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民族》课程教案

马振华

《我所知道的民族》课程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主要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清楚地表达自己收集的信息,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3.理解、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文化,能够和身边的少数民族小伙伴、老师等和谐相处。

  活动准备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四川、福建、青海、吉林等),这些学生每年至少有一次机会回老家,当地有少数民族的资源,学生有机会与不同民族的人交流相处。活动前教师了解到本班学生家长经常出差,有和少数民族人相处的见闻;班级中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全家旅游曾照过穿少数民族服饰的照片,买过少数民族的服饰,学生对少数民族有简单的了解。

  (二)物质资料准备

  各民族不同方面的信息(如饮食、服饰、文化、节日等)。

  教师准备学生活动时需要的部分材料。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调查――找找我身边不同民族的人开展调查活动,通过采访、询问、调查等方式,寻找学校、社区等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否有少数民族。

  找找我身边不同民族的人

  姓名

  民族

  我最敢兴趣的事

  我的发现

  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展开调查,并做好调查记录。

  (二)收集

  学生搜集调查到的少数民族的有关信息。

  (三)整理――小小策划会

  1.说说我的收获。

  师:上次品德与生活课,我们开展了“找找我身边不同民族的人”的活动,活动中你从身边找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在音乐书上找到了少数民族的歌曲。

  生2:我在美术书上找到了蒙古包。

  生3:我在妈妈的集邮册中找到了56个民族的服饰,而且我还发现生活中的图跟邮票上的一样。

  生4:我调查了7个人,其中有6个人是汉族,1个人是回族。

  生5:我在家中相册里找到爸爸妈妈旅游时穿白族衣服照的照片。

  生6:我调查到奶奶是蒙古族,我了解蒙古族……

  生7:我找到了上幼儿园时跳孔雀舞穿的服装,现在我知道了孔雀舞是傣族的舞蹈,我还知道泼水节。

  生8:我和爸爸妈妈旅游时,买了少数民族的服装,还有图腾。

  ……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主要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清楚地表达自己收集的信息,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3.理解、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文化,能够和身边的少数民族小伙伴、老师等和谐相处。

  活动准备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四川、福建、青海、吉林等),这些学生每年至少有一次机会回老家,当地有少数民族的资源,学生有机会与不同民族的人交流相处。活动前教师了解到本班学生家长经常出差,有和少数民族人相处的见闻;班级中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全家旅游曾照过穿少数民族服饰的照片,买过少数民族的服饰,学生对少数民族有简单的了解。

  (二)物质资料准备

  各民族不同方面的信息(如饮食、服饰、文化、节日等)。

  教师准备学生活动时需要的部分材料。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调查

  找找我身边不同民族的人开展调查活动,通过采访、询问、调查等方式,寻找学校、社区等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否有少数民族。

  找找我身边不同民族的人

  姓名

  民族

  我最敢兴趣的事

  我的发现

  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展开调查,并做好调查记录。

  (二)收集

  学生搜集调查到的少数民族的有关信息。

  (三)整理―

  小小策划会

  1.说说我的收获。

  师:上次品德与生活课,我们开展了“找找我身边不同民族的人”的活动,活动中你从身边找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在音乐书上找到了少数民族的歌曲。

  生2:我在美术书上找到了蒙古包。

  生3:我在妈妈的集邮册中找到了56个民族的服饰,而且我还发现生活中的图跟邮票上的一样。

  生4:我调查了7个人,其中有6个人是汉族,1个人是回族。

  生5:我在家中相册里找到爸爸妈妈旅游时穿白族衣服照的照片。

  生6:我调查到奶奶是蒙古族,我了解蒙古族……

  生7:我找到了上幼儿园时跳孔雀舞穿的服装,现在我知道了孔雀舞是傣族的舞蹈,我还知道泼水节。

  生8:我和爸爸妈妈旅游时,买了少数民族的服装,还有图腾。

  ……

  2.讨论、策划。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够从身边调查了解到这么多有关各民族的内容。我们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朋友,有的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怎样才能和他们相处得更好呢?你想和少数民族的朋友在一起做些什么?

  生1:我想和他们一起做游戏。

  生2:我想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

  生3:我想和他们一起看动画片、画画。

  生4:我想和他们一起过生日。

  ……

  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这样吧,今年

  端午节,我们邀请身边的少数民族朋友一起,举行一个联谊会。

  师:要想成功地举办这次联谊会,我们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准备呢?这个

  联谊会请你来策划,你有什么金点子?

  生1:我们要在黑板上画图画。

  生2:我们要准备一些节目,还要准备一些吃的。

  生3:我们要把教室布置得漂亮一些。

  生4:我们要邀请少数民族的朋友一起开联谊会。

  生5:我们要准备一些游戏。

  生6:我想把找到的一些材料,摆在教室里给其他小朋友看。

  ……

  3.活动。

  师:根据大家的想法,咱们这次活动分四个小组:布置黑板小组、布置教室环境小组、准备节目小组、写邀请函小组。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活动小组。小组活动,教师分组指导活动

  4.延伸

  师:我们今天的活动就到这儿,老师会安排时间让大家继续准备联谊会,大家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找材料,充实你筹备的内容。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活动的设计时,我突出活动的生活性特点,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根据本单元的内容,设计找找身边不同民族的人调查活动。正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调查,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经过第一次活动,学生了解到了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因此对少数民族的有关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教师借机引导学生调查、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相关信息。在第一次搜集过程中,学生只简单地从课外书上、网上查找了抽象的文字资料,没有达成本次收集活动的目标。因此,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收集活动。在搜集活动前,我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如愿以偿,学生从身边找到了丰富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如服装、头饰、图腾、歌曲等。

  正像课前了解到的,学生经过二次收集,找到了丰富的少数民族的材料,并且通过交流,一方面把自己的收获与小伙伴一起分享,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另一方面通过倾听别人的收获,使自己获得了再次提高。但是,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刚开始活动,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交流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时间关系,又没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因此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在全班交流之前安排一个小组内的交流,效果应该会更好。

  在小组准备活动时,我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并深入到小组做具体的指导,既有针对性,又不浪费时间。由于本次活动的时间有限,学生在小组内的活动没有进行完,需要另行安排时间或让学生自寻时间,继续筹备,为成功举办与少数民族朋友的联谊会做好充分准备。

  点评

  点评一

  白老师所上的《我所知道的民族》这一课,较好地挖掘了课程资源,强调了课程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首先,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各种生活事件,使之成为活动有效的课程资源。在活动中,教师善于利用学生包括学生家长与少数民族朋友交往的事例引入活动,而且教师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与学生共同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教师能够与其他教师取得联系,使专业教师(如把音乐老师请进课堂)也成为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在策划会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出谋划策,使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追求活动的个性和创意。此外,教师注重学生之间彼此学习,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生活。

  问题与不足:1.在活动中,儿童缺乏彼此之间的相互评价。2.活动中对于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等,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和调查。

  点评人:XXX

  点评二

  在本案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制作调查表、采访、询问等多种方式去获取主题活动所需要的资料,并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活动给予了指导,使搜集资料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同时,教师还充分注意到这一活动主题各环节的相互关系,以及课内外的延伸,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直接经验,更好地落实了活动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搜集的许多资料和汇报交流,教师缺少指导和评价。教师不应该把活动仅仅停留在“我想干什么”上,还应了解学生为什么想这样做,准备如何做这一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指导,才能引导学生活动得更具体更深入,而不是停留在口号式的表白上。

  点评人:XXX

  点评三

  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知识不是民族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朋友,有的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怎样才能和他们相处得更好呢”的问题,这非常重要。相对于其他同类案例来,这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教师希望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去实际地行动,在生活中做到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团结,这说明教师意识并理解了活动应当追求的目标。可惜的是,这一重点没有能够真正当作重点有效地展开。另外,教师的反思比较空洞、笼统,缺乏对教学中的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点评人: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