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4、指导朗读:
(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
(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
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潮来时,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教学方法】
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非常熟悉。你有没有见过海水涨潮?谁来说说你见到过的海潮是什么情形?刚才同学所说的海潮气势雄伟,令人赞叹。知道吗?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可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海潮更宏伟,更壮观。想不想去欣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观潮。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对于钱塘江大潮,你都有哪些了解?要想成为知识丰富的小博士,头脑里不仅要装进课本知识,还要让课外知识走进来。
二、新授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起来读?主动权交给你了。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对读的同学有没有要求?对听的同学?老师给大家提个共同的要求:想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这三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大部分同学喜欢潮来时,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我们就先来学这一部分。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现在把你最喜欢的一句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先说: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然后读!
⑴、午后一点……闷雷滚动。
(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模拟。与响雷的区别。)
⑵、过了一会儿,……人群又沸腾起来。
(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我们就读出这种感觉。)
⑶、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表示潮水越来越大,读的声音就应越来越高!)
⑷、再近些,只见……城墙。
(白浪翻滚,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浪怎么样?大而猛。两丈多高,能有多高?多壮观啊!读!)
⑸、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这句。多精彩的语句啊!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面准备一遍,看谁能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你们读的真不错,能让我也试试吗?
谢谢大家的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
(模拟动作,创设情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2、理清写作顺序: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描写潮水的句子,不过,把观潮的顺序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现在,把书反扣上,看看你能不能把屏幕上这五句打乱顺序的话按正确的顺序排好。
作者正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远及近样子及声音的变化写的。先看看样子的变化,将它变成画面。刚开始是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白浪翻滚,形成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越来越近了,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千军万马)。
声音的变化: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现在,你就在江边,目睹着浪潮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那咱就把这种变化读出来。
(合作,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
(这种朗读方法设计新颖,符合课文所写的浪潮声音由小到大的.特点。)
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震撼了。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你们的愿望可以实现,一起来观潮。请看大屏幕。
(故意等一会儿)
(吊起学生的胃口,同时让他们体会文中描写的潮来前人们的心情。)
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
(激动、着急、兴奋……)
(放录象)
(多媒体效果好,符合情境化教学的要求)
快看,潮来了!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说观潮后的感受。是啊,多么壮观的海潮!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一支澎湃的曲,一段热烈的舞!也正因如此,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天下奇观”什么意思?这样神奇壮观的景象在我们中国,你心里怎样?为之骄傲、自豪。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第一段。
3、简略分析潮来前、潮退后。
(内容太多,不能进行这一步。)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介绍的还只是一线潮,其实还有交*潮、回头潮。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下诗文赞颂这神奇壮丽的景象。唐朝诗人刘禹锡就曾留诗:
(投影)
(找一人读,自己练读,齐读。)
投影: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课上到这儿,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觉得你还想学什么,了解什么?同学们的提的问题真不错,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课后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还有潮来前、潮退后的景象,还可以读读课文。下节课,交流展示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天下奇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理解潮来时的壮观的景象,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课堂上,通过模拟声音以及观看录像、各种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评课】
课堂上教师注重朗读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齐读等。比如:现在,你就在江边,目睹着浪潮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那咱就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合作,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这种朗读方法设计新颖,符合课文所写的浪潮声音由小到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入文理解“观潮”
(1)、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潮水的长、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潮水的高、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最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5处,相机点拨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3、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4、选作题
A、编写广告语。
B、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总体把握。
紧扣“天下奇观”。
二、检查预习情况,指导阅读方法。
1、多音字。(设计理念: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还要与人文性完美结合,达到高度统一。)
2、默读浏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注意指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理清文脉,按顺序给课文分段。
(设计理念: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写作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4、检查学生美读课文。
(设计理念:朗读是理解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特有声调、都使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母语的亲近感,体验母语的音乐美、意境美!本文描写潮来前、潮来时的语言形象传神,这么优美的文段,一定要朗读,而且是动情地朗读,才足以尽兴!才足以表达出作者和自己的澎湃激情!
另外,预习中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手段,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检查时,一定要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鼓励学生热爱朗读,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三、熟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品味,熟读成诵。
(设计理念: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好文章中,一词一句,韵味悠长。要指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细细品味。)
(反思一下:我自认为设计得很不错。又自恋了,哈!)
第二课时: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积累课文三四自然段。
一、引入谈话。扣“天下奇观”
二、品读课文。(注意: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词语:天下奇观。)
1、品读最喜欢的语段。(两部分)
(设计理念:一堂语文课,要有整体性。前面预习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不少内容,再按步就班地上课,逐段讲解,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何苦?不如,在此基础之上,直奔主题,抓重点交流体会,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改进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在生生相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实现的,合作学习,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动者!学习成了一种享受进步、享受成长、享受成功的过程!
指导理解文章的方式:换词比较法、按原文填空法、省略传神词句法、抓词品读法、拓展延伸法……
指导朗读的方式:范读法、多媒体创设意境法、引入情境法、指名朗读评价法、直接讲解法。
2、略讲潮头过后。 按原文填空。
三、回归整体,总结提高。
1、这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
2、编写导游词。
(设计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运用自己找的资料,并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选出优秀的展示。学后运用,不仅是语言的积累,也是再创造。)
3、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注意突出“喜欢的”,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感情色彩的东西, 干巴巴的,老师不喜欢,学生更不喜欢。)