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小大之狱——案件;
(2)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快速背下以上词句理解
6、通译全文
三、品人物,释疑难
同学们在观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思考讨论
1、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1、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这体现了曹贵的政治远见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军事才能)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远谋”。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课文略写战争的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过程却详写刿与庄公的对话也正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
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衬托了曹刿的远谋
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也是难能可贵的'!
四、总结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背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教材分析:
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第二是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
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
学法: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
预习设计:
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
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
(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
检查预习,介绍《左传》。背景。
二、初读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梳理字词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根据注解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要求: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别人容易出错的字词梳理在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向同学或老师发问。
伐( )间( )鄙( )安( )偏( )专( )
加( )信( )孚( )福( )忠( )属( )
驰( )逐( )克( )盈( )靡( )故( )
以( )之( )
牺牲( )狱( )可以( )鼓( )
4、抽生全班交流不懂的字词。教师点拨。多媒体巩固(或教师向学生发问)。
三、再读感悟:
1、大敌当前,平民百姓曹刿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
2、曹刿如何评价鲁庄公对战前的准备?
3、战场上,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国军队?
4、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有几层意思?
5、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读史明智
“读人省身,读史明智”。
1、为什么作者描写长勺之战的笔墨很少?
2、曹刿和鲁庄公你喜欢谁,为什么?
五、 小结反馈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作业:
①请同学们找出并归纳总结本文的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②体会本文中对比的运用,找出一二组对比来。
③熟读并背诵课文。
参考板书(随机生成):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何以战: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进攻追击
战后——克敌之故:把握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