似剑戟之状,还有那数不尽的石屋石道石洞石廊石缝,似幽深莫测的大世界,又似一部千古不朽的史书。
离我不远的一块巨石,负重承托着一块两头翘起的弯弯石头,似一艘即将出海的渔船。我凝神视之,只见船儿动了,似缓缓破浪入海,溅起团团白色浪花。定神视之,原来是一簇簇轻如棉絮的乳白云烟从石船底下悠游而过,使人对石船产生了游动的幻觉。我转到一尊赤红色的巨石面前,只见一个老石匠和两个青年石匠,头戴雨笠,站立在麻竹粗壮的手脚架上,依着巨大的岩石雕凿,看那精神矍铄的老工匠和血气方刚的青年工匠,春雨淋透了他们的衣裳,隆凸起的肌肤清晰地显露出来,宛如一座立体的浮雕。我斗胆走上前去,问他们为何要雕凿题字,他们却哈哈大笑起来,指着漫山飘洒的烟雨对我说:“我们雕的是‘烟雨东山,荟萃奇石’,这可是一次难以寻觅的机遇呀。”
一阵豪豪爽爽、清清朗朗的笑声,伴着春雨融入东山缓缓流动的烟云雾气里。
1.本文二、三自然段抓住了东山岩石什么特点来写的?(10字以内)
答:□□□□□□□□□□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三自然段突出了雨中东山岩石之美。
B。二、三自然段表达了雨中游东山的情趣。
C。二、三自然段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二、三自然段点明了大自然也有着令人思考的深刻寓意。
3.第四段写石匠一段文字的作用是()
A。说明人是大自然的主宰。
B。说明大自然的美景要靠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创造。
C。说明抓住机遇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D。说明人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围绕________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
②全文主要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个短句概括出全文景物描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的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源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决不炫耀、毫无所求得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6.(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不超过10个字)
答:作用是□□□□□□□□□□
(2)第一段的意思,如果换成以都江堰为主体,应如何表述?(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答: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二段中“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指什么?
答:“站远了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味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十五个字)
8.第三段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请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的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第29课时参考答案
1.形状奇异,七彩缤纷
2.D
3。C
4。①我的所见所闻;雨字②比喻;使所写的事物具体形象。
5.东山春日烟雨图。
6.(1)揭示主旨,总领全文。
(2)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7.(1)留下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2)“站远了看”指从今天看历史;“味道”指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感觉。
8.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
9.长城:突兀在外,讲求排场,缺乏活力。
都江堰: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
10.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