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合理估算、正确进行连乘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40 ×6 70 × 8 600 × 3 800× 9 25 ×4 15× 6 18× 3 24× 4
二、研究新课:由运动会话题引入。
出示例题。(要求学生默读题目,理解条件)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每箱24瓶,每瓶3元。请你估计一下张老师大约花了多少钱?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
3.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正确的估算方法和关注估算值与准确值的大小关系)
4. 提出第二个问题:张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要求学生独立
5. 小组内相互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
6. 全班交流:指定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
7. 归纳学生的解法:让学生进一步解释三种算式:24
8. 试一试:
(1)计算下面各题: 15 × 4×7 125 × 8 × 6 102 × 4 × 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师:首先确定你的估算方法,然后搜集整理数据)
三、巩固练习:
(1)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5 × 6 × 8 36 ÷9 ×12 (15 + 35 ) × 6 32 +17 ×3
(2)小明每分钟打41个字,一篇稿件共325 各个字,5分钟后还剩多少个字?再打3分钟,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四、总结:组织学生交流本课知识重点。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尽管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降水的数量的;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眼力:下面图片中,沙漠景观是第几幅,草原景观是第几幅,平原景观是第几幅?(出示图片)
世界之大,自然景观千奇百态,各有千秋,你想探索其中的奥妙吗?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造就这个奇妙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的分布。
二、学前热身
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分布情况。你还记得等高线和等温线的定义吗?你能由此推出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吗?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杭州天堂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你会选择哪里作为你的目标,说说你的思路。
互动二: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讨 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纬线?
2、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
互动三:
1、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线图
讨论:赤道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下?由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出示Flash动画,了解对流雨的形成。
3、小结:纬度位置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
互动四: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找到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位于东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出示它们的景观图,请同学们总结出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的规律。
2、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出示南北回归线其他大陆降水分布图)
3、小旅行: 五月份,坐火车由哈尔滨出发,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到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当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4、小结: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互动五:课件展示图片
1、探究:有一群 登山运动员沿着甲坡登上山顶后,又沿乙坡下到海边,有件事让他们迷惑不解,在甲坡时天气非常晴朗,而到了乙坡云雾很大,而且遇到了一场大雨,你能帮他们解开这个谜吗?
2、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地形雨》,说一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小结: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互动六: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在图中找出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
2、阅读世界雨极的资料,你知道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吗?
3、阅读世界干极有关资料,了解其原因。
四、 内容小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哪些知识呢?
五、 课堂延伸
降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降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的发展。
六.练习反馈
1、判断力:
比较下列各点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小试身手:
分小组活动:根据对各地降水情况的描述为当地居民设计出适宜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降水及降水的形式,初步了解形成降雨的几种原因。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降水分布的差异。
3、能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通过参与节约用水的课堂活动,进一步巩固节水意识,形成生活中节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降水及主要形式,
2、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难点
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降水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含小结与作业布置,见教案内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
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1998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读图4.21】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
【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为每年夏季风的强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会出现年际变化。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7月、8月份雨带仍停留在长江流域所致。
我们现在知道了夏季风既影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还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出示景观图】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图。
【教师小结】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以荒漠为主,二者的干湿状况不同、南方湿润而我国的西北干旱。
【提问】什么因素导致两地区干湿状况不同呢?
学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问】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区,干湿状况一定相同呢?请结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周,找出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却分属于半湿润或半干旱的地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东北地区的东部属于湿润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蒸发量小,为什么蒸发量少呢?其原因是因为气温低。
所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是要看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空气湿润;反之,则空气干燥。科学家把我国划出四个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读图4.22】我国有哪四大类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
【小结并板书】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讨论】(l)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辅导】(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读图4.22】请同学找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各自的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东北三省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农耕区,秦岭—淮河以南多利用为水田,秦岭—淮河以北半湿润地区为主的地区多利用为旱地,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主要是我国草原牧区。所以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为我们提供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同,我们在发展生产时,就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巩固新课】
【学生讨论】
(l)为什么北京地区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为什么北京地区的降水会出现年际变化,对北京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
(3)能否在内蒙古高原广泛地种植水稻?
【作业和练习】
(1)填充图册,第11页作业。
(2)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板书设计
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其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游览时所见的风景、事、人,体会人物的心情。
2.学习课文将景与人和事有机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作者游览时的所见所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将景与人和事有机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27清澈的湖水。
今天,我们来学习27课《清澈的湖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课前学习
昨天,我们布置的作业是抢认27课的生字和抢背27课的课文,现在来检查一下。
1、出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 ,先读字,再读词
清澈、两侧、卷起、波纹、欣赏、石龟、镜子、映出、变幻、山峦、攥紧、哟、表演、香蕉、扔向、企盼、跨步
2、同位分段检查课文背诵
三、学习课文
1、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入的阅读。这篇《清澈的湖水》到底是写事的,还是写景的呢?说出自己的观点,亮出自己的证据(课文中的句段)
2、生:我认为是写事的。
师:写事一般有几个点是必须的,你们知道这几个点是什么吗?(时间、地点、谁、干什么)
生:地点是湖面——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
人物是小洁——小洁穿着红色上衣坐在船头。
事情是吃面包和游湖——她一边吃面包,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
师:哦,看来真的是写事啊。只是这些事吗?谁还能补充。
生: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
师:这个小孩做的事好不好啊?为什么?(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象不见了。)
出示: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象不见了。
师: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句话,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自己能从这句话中听出什么。
生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在小孩扔香蕉皮之前,湖水是平静的,景象是美丽的。)
师:我想,小洁一定看过这湖水平静时的美丽景象,所以看着这被小孩破坏的景象才——指引学生齐读(出示: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
3、小洁到底看过怎样美丽的景色啊?刚才,有不少同学说课文是写景的,那就摆出你从课文中读到的景色吧!
(1)生: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师:这段描写,让我们想起一篇课文——生:《黄山奇石》(回顾)
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这里的山石也是——有趣极了!(指学生读)
师:这些山石的有趣,离不开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指幻灯片)你看,他把这块山石比作——正要跳起来的青蛙;他把这块山石比作——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这块呢——比作兔子;这块呢——比作乌龟。这种写法叫做什么?(比喻)本来枯燥的山石,在作者生动的比喻下,就像活了一样,充满着生机,充满着童趣,真好。(再指学生读,齐读)
你能试着写写吗?
出示补充句子:
那边的山石像 ;这边的山石像 ;上边的山石像 ;下边的山石像 ;靠近小树的山石像 ;靠近水边的山石像 ,这些山石真是千奇百怪,有趣极了。
这里的山石真是有趣极了,每一块山石都有自己的特点,真让人目不暇接。(板书:山石趣)
(2)生: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出示湖水幻灯片和这一段文字:(生:哇)
师:你们为什么“哇”?(太美了)好,读出你心中的美。指生读。
美得你想怎么样?(指多生回答:想去那里去看一看,想到湖里游一游,想去……)好,读出你的向往。指生读。
作者仅用短短的一句话,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不由赞叹,不由向往。你们佩不佩服?(佩服)好,读出你的佩服!指生读。齐读。
仅仅通过几行文字,一张照片,我们就心生向往,身临其境的小洁呢?
生: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生:她吃完面包,刚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却被湖里美丽的风景吸引住了。
看来这湖水的景色真是美啊!(板书:湖水美)
(3)生:哟,清澈的湖水里面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
出示湖水幻灯片和这一段文字:(生:哇,鱼)
师:喜欢吗?(喜欢)好,读出你的喜欢!齐读
好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色啊!这是你就在鱼群附近的船上,你想怎么做?(拍下来)
就在你按下快门的时候,一个小孩扔到湖里一个香蕉皮,(指生依次回答)小鱼——吓跑了,平静的湖水变得——满是皱纹,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景象——不见了。你拍下的不是美景,而是飘荡在湖水上的香蕉皮,你还喜欢吗?(不)你会怎样?(很生气,很想批评那个孩子,很想扔掉香蕉皮,让美丽的景色回来……)
小洁和大家想的一样,所以——出示: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生齐读)
美丽的景色,要靠大家保护。小洁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生背最后一段)
3、这篇课文是写景的,你看作者把湖水的景色写的这么美,让我们都心生向往;这篇课文也是写事的,通过写小洁游湖时的所见所想所做,让我们看到了小洁美好的心灵(板书心灵美),让我们懂得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道理。作者把景事有机结合,给我们呈现了这篇《清澈的湖水》。
四、课外延伸
美丽的景色需要用心来欣赏。课下,请你们的家长带着你们到明月湖、锦绣川、减河湿地、长河公园等风景比较优美的地方去看看,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先拍下来,在写下来。老师期盼着你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带给老师和同学们更多美丽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