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的能力;深入课文,挖掘材料的能力;感受文本,体会文章中心主旨的能力。
方法和过程:
通过梳理小说脉络,分析文章材料,明确材料的选取以表达课文主题为指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加深学生对海峡两岸企盼团圆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研究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
一、用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导入:
余光中先生是台湾著名的当代诗人,他把自己对祖国大陆的浓浓思念融入《乡愁》这首诗中,曾深深打动了多少母亲和游子的心。而“团圆”这个主题,也成了半个世纪以来,海峡两岸人民吟唱最多的诗句。特别是最近,台湾岛的两大政党主席刚刚结束了对大陆的访问,为两岸团圆的梦想向现实的方向迈进又做出了一些新的努力。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团圆》这篇课文,在昨天已经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篇课文的选材是怎样为主题服务的。
二、进入课文
1、先请一个同学来简要地复述一下课文内容,帮助我们大家回顾一下《团圆》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
2、根据XX同学的概述,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课文的脉络,看看这篇文章到底呈现给我们几幅不同的画面。
一(1~2)背景概述
二(3~10)初登小岛
三(11~12)扎根小岛
四(13~14)炮击受伤
五(15)伤愈回岛
3、作者集中笔墨叙述的有那几幅画面?这就是文章选取的材料。(二、三、四)
4、第二个画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小先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找找原文、对比)
思考:
①这样的工作环境是怎样造成的?
当时“两岸敌对”“炮弹横飞”造成艰难和不便。
②作者花大量笔墨描写小先生的工作环境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什么联系吗?
反衬出“小先生”和人们盼团圆,想统一的愿望。
5、尽管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如此之大,但是,来自台湾的小先生有没有动摇留下来的决心?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课文第12自然段有一段这样的描写:(一学生朗读)
提问:
①我们还记不记得这位小先生第一次上课被炮声打断时的反应?
脸色煞白,课本从手里落到地上,还是学生把课本捡起来还给她的。
②这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
③这段描写体现了什么?
但是渐渐的,这位小先生不仅不害怕炮声了,而且学会了适应这种生活,并且自己寻找乐趣。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这幅画面。
静谧(安静)
老校长静静地欣赏,炮声却打断了笛音(残酷)
就在炮声中,小先生的话……
我们来找几个形容词来送给这位小先生好不好?
镇定、勇敢、乐观
④在这个岛上,除了小先生,还有谁是同样的镇定、勇敢、乐观?找出文中的原句来说明。
老校长:“不会老是这样……”
“我们的学校叫大炮毁了,我们的教育可是毁不了的”
学生:……
村民:第11段
⑤他们乐观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说,这种乐观,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上的?
追求美好生活、相信两岸团圆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
(群体形象更真实,体现主题)
6、文章呈现给我们的第四幅画面就不那么美妙了——小先生受伤
提问:
①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②他们当时正在做什么?
③齐读这段文字。
鲁迅说:悲剧就是要把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样一个人月团圆的场景,却被一颗炮弹给毁灭了,这是不是悲剧?
为了使这场悲剧更具有震撼的。效果,作者在这场悲剧发生之前给我们做了很多铺垫:美丽的夜空、悠扬的`笛音、善良的小先生、可爱的孩子、纯朴的村民,但是这一切美好的材料,都在一刹那间被一枚炮弹打破。这样就给读者造成一种很大的心理落差。那么,你作为读者,读过这段文字以后,你心里有什么感觉?有什么想法?
……
如果大家都是这样想的话,那么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个意外事件的发生,把整篇文章推向了一个高潮:正因为两岸还处在分裂对峙状态中,所以团圆的主题才变得更迫切和重要。
7、前面几个材料已经把主题烘托得非常鲜明了,最后加上一个结尾,小先生为什么还要回到小岛上?(心愿未了) 哪里体现了她的心愿?她写了一封信给台湾的乡亲们,谁来朗读一下信的内容?(感情真挚、对团圆充满渴望)这是小先生渴望团圆感情的一次最集中的体现。
8、总结:归根到底,材料的选择都是要为文章的主题中心服务的。无论是直接点明主题还是侧面烘托或者反面衬托,能够为主题服务才是选材的基本要求。
三、布置作业:
网易正在举办“两岸同心,Email传情——写给台湾同胞的一封信”大型有奖征文活动,让我们对台湾骨肉同胞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起追溯中华民族悠久而曲折的历史,倾诉对同胞亲人的思念,分享灿烂文化的自豪,共瞻民族大团圆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