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整个实验过程是需要弄清楚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和孩子们玩了“找不同”的游戏,让他们找找富兰克林的风筝与自己平时看到的风筝有什么不同。学生们通过朗读课文,很容易就发现实验用的风筝比平常的风筝多了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接着,我让孩子们自学课文,小组合作,通过读懂文本内容,将实验中的风筝画出来,并标出每个地方的材料。这个对平时爱科学的孩子来说不是件难事,但是对小部分孩子来说,挺不容易的。但是因为有小组合作,所以,画出简易的实验风筝就显得比较从容轻松。很顺利地,6个小组准确地将风筝画了出来,结合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文本中的关键词,将富兰克林这样设计的原理也准确清晰地解说了出来,让我倍感欣慰。这样的环节让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科学课,让学生的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许多。
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欣喜若狂、啪、发麻”等词语,反复朗读课文,来感受富兰克林的勇敢与执着。又从想象别人的前后反应,来从侧面感受到富兰克林验证过程的不容易,从而被他的勇于探究、敢于实验所折服。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及不足总结如下。
一、巧用多媒体
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是本文的一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雷电交加的录象,逼真再现了文体的情境,接着问学生:你看到听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感觉怎么样?有了多媒体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
二、善磨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要求,应“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
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我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有成兰克林的成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成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精研重点段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这二个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
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富兰克林是凭什么解开这可怕的雷暴之谜?快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当关键词找出来。”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据学生交流的细细品读相关内容。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接着,是自由交流:
A当学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气情况,就顺带当文中三处写到实验天气的句子找出来品读。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B、当学生交流知道实验的材料,马上边让其他学生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词,老师边在课件中当相应的文字标示。再让学生再读读相关语句,想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是怎么操作的,从中体会富兰克林的一丝不苟。
C、实验结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读最后一句。此时的富兰克林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如此欣喜若狂啊?读好这句话。体会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3、演示风筝实验过程,引导复述
本课有复述的要求。当学生说到对风筝的材料有所了解,我又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有什么用。接着课堂公开交流,学生明白这些材料的用处后,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中人物动作,明白风筝实验过程。最后,我将老师准备好的风筝及一些实验材料,问:谁愿意当一回小富兰克林,将这个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给我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风筝实验的一些要点,更为学生的复述提供了良好契机。
四、适延知识面
本课是一篇科学故事,里面涉及到较为广而深的电子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如“静电放电现象、导体、避雷针”等。在教学过程中,当学到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时,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了解静电放电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何时感受到了静电放电现象的存在?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有时碰金属门柄会有一种麻麻的感觉。有时与同学一起碰到手会有一种被电的感觉。还有晚上,关灯,脱毛衣会有蓝色火花伴着“啪”的一声出现。这都是静电现象。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很好地延伸了知识面并很好地理解了其两者的相似之处,体会到富兰克林的观察细致、全面。当学到“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时我补充说明纤维的特性,及理解带电现象的“怒发冲冠”时,例举干燥时节早上起来用梳子梳头,头发会竖起来,这也是带电有信号。当最后学到富兰克林根椐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我以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了解相关知识,去走近富兰克林,特意为学生引荐《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使本课的学习有了较深较广的延展。最后老师送学生三句相关名言共勉也延伸了课文的学习。
课堂不能完全预设,更需要太多的灵动!第一次借班上公开课,对学生读得不够透,期望值过高。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交流体悟时,我有措手不及的奥恼的情绪增生,促使课堂灵变不够,以上有些精心设计的知识点的渗透没能如愿实行。走下讲台,一时有挥之不去的遗憾感。反思至今,我又有别样的领悟,这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历练。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着某种精神,以期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单元之首的《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上课前,本想按着一般的老路让学生按着文本的顺序逐步深入课文,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闪光之处,提高对人物精神境界的认识。没想到,刚进教室,校长就没打招呼地尾随其后,这倒让我突然紧张起来,虽说是随堂课,可是上得太差也交代不过去。匆忙中翻开课文,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不如就从“风筝实验”入手吧,因为“风筝实验”是本文的一个关键地方,富兰克林正是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
对,就这样吧。于是,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课后,虽然感觉学生学得还算比较扎实,但总感觉学生一堂课上学得太少,反思自己的教学,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细读文本,让他们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注,然后选取典型句子品读,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
转眼学期已过一半,我们五年级现教学第六单元,学习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的秘密,诺贝尔发明固体炸药的事迹,谈迁用二十多年时间撰写《国榷》的故事,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下面就教学《天火之谜》教学情况作一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他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秘密。
学生对于科学家一向有崇拜之心,但可能距离相对遥远,课文就提供了一次走近科学家的机会,让学生从细致的描写中去领略科学家的可贵精神。教学此文,我把“风筝实验”作为重点,从中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集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复述由老师带领,设计情境,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话说三百多年前,这一天雷电交加,乌云密布,就在这样坏的天气里,居然有一对父子准备放风筝啦……”学生饶有兴趣地跟老师一起走进设置的特殊情境中,一起当堂复述实验。
在我第一次研读完课文后,决定把雷暴的可怕做为课文的切入点,如何让学生了解三百多年前风筝实验的伟大意义,并感受富兰克林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展示古代雷神的图片,让学生抓住雷神的特点来说句子或短语,学生会结合生活说出“凶相毕露、狰狞、残暴、凶猛等”,由此特点说说为什么会是这种印象,引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雷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灾难,并把这种可怕用重音的方式表示出来。
教学第三自然段抓住“不仅……就连……也……”的一段话,指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并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对他的不屑一顾、怀疑。)既而想象说话: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冷嘲热讽、取笑。在观察、归纳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仍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让学生理解富兰克林内心的苦闷,讨论此时是争辩还是沉默?富兰克林选择了用事实证明一切,从而显示了科学家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实验成功后,我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记得一开始,人们对富兰克林是冷嘲热讽,那现在呢?引读第五自然段。他们会怎么说呢?让学生发挥想象。
最后一段不难理解,以朗读带过,体会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学知识,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的精神。
学完全文后老师启发,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不怕险阻、勇于实验的探索就不会推进社会的进步。而他的这种精神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就是:注重观察、实践,实事求是,对待学问有认真、执著的态度。
案例:《天火之谜》第二部分(即2——5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仔细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你又是从那里知道的?
(生默读后发言)
生(1):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观察力极强的科学家。因为他在别人对雷暴恐慌不已的时候,却已经注意到雷暴和静电放电现象有相似之处。
生(2):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不迷信的人,别人都以为雷暴是神灵的火焰,神圣不可侵犯,可他却大胆的根据自己的推测进行实验。
生(3):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因为雷暴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东西,人们躲,还来不及,而他却感于冒着被触电的危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的秘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生(4):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很聪明的科学家,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风筝实验,成功地捉住了“天电”。
……………
师:交流到这里,同学们肯定会被富兰克林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所感动,肯定会对风筝实验十分感兴趣,那么,我们一起跟着这位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家来研究一下这个实验吧!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
师:既然这是个实验,那么所需什么材料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在书上圈圈画画,找出实验需要的材料。
(生读课文,一会儿有同学交流)
生:做这个实验需要一只风筝、一根细铁丝、麻绳、一段丝带和一把铜钥匙。
(学生边说,教师边绘制示意图)
师:说得很完整,那么完成这个实验还需要怎样的天气情况呢?
生:除了这些材料,还需要在天气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个实验。
师:能联系课文说具体吗?
生:要求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并且过一会儿会下起滂沱大雨。
师:你读书很仔细。那么富兰克林是如何用上述材料,在那么恶劣的天气中完成实验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联系文中插图,练说实验原理。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脸上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
师:同学们,对于风筝实验的原理,哪些地方你已经弄明白了,哪些地方你还没有弄明白,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1):我明白了铁丝、麻绳和丝带的作用。铁丝是用来吸收云中天电的。麻绳被雨淋湿后能成为使电流通过的导体。丝带能使富兰克林放风筝时用手攥住。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上铜钥匙?
生(2):我还不明白,麻绳被雨淋湿后会成为导体,丝带淋湿后就不会成为导体吗?
师:刚才两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书上确实没有作解释,你们能否试着推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呢?
(教室里格外安静,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不一会儿,有个同学举手回答)
生:我从课文中“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我可以推想出铜钥匙的导电能力是很强的,他可以大量吸收天空中的“天电”,从而证实他的推论。刚才第二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觉得麻绳被雨淋湿后会成为导体,丝带淋湿后也会成为导体的,因为我从课外书中学到:雨水是一种可以导电的物质。所以我想凡是被雨淋湿的物体都可以导电,只是导电能力大小不同,可能丝带的导电能力差些。
(生刚说完,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多有道理呀!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富兰克林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下面,谁能对照老师的示意图,完整地说说这个实验的原理呢?给大家一些时间,做准备。
生:交流。
师:风筝实验顺利完成,人们已经不相信类似“上帝的怒火”这种说法,那么对于曾经讥笑、讽刺富兰克林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自称是有学问的人们,他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们肯定会十分惭愧,觉得自己很无知。
生(2):他们肯定会十分震惊,因为他们很难相信富兰克林会用这么危险的实验去证实他的推论,而且最终推论被证实。
生(3):我觉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通过这个实验明白,其实有些自然现象并不可怕,它们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并被利用的。
反思:
(1) 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不迷信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等等。再如,学完风筝实验的过程,谈谈别人对此的想法,学生们也能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学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个性飞扬,使阅读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2) 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阅读要求,即学会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这一案例中,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推想铜钥匙的作用和丝带的带电情况。学生通过一翻思考,终于得到了答案。可见,推想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推想得到解决。
(3) 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这一案例教学中,我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感受到富兰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迷信、敢于实验的崇高精神。
本课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中的问题做如下反思:
一、巧用多媒体
教学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雷电交加的录像,逼真再现了文体的情境,接着问学生:你看到听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感觉怎么样?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这是本文第一次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有了多媒体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更是借助了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雷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可怕后果,学生在观察、表达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这从孩子们的朗读中就可以感受出来。
二、善磨关键词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兰克林的成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成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却忽略了这个词的教学,当时可以问一问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你曾被“冷嘲热讽”过吗?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通过这样的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应会更为扎实。
三、精研重点段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重点段,在教学这个自然段,我注重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在富兰克林看来雷暴是什么呢?”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这两句话,我接着问道“富兰克林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学生接着通过品读文本很快找出了相关语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这样学生就把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并为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更借助文本中的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别人的冷嘲热讽,来烘托富兰克林能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透过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纵观整堂课,我的教学预设虽按计划完成但创新度不够,教学设计没有很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而是以老师的立场来设计教学的所有环节,在备课之初我很想求新求变,有所创新但反而落入了俗套,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的完成了教学。
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他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秘密。 以引读的方式带出第二自然段,重点让学生领悟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也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阅读练习中过渡句的寻找准确率不高,作文训练中还没学会合理地用上过渡句)来设计的。课文条理清楚,也要求全文复述,所以我在教学3——4自然段时,先要求学生较快地默读,既而思考:这个谜是怎样一步步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在指名回答后相机板书:观察推测实验。对于“讥讽”理解得不够到位。我在自己班里对到位。我在自己班里学生提出了提前阅读《拓展阅读》的要求,学生对富兰克林的出生、背景等有了一些了解。这次上课,学生对这些不够了解,感觉设计上可以再细化一些,可以简单介绍背景资料,说不定学生对富兰克林面对重重压力下的决心和信心理解就要深刻些。在交流的目的既是要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的熟悉(包括实验时相关的一些科学常识,也是要通过朗读、想象、谈话使当时实验的场景能再现在课堂上。最后,学生脱离书本复述实验过程,效果比较显著。
实验成功后,我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记得一开始,人们对富兰克林是冷嘲热讽,那现在呢?引读第五自然段。他们会怎么说呢?(可以设想:普通人群、富兰克林的同行乃至那些当时的权威这几种人的语言、态度。)学生说得尚可。最后一段不难理解,以朗读带过,体会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学知识,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的精神。学完全文后老师启发: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不怕险阻、勇于实验的探索就不会推进社会的进步。最后,本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的目的,学习《综合习题》中的名人名言:
1.衡量一个人,应从他不幸之下保持勇气,信心的方式为准。
2.那些即使遇到了机会,还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败。
3.信心可以使一个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