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观察1、2句和3、4
句,看看它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理解1、2句,重点理解“翠、青、青天”
(3)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先默读诗句,再闭眼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先小组讨论;
再全班交流。
(4)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及在颜色上的捕捉、铺设的精妙。
(5)学习3、4句,重点理解“千秋、含、泊、万里船”(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
(6)说说诗句的意思
(7)理解作者蕴涵于诗歌中的感情(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
(8)欣赏体会这首诗歌的美(以讨论形式进行)
A、色彩美:黄、翠、白、青
B、声音美:鸣
C、动静相衬美:前2句与后2句的动静相衬
D、远近搭配布局美:第一联与第二联,第三联与第四联的结合
E、寓情于景美:
二、朗读古诗,背诵。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解题《早发白帝城》
〈二〉、了解李白的
有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2、记字形,理解词义
朝辞、白帝、彩云间、还、啼、猿、轻舟、万重山
〈五〉、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讨论,可以向“邻居”请教。
2、每小组汇报一句,其他小组可以补充,重点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3、指名学生将诗歌大意串讲一遍,力求做到流畅通顺
〈六〉、欣赏诗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
(1)景色之美
(2)作者心情的畅美
(3)节奏韵律美
(4)用词之美:彩云间、轻舟、一日还、万重山
〈七〉、指导朗读
(1)关于本诗的韵脚与押韵
(2)本诗的节奏与停顿划分
(3)学生试读,老师范读,比较点评
(4)比赛朗读
〈八〉、布置作业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绝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难点
根据诗意想象画面,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感受诗人的心情。
三、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填句: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
四、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3.汇报生字词解决情况,教师相机强调。
“行”是多音字,在诗中读“háng”,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xíng”,组词“行走”。
4.同桌互认生字新词。
5.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白鹭、积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古诗,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5.梳理诗句,说说诗意。
(出示课文插图,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六、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词语连诗。(老师出示诗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着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绝”“含”“岭” “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练习组词。
2.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3.重点指导“绝”与“岭”的写法。
4.老师范写。
(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的地方)
5.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八、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近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近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近,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近,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平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
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读懂古诗。
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并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步入“与古人同行。”还是老样子,进行“背诵古诗擂台赛”。
教学内容:
一、揭示课题。
1、设境激趣
2、板书课题
3、背景简介
课前,刘老师布置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或有关杜甫大诗人的资料,谁找到了,愿意把他找到的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他一生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那时,一场战乱刚过,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师简介“安史之乱”)杜甫写的这首诗就是反映当时太平环境下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点明学法。
1、点明学法
师:平时我们学一首古诗,大体分几步?(师生齐说五步骤。)
[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感受意境。第三步、理解古诗。第四步、读出感情。第五步、背诵默写。]今天,我们就按这五步骤来学习《绝句》。
2、读通古诗
(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评议。)
3、小组交流合作
三、理解古诗,交流汇报。
四、感受意境。
1、选择方式,感受诗意
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2、展示学生作品、小结
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3、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
4、描述意境
学生用描述的方式来感受诗境。(学生说)
五、读出感情。
1、自由朗读
师: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些美表现出来吗?
(先自己读一读--读给小伙伴们听--指名读)
2、录音范读
3、感情朗读
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六、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2、识字
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在默写之前,我们先来识记诗中的三个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生字的?
3、默写古诗
七、总结
一、关于文章中心的理解
这是一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语文教案-夏之绝句。作者从孩童时代起就喜欢听自然之声,这种喜好一直保持到成年以后,并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富有诗意。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媜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
在她的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寻找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需要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中的美,保持一颗童心。
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是用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读到这里,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
二、线索与组材
本文是以忆蝉、捉蝉、玩蝉、听蝉、悟蝉的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作者先记叙童年时代捉蝉的故事,在上学的路上——人迹罕至的地方,一群小学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的到树上捉到蝉后的欣喜若狂的情景
让童心未泯的人们也不觉沉醉于其中。课堂上,“我们”在抽屉里玩蝉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先看,再听,后摸,充满了童趣。“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富有内蕴的短短一句话,不但耐人寻味,而且还引出了对蝉声的描写。
“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行文至此,与文章开头呼应。那么为什么说蝉声代表夏呢?作者紧接着写蝉声的音色、节奏,写蝉对夏的感情,像一首抒情诗,有生命情调,有自然质朴,有旷远飘逸,有豪情悲壮
这哪儿是在单单写蝉声,这分明是心胸豁达、豪情万丈的人的写照啊!这更是像夏天一样激情四射的人的体现啊!这不就是像蝉一样该放开喉咙就引吭高歌,该缄默不语就戛然而止的悲壮斗士吗?
听蝉部分,写了晨间、午后、黄昏三个时段听蝉的感受。晨间蝉声给人以净化,午后蝉声给人以闲适,黄昏蝉声给人以慰藉,字里行间娓娓告诉你一定要善于去倾听,才会有收益。悟蝉部分,写了蝉的自然、质朴、真诚、奉献、豪壮,对蝉声的“戛然而止”,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生命之歌”,来道出了其中的内蕴真谛:世上有多少人物和故事在生命的“戛然而止”处流下了动人的悲壮与辉煌!也流下了几分遗憾和感伤!
三、别致的文章开头
文章开门见山,把春天比成“骈俪文”,把夏天喻为“绝句”,开篇给人以突兀之感,引人入胜,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夏之绝句》。但作者虚宕一笔,不言夏,却先叙及蝉声,“未曾去关心蝉声”,并交代其原因。夏天景色五彩缤纷,作者缘何独独念及蝉声?当“我”对夏的悄然而至而浑然不觉时,是蝉的叫声给了我以提醒。如果燕子是报春的使者的话,那作者显然是把蝉当作了夏的标志,文章由此巧妙的引起对蝉的回忆。
四、含蓄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
本文写法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乍读之后,好象觉得作者天女散花,信马由缰,但细细品之,文章无处不是在写像蝉一样的人,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比起以前学过的《荔枝蜜》等散文
更加含蓄深刻,因为它更强调和注重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体会和感悟。而这种体会和感悟,往往其他人不一定有,即使有也不一定这么深刻,更谈不上用文字表达出来了,但是每个人在读过《夏之绝句》后就会产生和作者相同的感受。
本文表达含蓄,内蕴深送,寓哲理于平凡之中,寄深情于自然之里,这是本文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绝句》。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色水鸟。青天:蓝色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读、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2、3、5题。
课后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读古诗理解古诗中一些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整首诗。往往忽视了课文中插图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我仔细观察和古诗的意思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再理解。发现有些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千万别忘记插图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会认鹭等六个字,会写绝鸣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习古诗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小朋友们,春天来了,你们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能用一些四个字的词语来描述吗?
学生自由发言,积累词语。
我从你们可爱的小嘴巴里听出了春天的美丽,春天多好呀!唐代诗人杜甫也特别喜欢春天,他还把他看到的春景写成了一首诗呢:师范读诗句。
这首诗的名字叫:绝句。
析题:绝句是古诗的一种题材,并不代表诗句的意思。
相机指导写:绝。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字字读准,句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随机识字。
3、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小朋友再轻轻地、用心地去读一读诗句,看看在读的时候,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汇报,结合课件,相机理解每一句诗意,指导朗读:
⑴预设一:
我好像听到了在黄鹂叫。
你怎么知道黄鹂在叫呢?理解“鸣”,相机指导写“鸣”。想听听她的歌声吗?黄鹂在歌唱什么呢?你喜欢这样的黄鹂吗?那你把这一句诗读一读。还有谁也想读?齐读。
⑵预设二:
我好像看到了白鹭。
哦?白鹭在干吗呢?你看,他们排着多整齐的队伍,在蔚蓝的天空中快活的飞翔,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想不想做其中的一只小白鹭呢,那你把这句诗读一读!
⑶预设三:
我还看到了雪。
真的吗?雪在哪?你看,这千年不化的积雪给春天又增添了不一样的美!谁来读?这句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能质疑:“窗含”是什么意思?通过动作理解。
⑷预设四:
我看到了船。
看到船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指导朗读“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你们看到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雪﹑船,这多像一幅美美的画呀!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要是男生和女生分开来读,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男女生赛读。
你们读得这么好,让我感觉这么快乐,奖励你们去画中游一游吧!
(课件)欣赏动画。
我给你们配上美美的音乐,就当自己是大诗人杜甫,再来一次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美的诗,你们把他记在心理了吗?谁把前面两句记住了?有没有全部都记住了的?
六、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一首生机勃勃的诗,看看,这样的画面,会让你想起哪句诗呢?(课件出示画面,和相应的诗句,最后一幅画,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可以去查资料﹑请教老师或者自己学着写诗)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无处不是画,无处不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