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大树》教案

李盛

《一棵大树》教案1

  教学分析:

  本课讲述了一个男孩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地向大树提出不同要求,直到大树一无所有的故事。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大树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们天天能看见、接触的,但孩子们与大树能发生什么事呢?我估计孩子们也没有仔细、认真地观察、记录。懂得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

  2.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段落进行品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需”“歉”“锯”“爽”“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孤独 需要 抱歉 锯刀

  爽快 无私 颤抖 欣慰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出示小黑板)

  ① 男孩子与大树有几次会面?

  ② 男孩子与大树的每次会面的情景是怎样的?

  ③ 大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④ 怎样去朗读?

  ⑤ 大树、男孩子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讨论,推荐班内汇报。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出示幻灯片)板书如下:

  4.一棵大树

  会面 男孩 年龄 大树 大树的心情

  第一次 要钱 少年 采果子卖钱 孤独 幸福

  第二次 要屋子 成年 砍树枝做屋子 高兴

  第三次 要船 成年 锯下树干做船 兴奋 欣慰 难过

  第四次 需要休息 老年 坐在老树墩了 抱歉 爽快

  男孩子不断索取,后有悔意 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奉献爱心

  三、拓展延伸。

  1.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像大树这样的人吗?请你说一说。

  你觉得大树这样无私的奉献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2.活动: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向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感谢。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让我们倾听了一个动人故事,感受了“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让我们明白了,在被爱的同时要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同学们好好总结总结吧!

《一棵大树》教案2

  设计意图:

  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体验这种集体做画的快乐。从寻找飘落的景象中感受秋天的到来。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印画活动。

  2、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将手上的颜料洗干净。

  活动准备:

  1、用卡纸剪出大树的轮廓(没有树叶)。

  2、红、黄、绿三种水粉颜料分别装在三只大盘子中,画笔一支,抹布若干。

  3、手印画范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呀?

  幼:手。

  师:那我们的小手能干什么啊?

  幼:吃饭、拿东西…

  师:我们的小手真能干,那今天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们的小手还能当树叶呢。(出示范图),那树叶是怎么印上去的呢,(拿出颜料,告诉小朋友就是这种神奇的水,然后印到大树上,将手掌蘸有水粉颜料的盘子里轻轻的按一下,然后印在大树上,我们的树叶就出现了,印好后请你要把小手洗干净。)小朋友想试试吗?

  幼:想。

  师:那我让你们试试。

  二、请孩子用手掌蘸上颜料,在“大树”上印画。

  师:树妈妈没有树宝宝很不开心,请小朋友来把它的树叶宝宝送回家把。

  幼:好

  三、印好树叶的孩子在配班老师的帮助下将小手洗干净。

  四、结束:

  今天树妈妈很开心说要谢谢我们小朋友呢,我们帮它找到了那么多的树叶宝宝,那我们小朋友该怎么说啊?

  幼儿:不用谢!

《一棵大树》教案3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需、歉、锯、爽、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3.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教具CAI课件

  (一)谈话导人,整体感知

  1.导人:这会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呢?

  学完课文后,我们将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相机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男孩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向大树提出不同要求,直至大树一无所有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集中识字,也可随文识字。

  字音上,“爽”的声母是翘舌音,“私”的声母是平舌音。

  字形上,“需”与“耍”可比较记忆;“歉”是形声字,左边的声旁“兼”最后一笔改点;“爽”是会意字,笔顺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规则,先写横、左边两个小叉、右边两个小叉,再写撇和捺。

  本课难理解的词语不多,阅读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供:

  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爽快:舒适畅快;痛快。

  无私:不自私。

  (三)课堂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吧!

《一棵大树》教案4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阿海在表演“小红帽”的故事时,把主角“大灰狼”让给阳阳演,自己只演一棵作为布景的大树,而且演得十分认真,受到大家的称赞。课文配有两幅体现阿海“让主角”、“认真表演大树”的插图,学生通过学文、看图,领悟做事要服从整体需要,不可单纯追求个人兴趣和爱好;做事只要认真对待,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受朗读的快乐,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阿海真诚善良的心灵,学习阿海对待事情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重点难点】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阿海真诚善良的心灵。

  【课前准备】

  老师:教学挂图。

  学生:阅读“小红帽”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小红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知道故事里有哪些角色吗?

  2?现在,有几个小朋友正在排练“小红帽”这个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3?齐读课题。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圈出来,多拼读几遍。

  2?小组长带领组员认读画出来的生字、生词。

  3?请自愿当小老师的学生提醒大家应注意哪些生字的读音,并带领大家读。

  4?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谁演大树,演得怎样?(板书:阿海演大树,演得很认真。)

  2?“小红帽”里最精彩的'角色是“小红帽”“大灰狼”,为什么阿海却要去演大树?请同桌讨论,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

  3?观察图(一)找出哪位同学是阿海,他在干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4?你喜欢阿海吗?你能说句赞美阿海的话吗?(善良)请喜欢阿海的同学一起读出第一、二自然段。

  5?阿海是怎样演大树的?找出描写阿海表演的句子读一读。愿意表演的同学站起来演一演。

  6?观察图(二),阿海表演得多认真,演出结束时同学们都为他拍手,为他喝彩,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7?小组讨论:阿海演的大树只是故事中的布景,为什么同学们却为他喝彩?假如班里表演“小红帽”的故事,你愿意演一棵大树吗?为什么?

  四、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写阿海演大树演得怎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再读感悟

  1?选读:选择文中描写阿海的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赛读:男女同学分段轮读,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合作识字

  1?复习要求认识的字,讨论用哪些方法记忆生字。

  2?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

  (1)让学生观察比较课后练习田字格中的生字,老师指导书写:“左、右、布”结构相同,但字的间架结构不同。“真”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还”的笔顺是由内到外。(2)学生进行描红书写,老师巡视点评。

  四、积累词语

  1?给生字组词,把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花篮里。

  2?从课文中挑选出喜欢的词语,并用它说句子。

  五、拓展延伸

  课后找自己的好伙伴演一演“小红帽”这个故事,评一评谁演得最好。

《一棵大树》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11个新部首“走之儿”;B、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借助拼音阅读课文的能力;B、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C、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情感目标:A、认识阿海真诚善良的心灵;B、学习阿海对待事情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二、内容分析:

  《演一棵大树》是语文出版社S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它讲了是阿海在表演“小红帽”的故事时,把主角“大灰狼”让给阳阳演,自己只演一棵作为布景的大树,而且演得十分认真。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做任何事都要服从整体需要,不可单纯追求个人兴趣;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你认真对待,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

  三、学生分析:

  通过上册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能借助拼音进行阅读课文了,认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也相对提高了,但在交流和评价能力等方面上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须多锻炼。

  四、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特点,将本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

  (二)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结合对课文的朗读和感悟,相机出示“小红帽”等词语卡片,并引导学生进行认读。)

  2.生字的识记(注意引导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字中发现认字的规律,学会认记新的生字。)

  3.生字的巩固(利用“开火车”和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方式来巩固识记生字)

  4.写字指导

  (三)朗读指导

  1.引导和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自读两遍以上,做到读通顺,读准确。

  2.对于文中旬式较长且含义深刻的句子,老师要有重点地进行范读、领读或引读。

  (四)感悟、理解

  这是本课的重点,因此老师要抓住文中“赢直地站”“手举着”“轻轻地摇摆”等写阿海动作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阿海真诚善良的心灵,学习阿海对待事情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五)实践活动

  老师可组织学生排练“小红帽”的故事,同时,司以评一评,比一比,看哪个角色演得最好?并说说为什么?

  教与学的过程:

  一、谈话引题,导入新课

  1.师:喜欢童话故事的小朋友听说过“小红帽”的故事吗?(生齐:听说过)你们还记得故事中都有哪些角色吗?

  生:有小红帽、大灰狼、奶奶……

  师:看来大家都有去读这些课外书,真棒!

  2.现在,有几个小朋友正在排练“小红帽”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并认读生字“演”。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找出本课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如:读半边“帽”、部首比较法“浪~狼”等)。

  3.开展“开火车”和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巩固生字。

  4.利用课后“词语花篮”,可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词语补充在“词语花篮”内,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地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完成填空。

  阿海演一棵大树,演得很()。

  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填空,再引导用课文的语句来说明。在此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朗读(范读、领读或引读)。

  生1:可填“认真”,我是从阿海表演时的动作中知道的。

  生2:我认为要填“精彩”,可以从大家对阿海的夸赞中看出来。

  师:说的真好!这说明大家也和阿海一样认真!

  2.引导学生思考:阿海表演的大树只是布最,为什么大家都说他演得好呢?

  生1:因为表演那天,他穿着绿颜色的衣服,看上去很像一棵大树,说明他很认真。

  生2:他在表演时是直直地站在台上,而手中举着带叶的树枝,还轻轻的左右摇摆着,说明他对表演很关心。

  师:是啊,我们平时在做什么事时,也应该向阿海那样认真对待。

  4.小组讨论交流:如果班里表演“小红帽”的故事,你愿意演一棵大树吗?为什么?

  (在小组内说说,并派一位代表上能汇报。)

  生1:我愿意演,而且我也要向阿海那样演。

  生2:我不愿意演,因为那只是一个布景而已。

  生3:我要演一棵大树,也要很认真地去演,让大家看一看我这棵大树的作用。

  生4:我也要演这棵大树。

  五、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排练“小红帽”的故事,同时,可以评一评,比一比,看哪个角色演得最好?为什么?

  教学反思:

  1.我把课堂导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兴趣紧紧结合在一起,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刨设轻松的学习情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器,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就会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就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小红帽”这个故事小朋友基本上都读过,因此学生也比较喜欢学习。

  2.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就尽量多地刨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言,例如:在引导学生先自由地读课文,后根据理解完成填空。“阿海演一棵大树,演得很()。”我就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填空,再引导用课文的语句来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真正打开了,但在评价上,本课只呈现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其他评价的方式来能落实到,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3.本节课,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还不是很深入,只存在表面而已,特别是在讨论“如果班里表演‘小红帽’的故事,你愿意演一棵大树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时,小组只是那几个平时爱动脑的同学说,而其他人就只是坐着昕,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在理解课文时,老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朗读指导,如:范读、领读和引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悟出了阿海真诚善良的心灵,学习阿海对待事情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并在悟中读,从而使情感达到一定的升华。

《一棵大树》教案6

  《演一棵大树》课文

  前几天,老师让我们表演“小红帽”的故事。大家都很高兴。

  老师让云云演小红帽,让阿海演大灰狼。她对我说:“阳阳,你演一棵大树,好不好?”我摇了摇头。阿海知道我不想演大树,就说:“老师,我来演大树,让阳阳演大灰狼,行吗?”老师笑着点了点头。

  表演节目那天,阿海穿着绿色的衣服,装扮成一棵大树。他直直地站在台上,手中举着带叶子的树枝,还轻轻地左右摇摆。大树只是布景,阿海却演得那么认真,我真佩服他。

  表演结束了,大家使劲拍手,都说阿海演得真好。

  《演一棵大树》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让、帽、海、狼、穿、颜、服、左、右、布、景、认、束”13个生字;会写“左、右、布、直、真、认、让、还”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阿海真诚善良的心灵,学习阿海对待事情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出示课题。

  (2)结合对课文的朗读和感悟,相机出示“小红帽”“大灰狼”“衣服”“左右”“布景”“认真”“直立”“动作”“很好”“还要”“结束”等词语,引导学生认读“海、帽、让、狼、穿、颜、服、左、右、布、景、认、束”等生字。

  2.生字的识记

  (1)本课生字中要注意读准平舌音“左”,后鼻音“景、狼”。

  (2)引导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字中发现认字的规律,学会认记新的生字。如形声记忆法(巾+冒=帽),部首比较法(浪——狼),部首归类法(左——右——布)等。

  3.生字的巩固

  (1)利用认读生字卡片的方式,来巩固识记生字。

  (2)用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方式,巩固识记生字。

  (3)利用课后“词语花篮”,可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词语补充在“词语花篮”内,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4.写字指导

  本课中要求会认且会写的生字有5个:“左、右、布、认、让”这5个字笔画较简单,笔顺也不容易出错,重点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字的间架结构。“左”字的第一画横稍短,“右、布”的第一画横稍长;“直”和“真”可以进行比较,注意“真”的最后一画点不要写得太长,也不要写成捺。“认、让、还”均为会写的字,要指导学生写好它们的部首。“认”字中,“言字旁”的第二笔是横折提;“还”共有七画,笔顺应由内到外,先写“不”,再写“走之儿”,“走之儿”的第二画是横折撇,第三画捺角度很平,要指导学生写好。

  (三)朗读指导

  1.引导和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自读两遍以上,做到读通顺,读准确。

  2.对于文中句式较长且含义深刻的句子,老师要有重点地进行范读、领读或引读。

  如领读:(1)“老师,我来演大树,让阳阳演大灰狼,行吗?”

  (2)“大树只是一种背景,阿海却演得那么认真,我真服了他。”……

  引读:(师引)在演“小红帽”的故事时,阿海知道“我”不想演大树,他是怎么做的呢?(生读课文中相关语句)

  (师引)表演那天,阿海是怎样演一棵大树的?(生读课文中相关语句)

  《演一棵大树》教学反思

  《演一棵大树》是一篇主体课文。它讲了是阿海在表演“小红帽”的故事时,把“大灰狼”这个主要角色让给阳阳演,自己只演一棵作为布景的大树,而且演得十分认真。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做任何事都要服从整体需要,不可单纯追求个人兴趣;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你认真对待,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能借助拼音进行阅读课文了,认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也相对提高了,但在交流和评价能力等方面上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须多锻炼,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从这方面着手。

  一、课堂导和调动学生的兴趣紧紧结合在一起。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因为兴趣是的学习驱动器,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就会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就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小红帽“这个故事小朋友基本上都读过,在导入时让学生讲讲这个故事,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提高了。

  二、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言。例如:在引导学生先自由地读课文,后根据理解完成填空。“阿海演一棵大树,演得很()。”我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填空,再引导用课文的语句来说明,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扩散开了。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还不是很深入,只存在表面而已,特别是在讨论“如果班里表演‘小红帽’的故事,你愿意演一棵大树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时,小组只是那几个平时爱动脑的同学说,而其他人就只是坐着听,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再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课文时,通过多种方式以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如:范读、领读和引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悟出了阿海真诚善良的心灵,学习阿海对待事情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体会到“做任何事都要服从整体需要,不可单纯追求个人兴趣;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你认真对待,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一定的升华。

《一棵大树》教案7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需、歉、锯、爽、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无

  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3.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重点难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教具CAI课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听写词语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故事情节随男孩年龄的增大分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描写的情景是怎样的?

  (3)大树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4)怎样去朗读?

  (5)大树、男孩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交流,推荐班内汇报。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次会面:少年、成年、成年、老年。

  (l)_(少年)男孩与大树的第一次会面:

  当“孤独”的大树看到小男孩时,他一定是快乐的。当男孩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离开后,大树感到很“幸福”,这种幸福源于大树对男孩无私的奉献与爱。只要心爱的朋友高兴了,他就会感到“幸福”。

  朗读大树的话时,要注意表现出久别重逢的惊喜,以及得知男孩面临困扰时的怜爱。

  (2).(成人)男孩与大树的第二次会面:

  当“悲伤”的大树见到男孩后,“高兴得颤抖起来”,由“颤抖”可见大树的激动。因为男孩已经“很久很久”没来过了,此时的他依然希望能让男孩“快活快活”,为此他舍弃了自己的树枝,只要心爱的朋友满意了,他就会感到“高兴”。

  朗读大树的话时,要体会大树见到男孩时的激动,以及能奉献己的树枝,让男孩“满意”的高兴。

  (3).(成人)男孩与大树的第三次会面:

  这一次的会面离上一次“好久好久”,大树却仍很“兴奋”,这种兴奋源于大树对男孩深深的爱与思念。此时的他已经只剩下树干了,他不知自己还能带给男孩怎样的快乐,因而只是“轻轻地”发出邀请,他曾经被男孩拒绝过两次了,他内心深处害怕遭受男孩的再次拒绝。当他得知男孩的愿望后,为了让男孩“快乐”,又毫不犹豫地献己的树干。看到男孩的离开,大树既为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而感到“欣慰”,又为男孩只顾自己,不顾大树的孤独而“难过”。此时的大树,心中一定有很多很多话想跟男孩说,

  他会说些什么呢?这里可以结合课后选做题引导学生练笔。

  此时大树的语气已不如开始那样自信、愉悦,而男孩经历了生活中的坎坷也很伤感、失望,在朗读时要注意表现他们不同的心境。

  4.(老年)男孩与大树的第四次会面:

  这次的会面中大树总是在诉说“抱歉”,因为他已经一无所有了,再也不能为“男孩”带来“快乐”了,当“男孩”说己的想法后,他“爽快”地邀请男孩坐下休息,大树的一片爱心在“爽快”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部分学习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段:

  (1)“树说:‘我没有果子了。’……他说:‘我太累,不想爬树。’’’

  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进行理解,课文中始终把说话人放在句子的最前面。树说:“我没有……”,他说:“我……不……”。这样内容紧密相关、结构相似、语气相同的六个句子连续说出来,既能全面深刻地表达作者的主要意图,又能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境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朗读时要注意表现出大树因自己一无所有而担心不能再次“给予”的不安;“男孩”因年纪大了而身心疲惫。

  (2)“他坐在树墩上,……他仿佛……看见了树下一个快乐的孩子……”

  与文章开头“男孩爱这棵大树,树感到很快乐”相呼应。是男孩对过去快乐时光的回忆。从“轻轻地抚摸、仿佛看见”这些词,我们感受到此时年老的他心中生出丝丝悔意,在他的心目中,“很高很高”的不仅仅是大树本身,更是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这段话最后的省略号,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他仿佛看见了……看见了……看见了……

  (四)升华,加深认识

  课文让我们认识了一棵因爱而给予,因给予而快乐的大树。而长大后的男孩很少来看大树,就是在仅有的几次见面中,男孩每一次对大树开口说话,都离不开一个“要”字。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此事的看法。还可以让学生完成对课题的补充:一棵——的大树,或是另起一个标题,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懂得感恩图报。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这文章在奉献与索取、爱与被爱之间,留给读者很深远的遐想空间。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开展以下活动:

  1.讨论:在生活中,谁最像这棵“大树”?(当学生说到父母、大自然时,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人该如何相处。

  2.活动: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人给过我们帮助?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们表示感谢。(可以采取写、画、说、做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