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五篇)

李盛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1

  上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过程进行了反思。教学中,我的意图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读题、读文后提出问题,并以此来组织教学,试图用学生自己想了解的问题钩住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问题意识。面对今天的课堂,我甚感沮丧和困惑。

  课堂教学为什么会不理想呢?

  首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老师引导着,在老师的帮助下慢慢走入课文,逐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而我未作引导就把整首诗“扔”给学生,学生未深入感悟课文,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问题当然是成堆的。虽说这一偏高的要求(“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在二年级开始渗透也未尝不可,但既是培养质疑问难意识,就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作指导,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作归并梳理,确定本堂课着重解决的目标,再围绕目标在教师引导下深入学习。而不是不顾学生实际、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一个劲地鼓励学生提问,然后又让学生读文后讨论逐个解决。

  如此看来,教学理念从书本从教师的头脑走到课堂,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而这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包括学生情况(年龄、知识、能力、兴趣等)、教学内容(课文的体裁、语言特点、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等)、教师情况(文化素养、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等);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实质。

  《快乐的节日》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二年级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快乐的节日》。

  《快乐的节日》这首歌传唱了近五十年,从建立新中国的喜悦,唱到*新生活,唱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因为它传达了时代的脉搏和气息,又切合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所以,常唱常新。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做得比较好的:

  一、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快乐鸟”考同学生字词;表演读,背诵;让学生随着《快乐的节日》歌曲唱歌、做动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快乐的心情等情景的创设,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

  二、注重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能力。

  学习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学会知识了,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会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自学自己喜欢的小节时,我出示了“学习小建议”,第一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顺利地进行学习活动,第二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是一个学法的指导。在学文时,穿插了说话的训练和词语的积累,学生说了很多的好句子:我听见河水哗啦啦地流着。小树向我们招手。小草向我们点头。星星在眨眼睛。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2

  初次教学二年级,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倾听了王老师的教学过程,在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本次教学有了一些浅薄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起初在备课时,我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导入,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课题。后来听了王老师的课,发现王老师是通过播放《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播放歌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了解这首歌与《快乐的节日》这首诗之间的关系。但是我班学生较活跃,如果在上课开始播放歌曲,学生可能过分活跃,所以我觉得在上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然后在上课开始,介绍这首歌与课文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知道有关诗歌的知识。

  二、教学生字词有重点:

  我通过倾听王老师的课,发现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十分关注生字的读音、笔顺和组词,在教学读音的时候,学生先是带拼音指名读,接着是去掉拼音读。特别是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和平舌音尤为关注。老师通过示范读,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字的读音。而教学生字笔顺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教学课后第2题提到的生字笔顺。组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课堂上要重点强调。

  三、指导书写有方法:

  这课有几个生字比较难写,“健”、“康|、“勇”、“敢”。所以在写习字册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该怎样写好,如:“健”,中间的横折折撇捺最后写,而且捺要舒展。“康”的最后一笔强调是“捺”,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点提撇捺要对称。“勇”字中的点、竖、撇的起笔都在竖中线上。

  总而言之,整堂课生字教学是重点,所以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重点抓生字教学。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3

  按教材编排,《快乐的节日》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开始设计的时候,我就想让孩子们先学会这首歌,然后进行课文的学习。这样做一是考虑孩子们也习惯了按部就班,适当调整顺序孩子们也许会感到好奇的,再就是,既然课文是一首诗歌,它不等同于一般的朗读,背诵之后再进行诵读的指导才更到位,更有效。基于这样的考虑,做了这样的调整。

  上课的时候,我播放了《快乐的节日》的教学光盘,课件中只有第一段的歌声录音。但是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的孩子听过这首歌,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但多数同学不会,从眼神中能看出他们的渴望。想学这首歌吗?我问了一句。想孩子们回应的真是出奇地响亮。老师想满足大家的愿望,我们都来学习这首歌,不过,学习歌曲首先要做什么?记住歌词又是异口同声。我又放了一遍录音,故意调了调胃口,然后对孩子们说:第三节课就是音乐课,我已经和梁老师说好了,他准备就教我们这首歌。耶、耶孩子们都要跳起来了。

  那我们就先来记住歌词吧!

  我再没提任何要求,也没有变换形式检查,但是,能看得出孩子们读得何等投入,有的亮开了嗓子,有的摇头晃脑,有的闭上了眼睛我知道,这是歌声在呼唤他们。

  思考:

  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每天来到学校,学得最多的是语文课,有了一定识字量的他们耐不住新书墨香的诱惑,多数孩子早早就进行了预习。从表面上看,这应该对教学是个促进,可事实上,课堂上再让他们反复地读、拼命地记,难免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让孩子们乐于读书,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做一个语文老师真的不容易,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刺激。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4

  本诗是儿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诗歌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旋律欢快、活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课伊始,我以这欢快、活泼的旋律导入新课,孩子们立即被这音乐所吸引,有的学生能边听边做动作,积极性比较高,然后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喜爱之情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他们的学习热情当然很浓。

  教学中,理解课文第三小节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畅谈自己的理想,接着再引申到我们应该感谢祖国什么?这样做,是为了降低学生对理解文本的难度,应该来说,理解这篇课文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点难的,但是为了感悟其中之意思,我尽量把问题提得简单一些,在简单易懂的基础上再提高些,这样,减少了课堂冷场的局面,所以,在课堂上,孩子们给了我较满意的答案,他们说,因为祖国给了我们宽敞明亮的教室,有这么美好的环境,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有的说因为祖国能让我们吃饱穿暖,天天开开心心地学习,这时,我就补充说,是啊,祖国妈妈给了我们那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现在用的课本就是免费教材,就是祖国妈妈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珍惜一切,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觉得祖国妈妈给我们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突破了这个句子的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我觉得这节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阅读、感受、体验课文时,还需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读课文,去感受课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孩子体会与理解,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5

  春芽小学的陈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咋一看年纪和自己差不多,但是一听她的课,给我的感觉却是有一种与她年龄不符合的沉稳,老道。下面谈我对她的课的几点看法:

  一、巧妙利用合作平台

  课堂合作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与文本。怎么样使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媒介:合作平台。在《快乐的节日》的导入部分,教师利用了“小鸟””和“花儿”这两个道具,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再把本课要学的生字都写在花朵上,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去认读……小鸟象征着自由,花儿象征着美丽,他们成为了本堂课的合作平台。因为,孩子们的原生态的快乐就来自于自由与美丽。而这两样东西又都是代表了文本,所以当教师出示了这两个道具是孩子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住了,能帮助教师成功导入进文本。

  二、教师角色的灵活安置

  让我一直苦恼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进行正面交流。我总觉得自己把握不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语。搞不好就会说出一些“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话,所以到后来就有点不敢随便开口了。但陈老师在这个方面似乎把握的很好,她十分灵活地在课堂上转换自己的角色。比如在小朋友与小鸟和花儿打招呼的环节,一个小朋友说:“小鸟你好!”老师马上角色转换成小鸟回答说:“你好,小朋友”。当另一个小朋友说“小鸟姐姐好!”时,她马上回答说“小妹妹,你好”她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问候,一下子就拉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当她让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时,她的角色又转换成了一位严厉的老师,她说:“听清楚,我是有要求的:自己读通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这么一字一顿的提出要求,学生的注意力又被集中到了一起,开始认真地按要求读课文。从可爱的小鸟到亲切的花儿姐姐再到严厉的老师,陈老师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巧妙的角色转换达到她的教学目的的。看来教师角色的转换对课堂的生成有很大的帮助。

  三、不足之处

  我觉得这节课有不足的地方在识字这个环节,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认识生字,猜了花儿上字。这些过程都挺顺畅的。但是接着老师让学生猜生字里面的秘密,学生开始猜是否后面还藏着生字?或者是生字后面有组词?这些答案被老师一一否定掉后,学生开始乱说一通,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了。连听课的老师都在下面议论纷纷,到底有什么秘密啊?难道是14个生字能连成一句话?但怎么拼好象都不像。后来终于有个学生说发现了有两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老师这才像找到了救命稻草般把这两个字拿出来放在一边,用来启发学生继续找其他关于字体结构的相同点,或者都是可以组词的字,把字进行归类。我觉得在这里这么大费周折地让学生去猜字的秘密好象不大妥当,学生如果不能领会老师的意图往往会走向另一面,本来和谐的课堂气氛变得紧张起来,老师也会越问越急,失了阵脚。

  所以我觉得以后当学生回答不出老师欲设的答案时,不如老师先来个师范,那么学生也会依样画葫芦地找老师的样子去做,那么就会少一些沉闷。多一些轻松。

  通过这次听课我看到了同年龄段其他老师的教学水平,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看来要当个好教师首先就是要不停地学习才会有不断的进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